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码头

泸溪码头

泸溪码头在楠木镇西南角的嘉陵江东岸,距楠木镇仅四五公里之遥,因码头地处 “泸溪场”,故名 “泸溪码头”。

解放前南部县楠木片区地处偏远丘陵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严重阻碍了外地产品的传入及本地土特产品的外运,导致该地区十分闭塞,群众生活极端贫困。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组织修建了省道101线,但由于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匮乏、运输成本较高,根本不能满足群众运输需求。为充分发挥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于是在楠木镇嘉陵江东岸修建泸溪码头。

泸溪码头是仪陇县和南部县楠木区的生活用煤、食盐、少量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岸。码头建成之初,每天转运物资量达数千吨。建有粮食装船的大梭槽3处、储货仓库10多座,搬运公司的人力、马匹、转货马车近百数。运输范围辐射南部、阆中、苍溪、广元、仪陇、巴中等市县,被冠以 “小重庆”之称。

泸溪码头 (2014)

新中国成立之初,泸溪码头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54年到1962年,川粮内调和外调期间,这里是水陆联运的中转点。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陆上交通兴起。省道101线改道,楠木至芦溪段公路无人管护、破烂不堪。新政电站建成后,库区泥沙逐年淤积。这些因素致使码头水位不断变浅,货船时有搁浅,甚至翻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此,泸溪码头逐渐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