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码头

东兴码头

东兴码头位于阆中市东兴乡境内,紧邻上游的井溪码头,两地水路相距不过10来公里,距阆中市城区水路约17公里。

东兴码头旧时称鱼筌子码头,是东河上一个较大的古码头,地处古蜀道与古米仓道的交会处,是二龙、老观、千佛百姓出行阆中的必经之道。鱼筌子码头的得名,缘自巴人的一种捕鱼工具。巴人利用篾条扎成椭圆形、直径约为1米左右、入口处设有 “机关”的大竹篓。将竹篓置于河中捕鱼,河里的鱼受到竹篓内饵料的诱惑,经 “机关”进入就出不去了。巴賨后裔称竹篓为鱼筌子。旧时在捕鱼的时节里,河面上的鱼筌子铺天盖地,时常阻断了东河船筏的航行。夜晚,人们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在投入的鱼筌子里收鱼,成为东河的一道夜景,颇有江风渔火的意境。

鱼筌子码头是一个较大的古老渡口,东去西行的人要在此等船渡河,从陆路运来的老观大米,要在鱼筌子码头上船,运往各地。东河上的船队也常在此歇艄补充油盐柴米等。又因这一河段鱼类资源丰富,捕鱼人在此买卖,在古代时就已形成一个小场。最初场中人过河是要收费的,后来,码头设置义渡,人们过河全部免费。为维持义渡,当地在李家沟、东滩坝划田两亩,作为渡工生计之需,称为义田。

1933年,红四方面军一部行军至老观场,途中经鱼筌子场作短暂休息。东河对面有一股国民党部队追击红军。红军主动撤离鱼筌子后,江对面的国民党部队打了过来,一把火将鱼筌子连场带码头烧得一干二净。后来,当地人在码头处修起一片茅草屋,随后场镇才渐渐地复苏。

1949年后,阆中设东兴乡,并在码头上建有煤站及储存数百万斤粮食的粮库。“鱼筌子码头”逐渐被百姓口中习惯称呼的 “东兴码头”取而代之。省道302线经过东兴码头,在此设汽车轮渡。20世纪末,省道302线阆中段改道,从文成大桥过东河。东兴渡口不再承担省道上的汽车渡运任务,仅供两岸群众过河及采运沙石的船只停靠。

随着东河码头航运的逐渐式微,东兴码头的作用亦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