太平镇
太平镇位于西充县东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古楼镇、大全镇为邻,南与仙林镇接壤,西与金泉乡相连,北与关文镇毗邻。
清宣统元年 (1909)太平镇属东区,民国28年 (1939)前,为太平联保,民国29年 (1940)改为太平乡,1950年初置天城乡,1958年改为太平公社,1983年复为太平乡,1992年金泉乡并入,撤乡建太平镇。
太平镇明代建场以来,至民国时已具相当规模。场上东有太平亭,西有文庙,中有戏楼。南北街长28丈,东西街长12丈。场虽小,却是一色的明清风貌。2012年,峨眉电影制片厂选在太平场拍电影 《凤凰情》中的 《赶场》一场戏,就是看中太平老场街道旧貌,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乡村老场。
太平旧场街道呈反 “丁”字形布局,头北尾南,横卧奇雄山下。“丁”字收笔处,是古戏楼。戏楼高约2.8丈,共两层,坐东南向西北。楼下后大门面东南洞开,宽约1丈,高8尺,似进场的城门。戏楼前边是一坝子,石板铺成,能容上千人看戏。旧时这里是场上文化娱乐中心。
“丁”字转弯处、戏楼正对面,是建筑恢宏的文庙。文庙大殿高2.7丈,为抬梁穿斗式木架结构,悬山式屋顶,坐西向东,立柱水桶般粗,庙内雕梁画栋。民国时期乡公所在此办公。民国28年 (1939)间,突发大火,乡民不满乡长王介夫及其同伙欺压百姓的所作所为,无一人前去扑救,眼睁睁地看着文庙化为灰烬。后只得在原址建一楼一底8间木房作乡公所。
距乡公所40多丈远的河边,有与戏楼遥相呼应的太平亭。太平亭高3丈,8面,共2层。正对大路一面,上有镏金行书 “太平亭”三字。雕刻精巧,流光溢彩。亭边河水清澈,环境幽静,常引得无数商贾行人驻足观赏,赞不绝口。
距太平场20多丈远的河对面,为民国31年 (1942)鲜伯良创建的西充县私立育英中学 (现镇政府驻地)。学校坐北向南,呈 “U”字形结构,由大门、教室、行政大楼、礼堂等组成。这里曾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思想进步的太平儿女。南充市原市委书记赵祥生曾在此读书、教书和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民国38年 (1949),中共党员常德群到育英中学与地下党联系,秘密进行解放西充的工作。
从 “丁”字转弯处向北,是太平场镇商贾云集的主街,人称上河街、下河街。这里的街道从南至北一字排列。上河街共18间店铺和民居,中间3间是赵氏祠堂。祠堂天井内有一八卦水井,名小木井,此井水清澈甘甜,从未干涸,是场镇的重要的饮用水源。
上河街13间房都有1.2丈宽的街沿。街沿上逢场天有打铁的、补锅的、打锅盔的、卖凉粉的、卖针头线脑的,一家挨一家地摆摊设点,招揽生意。若逢下雨,街沿下卖肉的、戏楼坝子头卖鸡鸭蛋的,也挤到街沿上,既拥挤又热闹。
下河街有20多间商铺、民居,这里街沿狭窄,茶店、酒馆、幺店子、裁缝铺拥挤不堪。喝茶吃酒摆龙门阵的,拉亲戚朋友打幺台的,一片喧哗。往北尽头4间房是米行,专事稻谷收购、加工、销售。
北尽头 “丁”字一横处,是一排5间木抬梁式敞房。清末民初,这里是农产品市场,称为 “米亭子”,交易稻米、麦子、豆类等粮食,是十里八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在古代,太平镇有很多志士能人、乡贤英杰。清康熙六十年 (1721)《西充县志》载:“金子山,城东三十里,刘文琦读书处。”刘文琦,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辛丑科进士,历任麻城县知县、陕西省关南道参政,清正廉洁,口碑很好,著有 《德舆集》《负薪集》。其父刘启周,明万历十九年 (1591)辛卯科举人,官至长沙同知,著有 《舆地图考》《西充志》等书。
距镇1公里处的官房沟,是赵氏家族风水宝地。沟左右两边各一巨石,形似石鱼石猪,当地流传:“石鱼对石猪,辈辈出尚书。”据史料记载,该沟内因宋代出一礼部尚书赵巽,故名官房沟。
在近代历史上,太平镇涌现出众多令当地人引以为豪的风云人物。
出生于太平镇大轮寺的鲜英,字特生,1885年生,清宣统元年 (1909)考入四川弁目学堂,民国2年 (1913)被保送到北平陆军大学,参加同盟会。曾任袁仕凯总统府侍卫官,后参与护国讨袁之战。曾任陆军第六师参谋长,第十师师长,四川督办参赞。抗战期间投身抗日民主运动,与张澜秘密会见中共代表李一氓,达成反蒋抗日秘密协定,后出任 《新蜀报》社长。在皖南事变后,应周恩来所请,献出私宅特园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的活动场所。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专程到特园看望鲜英、张澜等人,称特园是 “民主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盟副主任委员。1968年8月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鲜英之子鲜恒,1948年留美,回国后任重庆大学教授、民盟重庆支部主任秘书,曾在参与策反川军杨森、王瓒绪部,营救了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的203个盟友。后任欧美同学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编写有 《西充抗日将士回忆录》。
太平镇壁山垭村人赵璧光,号金钵。生于1901年,1919年投笔从戎,曾先后任国军少将旅长、四十四军一五〇师师长。因抗战有功,获国防部金质奖章一枚。后在淮海战役中率部投诚,受到毛泽东的肯定。1949年被批准返乡为大西南解放作内应,在重庆加入民盟。后在西充被逮捕,关押在西南长官公署,经张澜、鲜英等人多方营救方脱险。西充解放前夕,他成功做通县长张耀枢的工作,成立人民自治委员会,亲自任主任,实现了西充政权和平解放。西充解放后,赵壁光任副县长。
太平镇大轮寺村人鲜伯良,又名骏,生于1903年。1920年,受聘于川康督办公署管理财务。1925年,合伙创办重庆新丰面粉厂。1934年,改建复兴面粉厂。1941年,鲜伯良任董事长,并改组了复兴银行。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于1942年9月回太平镇创办私立育英中学。解放后,他把学校捐给政府。重庆解放后,当选为重庆市第一至八届政协委员。
文化方面,太平人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诸如送嫁歌、哭丧歌、劳动歌谣等,体现了太平人的文化内涵。太平镇石工李生发等人编唱的 《过山应》《胡琴腔》等石工号子,当地村民流传的戽水歌、打夯歌等,在省、市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