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镇
双桥镇位于顺庆区最北端,与南部、西充交界,距市区40公里。双桥镇原名双河场,古名义兴场。因镇西与镇北有两条小河横贯,在老街与学校处交汇,流入下游芦溪河,故名 “双河”。1981年,又因场头两端的小河各有一石桥而改名为双桥乡,1994年10月撤乡建镇。
双桥镇的部分老街 (2014)
双桥镇俗称毛家坝,古时位于南充至阆中的古驿道上,并建有驿站。唐宋时期,与毛家坝隔河相望的对面坝子上曾发现盐卤,官家打盐井取卤水将其制成食盐,自然就招来成百上千的盐商,使那里逐渐形成街市,便取名为“义兴场”。清嘉庆年间,一场大火使义兴场化为了灰烬。由于隔河相望的毛家坝不仅有驿站,而且前濒流水,后枕凤凰山脉,术士断言此乃祥和之地,场镇遂搬迁至此,改名双河场。
双桥镇老街,依山傍水而建,是顺庆区至今保存得最完好、能体现古镇之 “古”的一个景点。老街全长450余米,南北走向。1958年 “大跃进”时,古街上早先所铺的长三尺、宽一尺五的青石板被用来修了猪圈,留下了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直到1985年当地政府才又出资铺设了现在的石板街。沿街道两侧建有平房上百间,大多为清嘉庆年间建筑。房舍多为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大多是一楼一底、前店后宅的格局,有的还有天井。街上不仅有四合院客栈四处,还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楼。戏楼共两层,高十四五米,呈外八字格局,雕梁画栋,重檐飞阁。每逢当场天,远近几十里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这里看戏,热闹非凡。戏楼对面是关帝庙,两座建筑之间有20多米宽的大坝子。中间有八棵两三人才能合抱的黄桷树,盘踞着两个巨大石狮。遗憾的是石狮在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
双桥镇主要以商贸为主,它是南充到阆中的古驿道上一个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当时方圆几十里内的老百姓将粮食、家禽和土特产肩挑背扛到镇上交易,又从镇上买回急需的盐、油、布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据镇上老人说:“每天场镇上到处都是人啊,客栈里住满了各色人物。卖唱的、演戏的、说书的、杂耍的,通宵的茶馆、赌馆里,总有人吆五喝六,整个场镇十分热闹。”
传说在古时,当地有一个绰号叫 “彭金娃”的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人们形容他 “卖屋不卖梁,背时就倒灶”,意思是在他家里的房梁上、锅灶里都藏有金银。有一次,在京城做官名的一个叫李子来的南部人回家省亲,途经此处。彭金娃看不惯李子来前呼后拥的派头,便萌生了显富的念头,于是就将所藏金银悉数搬在太阳之下晾晒。有人问他:“此为何意?”他说:“怕金银生霉,被虫子蛀了。”当地人明白,彭金娃无非是想告诉李子来:你官大,没有我钱多。现在,双桥镇的百姓中还有这样的戏言:“你再有钱,有彭金娃多么?”
古镇现有客栈、茶馆、酒店、药铺、铁匠铺、百货店等20多户,这里至今沿袭着赶场习俗:当场天是古镇人聚集、热闹的日子,亲友乡邻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茶、打牌、饮酒、聊天,显现出古镇人难得的悠闲自得。
双桥镇附近有九岭山,如一个大型的金字塔,四条棱边到山顶,形成四个平坦的三角形面,远高于附近其他山,显得特别雄壮,并成为行人辨别方向的路标。九岭山顶建有九岭寺,内有大小佛像数十座,香火兴旺。
位于双桥镇的黄连沟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村民就要在 “龙撞岸河”划龙船、抢鸭子,以纪念游龙撞岸退去洪水的大恩。传说在上古时期,一场特大洪水曾淹没了黄连沟的良田沃土,洪水数月不退。那年五月初五,村后大山一条金蛇修炼成仙,化龙奋力撞断山脊,退去洪水,游龙也趁机下海而去。后来为纪念游龙撞岸这个日子,这些文化活动也就成了村里的一种习俗。
双桥镇土地肥沃。近年来,全镇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水稻、小麦、柑橘、蛋鸡、鱼类等成了双桥镇的重要经济来源。此外,双桥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保护较完整的古色古香的百年建筑群外,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白鹤翻飞,“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风光画图。游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繁杂,来到双桥镇,就如同走入恬淡宁静的 “世外桃源”。镇上柑橘、土鸡蛋、土鲫鱼等土特产价廉物美。古镇人淳朴、好客,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幼童,与之交谈,他们都坦诚相待,毫无扭捏做作之态,淳厚朴实,古风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