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康百岁”

第一章 谈“健康百岁”

一、长命百岁不是梦

中国人早就把“延年益寿”当做最大的幸福来努力追求。历史上“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很多,不仅为后人做出好的榜样,而且总结了许多养生保健的经验。

(一)五福寿为先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古代人向往“天地人和”,“福、禄、寿三星高照”。现代人则希望“世界大同”,健康富足,安居乐业。可以发现,在中国人千秋万代的共同愿望中,都包含着“益寿延年”这个最朴素的生命追求。

何谓“幸福”?古书《尚书·洪范》中将五项内容定为“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中则改“五福”为“寿、富、贵、安乐、子孙多”。说来说去,“五福寿为先”,首先希望的是长寿;当然寿命长了还要有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有对于“富贵”的追求;长命富贵的生活最好稳定不变,这便是“安乐”;大家长寿,必然人丁兴旺“子孙多”……这幅理想的蓝图流传了两千多年,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的人文概念。然而,对幸福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矛盾。长命的人不一定富贵,富贵者不一定长命。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在古代,许多以健康长寿为重的人,往往淡泊名利。他们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不愿巧取豪夺且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是“消极隐遁”,不为社会作贡献,而是他们对人类的许多贡献常常被争名夺利者抹杀了,以致在为权势显赫者立传的“正史”中没有留下很多的记载。

在今世,许多高寿者早已离职退休,但是,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如陈年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寿星,如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行为的典范,无疑应视为“人瑞”和“国宝”。

我们的祖先曾经用龟甲和蓍草来占卜事物的吉凶,这是因为这两者都是长寿之物。《博物志》:“龟三千岁……蓍千岁,三百茎同本;以老,知吉凶。”我国最早的学校称“庠序”。《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白虎通·庠序之学》:“序者,序长幼也”。也就是说,人生要上的第一课应当是“尊老尚齿”(“尚齿”指先民分食时,按年龄先老后少)。《汉书·百岁公卿表》中提到:“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jiào巡查)。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这“三老”像是最高职位,但具体的职责是“教化”,大概也没有多少俸禄可拿,因为把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化下一代在当时被认为是长者应尽的义务。从古以来,老来富贵的人是不多的。许多老寿星也只求基本生活保障而常视“富贵”为浮云,视财帛为“身外之物”。反观那些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正为名利所困,夜以继日地追求大富大贵的人,却往往忘了“财多身弱”的古训。以致今人有一数字化戏说:如以人之健康长寿为人生一系列表征数字中最前面的“1”,以名誉、地位、财产、家庭幸福等享有的好处为加在后面的“0”,那么,随着“0”的增加而将身价升高百倍、千倍、万倍……可是一旦失去健康乃至生命,等于轻轻擦去了最前面的“1”,剩下众多的“0”便显得毫无意义了。

《吕氏春秋·重己》中提到当时人们“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汉书·晁错传》中也提到“人情莫不欲寿”;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则用诗词来表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代最流行的谚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近代革命者的经验教训中最宝贵的一条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和平建设时期人们互相祝愿和慰勉的是“健康第一”。

中国人喜欢谈论“命运”和“运气”。到底应该怎样解释这两个在生活中高频率使用的词语的真实含义呢?“命”,顾名思义,指“性命”“生命”,多数情况下指与生俱有的先天基础;“气”,应指健康状况,多数情况下指后天实践中可以变化的体质。至于“运”,是指生命的过程、生活实践的过程。要使“运”好,必须以“命”好、“气”好作为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人先天的“命”薄、根底浅、体质差、柔弱多病,后天又不重视养生之道,以致“气”短、“气”虚、“气”不顺,那么即使有重要的事业前途,即使有很好的致富机会,恐怕也无“福”获取和消受。

既然寿为福先,“长生久视”,是人生莫大的幸福,那么这“寿”的理想高度是多少呢?我们的祖先对于人体的研究缺乏现代的科学手段,因此只能笼统地提出最高的理想是“颐养天年”,直至“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何谓“天年”?“天年”是指人类应该有的自然生命周期;“颐养天年”即让人在生活中做到“尽数”,也即活到应该有的岁数才算圆满。“寿终正寝”是指在自己家里安然逝世。“无疾而终”是指一种毫无痛苦的自然死亡……其实,这些都是理想和向往的景象。实际生活中却有很多问题。首先,不知道人到底能活多久?其次,即使知道人的最高寿限,也是高不可攀。人生犹如走钢丝,一旦失去平衡,随时随地可以掉入死亡深渊。至于“无疾而终”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十多年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曾与上海市老龄医学研究所合作,解剖了9名捐献遗体的百岁老人。这几位老人都是安然逝世的,但解剖的结果发现有5位死于肺炎、2位死于肿瘤、1位是阿米巴痢疾致肠壁出血坏死而亡,还有1位未查出病因。可见这几位老寿星在临终时仍然是有痛苦的,只是他们已难以表达或不想表达而已!在旁人看来,这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二)人到底能活多久

人到底能活多久?古今中外一直有人在探索研究这个问题。古埃及人一直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存在,而“灵魂”有可能再世,并且认定人的“灵魂周期”为144年。譬如说,有人活足144岁,死后便可立即“投胎”再世;如只活了80岁即死,那么他的“灵魂”将在“灵界”等待64年后才可“投胎”……这种有关“灵魂”再世之说,暂无“科学依据”,所以很多人不信。但认定人生最高寿限为144岁,是否有一定科学依据呢?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一周是12个月,12是个周期数,12×12=144。而现代科学家已测出宇宙间的各种频率有144种,宇宙的物质元素也有144种,还有人说人的大脑细胞有140多亿个,也接近144这个数字,这些是否纯属巧合?自古以来,中国人有所谓“过关”说。即认为从“天人感应”角度来论定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变化,难以适应的时候就称为“关”,每逢3年为一“关”,人生约有九九八十一个“关”,因此人的最高寿限应是240~243岁。天气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健康,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内经》中的“应天顺时”之说也非常有道理。问题是这“九九八十一”的数字的神秘性无法破译。

现在该来注意一下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了。

第一种:众所周知,高等哺乳动物可用牙齿的生长情况计算寿命(至今人们买卖牲口时都习惯检查齿口)。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颗)以及恒牙(28~32颗)。等到“恒牙”全部出齐,人的寿命便可依此年龄乘上4。一般人最晚出齐32颗“恒牙”时在25岁左右。因此,可由此推算出人的最高寿限在100岁左右。于是《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似可作为“尽天年”的例证。但古人说的“百岁”也并非就指一百岁。

第二种:从性成熟角度看寿限。通常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寿限应是性成熟年龄的8~10倍。有不少动物性成熟很早,出生一二年就成熟了,所以寿命不长。女子的性成熟在14~15岁,古时人们认为姑娘“年方二八”(即16岁)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出嫁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jī)。”“笄”又称“簪(zān)”,是用来束发、安发的长针形发具。女子到了15岁已发育成大姑娘了,于是一般贵族家庭要为之举行“加笄”仪式。至于男子的性成熟一般要比女子晚2年。现在我国规定年满18周岁的男子为成年公民,并有服兵役的义务。古代称年满20虚岁的男子为“弱”,如有条件则为之举行“加冠”仪式,即称“冠礼”,也称“弱冠”。满20虚岁称“成丁”(之前皆称“童子”),可以有资格参与祭祀,或充当家族继承人,可以入朝做官,也有服兵役义务。如此算来,人的寿限应在112~180岁。但目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男性的平均寿命低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不同生理结构有关,又可能与男性消耗体能比女性多有关,也可能与男性社交较多,并有许多人染上抽烟、酗酒等坏习惯有关;二是有不少青少年“早熟”,这可能与营养不当有关,也可能与多吃含激素的水果、食品有关。

第三种:从人的生长期看自然寿命。不少专家认为哺乳动物的寿限应是生长期的5~7倍。例如,猫的生长期1.5年,故寿命为8~10年;狗的生长期2年,寿命为10~15年;牛的生长期4年,寿命为20~30年;马的生长期5年,寿命为30~40年。现在一般人的生长期是22岁,22岁之后还在发育长个儿的人已很少见了。由此推算,人的最高寿限应在110~154岁。

第四种:从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周期来计算。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约24年。生物专家认为一般人的体细胞可分裂50次左右。那么这意味着人可活到120岁左右。这观点是美国学者海尔弗利于1961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曾将胎儿的细胞放在培养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代一代地繁殖,可是当细胞分裂到第50代时,即全部衰老死亡。

第五种:由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从地球生物钟看人的发育的胎内期与胎外期的对应,人在胎内一般为280个昼夜,包含了生命在地球上的整个进化过程,可以一昼夜对比胎外一年计算,人的最高寿限应是280岁。

当科学家正在用各种方法测试人的自然生命极限时,我们不妨先汇总一下从古到今有关长寿明星的传说和真实信息。可以先把目光聚焦在活满“百岁”的寿星上。

第一个“百岁”寿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是从“五帝”开始的。《史记》只说“黄帝崩,葬桥山”,未说“崩”时享年几何。但后世却有许多有关黄帝的传说,认为黄帝在位整整100年,可见寿命在100岁以上。传说他不是病死的,而是自己认为到了“上天”的时候,选了日子“乘龙而去”。

黄帝死后,孙子颛顼(号高阳氏)即位,传说在位79年,合理推算,其寿命也当满百。颛顼死后是由黄帝另一孙子高辛氏即位,称帝喾。帝喾也是传说在位70年才死,高寿自不必说。帝喾死,先由儿子帝挚即位,不善于管理才又让位给他弟弟放勋。放勋即位便是帝尧。尧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史记》说:“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可见尧是当了70年领袖后才觉自己“老”了,于是命令舜来代他执政;尧从“得舜”后重用舜,一直到逝世,共28年,可见尧的寿龄应是98加即位时年龄大大超过了100岁。

舜姓姚,名重华。《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是在尧崩后三年正式称帝的,当时61岁,又过了39年才逝世,其寿龄正好100岁。

古代传说中有一名相叫作伊尹,是商初三朝元老,活了100岁。有人说他最后得到了“善终”,也有人说他因专权而被杀。

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在《楚辞》《列仙全传》《神仙传》《素女经》《御女损益篇》等古书中反复提到的中国第一“人瑞”——彭祖。

关于“彭祖”,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他是三皇五帝中颛顼的孙子。他从夏代一直生活到商代,到了商代末年,当商王派人去向彭祖讨教长寿秘诀时,彭祖已寿高800岁。据说商王用的是美人计,派了一个年轻貌美而又能说会道的“采女”(原是商王的宫女,由于派她去“采访”彭祖,故得此名,可说是中国最早的“采访记者”)去与彭祖软磨硬泡。由于经不住“采女”的纠缠,最终透露了不少养生的诀窍。原来彭祖长生不老,一是由于坚持练功,即懂得“导引之术”;二是注意营养,善于烹调,能烧一手好菜,尤其是他烧的“野鸡汤”鲜美无比;三是根据需要吃点补药;四是选择有利健康的居住环境。

那“采女”打听到彭祖的长生之术后即如实向商王汇报。商王自以为已获长生秘诀,又生怕别人仿效彭祖,便派人去杀之。哪知彭祖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只知彭祖寿高800岁以上,到底活多久仍是个谜!

应该说,这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可听而不可信。但另一种传说却很近乎情理。说“彭祖”实有其人,原名铿,是中国烹调的鼻祖,寿长一百多岁。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有个弟弟叫刘余,封地于山东,曾在拆毁孔子旧宅时获得一大批古代竹简后译成当时的“今文”,方知这批竹简上记载了有关彭祖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远古黄帝执政时听说有个叫“钱铿”的人善于烹调,就把他叫来烧菜做饭。钱铿曾为黄帝做了一道“野鸡汤”,黄帝觉得十分鲜美可口,高兴之际就赏了铿一大块封地——即古之“彭城”(今之徐州)。于是后人称钱铿为彭城人之祖,即“彭祖”(据说老子也是彭城人,孔子曾称老子为“老彭”)。又因为“烹”与“彭”同音,所以“彭祖”即“烹祖”,是中华烹调之祖的意思。

据此竹简文字记载,钱铿活了800多“甲子”,或767个“甲子”。后世人即称彭祖寿长800岁(也有人传说“彭城”作为小国,前后800年)。其实按上古人习惯,这“甲子”不是指“年”,而是指“日”,即以60天为一“甲子”,如此说来,彭祖至少寿长126岁,也还在可信的范围。他善于烹调又注意养生,寿命较长是可能的。

现在浙江临安地区是宋初吴越王钱鏐的故土,在那儿的钱氏宗族至今一致认定“彭祖(铿)”是他们的先祖。因此,在临安民间又有不少关于“彭祖”的传说故事。

总之,彭祖如真有其人,即使只活了126岁左右,也足以称得中华第一“人瑞”。

古之“人瑞”大多有些传奇色彩。例如,周初周文王担任周族首领50年,相传活了97岁,其子周武王据说也享年93岁(汉之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周文王曾对周武王说:“我的寿命是百岁,你只90岁,我给你三岁吧!”这近乎神话),他们还算不上“春秋皆度百岁”之人,但有关“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的故事家喻户晓。《史记》明确记载“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另有周武王的两个兄弟,一为召公,一为周公,据说都寿高百岁有余[见(汉)王充《论衡·气寿》]。

自周、秦以来,在历代君主中唯一寿高百岁以上者,只有西周的穆天子,他在位55年,终年105岁。关于他西巡至昆仑山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详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王充《论衡》中则说周穆王与商君武丁一样“皆出百三十四十岁矣”)。

顺便提一句,历史上百岁以下属于高寿的皇帝也有不少。武则天寿高82岁。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死于恶性肿瘤。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死于肺气肿,但已寿长80岁。清高宗乾隆皇帝享年89岁,也可谓帝王中长寿明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并说老子见周王朝已衰,便出了函谷关而西去,“莫知其所终”。他到底活了多少岁,一直是个谜!《史记》中说老子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求,留下了一篇五千言的论著(《史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即今之《老子》(一名《道德经》)。

综合各种史料,有关古代百岁以上的“人瑞”还有下列诸位值得一提:

一是据汉·桓谭《新论·中·玄蔽》记载:汉文帝时有个“乐人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人们总结其长寿经验有两条:一为因“少盲,专一内视,精不外鉴”;一为“恒逸乐,所以益性命也”。

二是据班固《后汉书》卷82《冷寿光传》记载:“冷寿光年百五六十岁”“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

三是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陵(34~156),虚年龄123岁(中国人主张把十月怀胎作为生命之始,习惯用虚年龄计寿)。因其为中国“道教”鼻祖,故后人常称其为“张道陵”。他修道练功得法,长寿而令人信服。

四是三国时神医华佗(?~208)。他为曹操医头痛病时主张开刀动手术而被疑为谋害,下狱后死于狱中。所以卒年有记载而生年不详。据晋人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说他“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面貌有壮容”。

五是曹植《辩道论》提到三国时有“甘始、左慈、郗俭”三个“方士”。有的善于行气导引,有的通晓房中之术,有的能辟谷,“悉号三百岁”。

六是据《魏书·罗结传》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个鲜卑族的北魏大臣罗结(317~436)寿长120岁。

七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被尊为“西天”(印度)禅宗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始祖的“菩提达摩”(?~528或536)。相传他是南印度人,于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后即在中国传教,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名人。达摩生年不详,而人们普遍认定其寿长150余岁。

八是元人赵道一所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提到不少因修道而成百岁以上老寿星的“真仙”。如尹通(399~499)101岁;陈道冲(534~647)114岁。这些虽属传说,尚在可信之列。

九是在佛教书籍普济所著的《五灯会元》中,记载禅宗二祖慧可(487~593)寿长107岁,以及隋唐时高僧慧安(582~709)寿高128岁等也都真实可信。还记有唐人仪晏开明禅师(876~990)寿长115岁。

十是《南史》卷52中提到有个张元始活了116岁,有个顾思远活了119岁;《旧唐书》卷192记载有个师承陶弘景(456~536)的茅山道士名王远知(510~635)寿高126岁;《旧唐书》卷191《孙思邈传》中则记载了著名的“药王”孙思邈(581~682)的事迹,此老寿长102岁。还有宋人赞宁著的《高僧传》中记有不少百岁以上的高僧。《宋史》卷457《陈抟传》记载陈抟(871~988)精研《易经》,潜心修炼,寿高118岁。《宋史》卷461记有道士苏澄隐,“年仅百岁而卒”。而《明史》卷299《张三丰传》则记载武当派的开山祖张君宝,号三丰,生于1247年,卒年不详,但从南宋活到明初永乐年间,少说也有150多岁。

……

以上所录历代“人瑞”资料,仅供参阅。因隔朝隔代,至今已无法一一核实,不过假如这些记载大部分属实,则可以说明两条大的道理:①当代许多科学家计算人类自然寿限时十分保守;②只要注意养生,享尽天年而高寿者大有人在。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3384位;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4900位;“十年动乱”曾使百岁寿星数字下降,新时期开始后又直线上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3765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6434位……据2014年媒体报道,全国的百岁寿星已近6万人。

以上海为例,上海的百岁寿星在1953年普查时只发现1位;1964年普查时连1位也没有,1982年是20位,1990年80位,1996年170位,1998年208位,1999年235位,2000年306位,2001年372位……2013年增至1251位。2014年,增至1631位……

1993年10月,中国老龄委“93中国爱老行动组委会”出面组织过一次“中国百岁寿星排座次”活动。“长寿之王”是贵州省务川自治县茅天镇仡佬族人龚来发,1848年出生,时年146虚岁。有关方面给他颁发了“中国长寿之王(颐春荣杯)金座椅奖”(1995年3月12日,其因患急性黄疸肝炎而去世,享年148岁)。另一位寿星是广东省怀集县的孔英老太太,时年122岁,给她颁发了“中国长寿王后(仁和杯)金手杖奖”。当时全国排出100名百岁以上寿星的座次,上海有位家住常熟路的曹建新老太太,时年107岁,排名第57位。2015年上海“十大寿星”揭晓,沪上第一寿星116岁的李素清老太太、最高龄男寿星113岁的秦茂堂老先生继续领衔上海市最长寿男女人瑞榜首。“十大寿星”中男寿星有2人,女寿星有8人。

当代知名人士中“春秋皆度百岁”及百岁以上者有全国政协委员任芝铭、原北大校长马寅初、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象棋大师谢侠逊、书法家孙墨佛、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以及女作家冰心、苏雪林、杨绛,书法家苏局仙,国画大师刘海粟、朱屺瞻,还有举世闻名的张学良将军和国民党政要陈立夫、宋美龄……可谓不胜枚举。

关于国外百岁寿星的资料难以收集完备。曾有报道,寿命最长的男人是英国的弗姆·卡恩,活了209岁。据说他连续经历了英国12个王朝。寿命最长的女人是南美洲的玛卡兰珠,203岁。以上报道已无法考证,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正式认可的长寿记录是一个姓“泉”的日本男子,生于1865年6月29日,死于1986年2月12日,寿长120年7个月零22天。另一项记录是法国女寿星让娜·卡尔蒙,生于1875年2月2日,在1993年时曾庆祝诞辰118周岁。

据前几年的报道,巴基斯坦有位男寿星伊拉尼,已经158岁;泰国有位女寿星娘颂,已154岁。还有一位厄瓜多尔的老太太,1998年去世时139岁,有6个孩子健在,最大的已超过110岁。

以上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可以表明以下几点:

(1)长命百岁不是梦。

(2)打破120岁记录的大有人在。

(3)如果那些能活到150岁以上甚至超过200岁的报道属实无误,即可说明当代科学家发明的那些计算人类最高寿限的方法还不够精确而且相当保守。

(4)收集长寿者的生活经验,深入研究他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将大大有利于生命的拓展。

(5)人类最高寿限确定的高度,影响到目前有关高龄层次的划分标准。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74岁算年轻老年人,75~90岁算正式老年人,90岁以上算高龄老年人。如果人的最高寿限确定在150岁以上,那么,即使活了75岁,也只走完人生道路的一半,至多算个“中年人”。可目前,许多75岁者早已须发斑白,领着老人优待证退休养老,不管生理功能状况如何,如果倚老卖老,便是在心理上属未老先衰现象,此乃养生之大忌!

(三)人均寿命期望值是多少

以上是有关长寿的个例,现在再来谈谈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平均寿命。

从我国有关历史资料查得:夏商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18岁,东汉时为22岁,唐代时为27岁,宋代时为30岁,清代时为33岁,20世纪40年代时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国人寿均上升至57岁,1981年68岁,1985年68.97岁……至今已超过73岁。

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在公元前4000年为18岁,公元前2000年为29岁,文艺复兴时期为35岁,19世纪达到40~45岁,20世纪20年代是55岁,发展到80年代已达72岁。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之,社会平均寿命大幅上升,那我们来看下世界各国人均寿命期望值排行。

表1 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均寿命期望值排行榜(2013)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目前按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为66岁。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加上百岁老人的比例在飞速增长,终有一天可以达到“长寿之国”的标准。从个人来说,争取长命百岁已非难事,但要使全体国民的平均寿命增至百岁,恐怕还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

(四)益寿与养生

延年益寿、永葆青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人们在奋斗中探索,在探索中奋斗,大致兵分两路而齐头并进:一是致力于“抗衰老”,努力享尽天年;二是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延长人的自然寿命,作生命之大拓展。对于“延寿”的努力,目前在科学界又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一是对提高人类的自然寿命抱乐观而又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人体的衰老死亡是有原因可找的,除了外来的社会因素外,绝大多数是因为消耗、基因变异、活性氧增加等根源于高等生物最基本功能(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问题。所以可以设法用“节制能量释放”(如降低体温)“减缓心脏跳动”“移植长寿基因”“修补细胞分裂后自然收缩的染色体端粒”“有效地对付自由基”等科学方法来抗衰老、延长生命周期,甚至可以想象到把人的寿命延得很长很长。

二是对人类能否抗衰老而把寿命提高到自然限度持消极态度。

考察一下近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就会发现自然生命并无丝毫变更,衰老的进程无法消除。相反,生活在深海里的巨鱼和北美洲的龙虾,却始终没有衰老现象,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三是期望人类能长生不老。

这在我国古代有过不少浪漫的想象,而现代人想把想象变成现实。这本无可厚非,但也应防止走入歧途。法国有个打着科学研究旗号的“邪教组织”。教主原名克洛德·沃利翁,1946年出生于法国维希市,曾在法国一家专门报道汽车赛事的杂志当记者。他自称于1973年12月13日在法国克莱蒙菲昂市附近的一个火山口中心与“外星人”邂逅,“外星人”告诉了他“人类起源的真相”,即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也与达尔文所说的进化无关,而是“外星人”于2.5万年前在地球上复制了人类。他还宣称“外星人”是“人”不是“神”,生活在距地球很遥远的星球。他们希望沃利翁来担当联络人类的工作,帮助“外星人”在地球上建立一个“大使馆”,以便将来可以公开露面……沃利翁不断地向人们重复叙述他的故事后即开始行动。他改名“雷尔”,成立一个“雷尔运动”组织,近30年来已网罗信徒55000多人,遍及全球84个国家,其中不乏科幻迷和许多科学家。“雷尔运动”反对《圣经》上说的“创世主”,而认为人类可以复制自己而成为“创世主”。所以在人类遗传基因工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开始大搞人类克隆活动。一个名叫布瓦瑟利耶的法国女科学家(“雷尔组织”成员)即于2002年12月26日(即西方人正在欢度“圣诞节”期间)宣称已制造出人类第一个克隆婴儿,取名“夏娃”!目的是要本着“雷尔”的宗旨进行实践证明,人类将在克隆技术中找到永生之路!这使全世界为之震惊!科学界普遍持怀疑和反对态度。2003年4月12日《文汇报》载,美国科学家于4月10日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缺陷,对人和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目前看来没有可能。”

四是对长生不老持反对态度。

认为真正的长生将意味着社会的停滞,进化的终止,并非人类之福。如全世界人均寿高100岁,人口即将达到150亿,这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来说已形成巨大压力,再要“长生不老”如何得了?

笔者认为,目前由于人类平均寿命离“天年”甚远,不能“尽数”是生之遗憾。但讲究“养生之道”,并非仅仅为了增加寿命,而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养生”是一种文化。如果仅是为长寿而说长寿,为健康而说健康,离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不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养生之道”涉及生理健康,因此,医生、运动专家的忠告很受欢迎。但“养生之道”属于源自东方的一种独特文化,无论医生如何谈防病、治病,运动专家如何谈锻炼身体等,也只不过属于“医学保健”,绝不能代替“养生”。这也是本书开宗明义要从中华传统文化谈起的一大原因。

谈“养生”当然要研究如何避免“未老先衰”。人们常说的“衰老”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的生理性衰老,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逐渐降低直至丧失。这是每个人必须坦然面对的现实。二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人们可以通过治疗和调养进行避免或者努力恢复健康。讲究“养生之道”不仅可以避免早衰,而且可以使在世之人活得更充实,更健康,更能享受人生的快乐。

“养生”离不开社会。宝贵的“养生之道”来自社会实践中无数人的经验总结,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有个别人追求自身的“健康长寿”而避世人之干扰,去深山老林独自修炼,也许真能延年益寿,但既已远离尘世,其个人的收获已毫无社会意义,不足为训也!

二、绝大多数的人不能“健康百岁”有多种原因

21世纪到来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过一个关于影响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的报告,其中提到:

遗传因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医疗条件,占8%。

气候条件,占7%。

生活方式,占60%。

这些年来,人们正是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展开了积极的行动,结果取得了许多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许多老问题并未解决,反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令人们困惑不已!

(一)遗传因素(占15%)

既然遗传因素涉及我们的健康长寿,如何利用好这因素?过去我们主要是尽量了解和掌握家族和亲属的“病史”以有助于防病、治病。现在则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基因”。

(二)社会因素(占10%)

社会是政府与民众共同缔造的。在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幸福指数”上,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广大民众应积极配合并认真监督。这涉及方方面面,这里无法一一细说。但可以说一件事:

中国大陆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2013年的最新统计是74.8岁。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秦朝平均寿命为18岁,汉朝为20岁,唐朝为27岁,明清为33岁,而民国时期人均寿命为35岁(比秦朝几乎翻了一番,可是花了2000多年)。现在比1947年又翻一番还多,只花了60多年。所以我国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是长寿国家,但发展速度是一流的。

(三)医疗条件(占8%)

这一条非常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许多人以为自己只要有权、有名、有钱,或者有亲友在大医院工作就不愁生病后无法医治。

可是伟人照样“医治无效”,世界闻名的大明星照样会死亡,有几十亿身价的大老板照样生癌!

仔细想一想这个百分比,就明白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病是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解决的。

世界上有时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许多毛病靠“自愈”。

一般说来所有的动物都有抗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例如“一般”的感冒。当你感冒后马上就打喷嚏或者咳嗽乃至发热,都是抗病自愈的过程。应该听其自然,尽力配合:

1.吃得清淡些。

这是因为感冒发热时胃蠕动时分泌的消化液大大减少,这时吃高蛋白、高脂肪的荤腥就不易消化。事实上这时也已经食欲不振,自然不想吃油腻食物。

2.多喝开水。

这可以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加速代谢物的排泄。

3.多卧床休息。

许多人得感冒就可能是前些日子过分劳累所致,如得了感冒还继续劳动或运动就会加剧病情。而且到目前为止,西医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唯一的好办法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其中保证充足的睡眠就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要注意这“一般”二字,说明是指常见的、轻度的情况。有时咳嗽和发热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一些严重的病情发作了(如癌症),因此就不能当做“一般的感冒”来处理了。就算是癌症,也要发挥自己的“自愈”能力。不要做“生命的旁观者”!

这里介绍一下21世纪近十多年来的“养生保健”新理念:

(1)在“养生保健”的分野上,逐渐从重视“保健”走向更重视“养生”。不再盲目相信许多“保健品”的夸张宣传。

(2)在“中、西医结合治病”上,逐渐从盲目崇拜“西医药”逐渐转向对“中医药”的重视。

(3)在“治病救人”上,逐渐从依赖“医疗”转向重视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

(4)在对“癌症”的认识和处理上,要正确看待,做到不“谈癌色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癌症”。

(5)在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新的认识。

(四)气候条件(占7%)

首先要树立“天人和谐”的观念,爱护自然。但是现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仍很有市场。人们向自然不断索取的极度贪婪,导致对自然的破坏日趋严重,已经使人们感受到了生存危机,所以,全球开始宣传要搞好“低碳经济”,以学会应对气候的反常。

(五)生活方式(占60%)

生活方式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能否健康长寿!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建立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55%高血压的发病率,可以减少75%脑中风发生率,可以减少一半糖尿病发病率和一半传染病发病率,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癌症发病率!所以笔者重点谈谈关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解决四个“不”字。

一是饮食不合理——营养不全面(偏食)、酸碱不平衡(偏酸)、阴阳不协调(乱吃)。

二是劳逸不结合——主要是熬夜和失眠。

三是心理不平衡——主要是贪欲和攀比。

四是生活不正常——主要是“人心不古”,缺乏传统文化教育。

这是“现代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过去有很多人把这四句话看得过于简单,以致走入了种种误区。其实这四句话涉及很多科学道理,必须真正弄清楚了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三、如何努力争取健康百岁?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尤其要确保“一不抽烟、二不酗酒、三不熬夜”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压升高。它还能作用于动脉内膜使之发生脂肪性病变,最终导致动脉血栓闭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而酒精则会加速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引起血中胆固醇及中性脂肪含量增高,也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关于熬夜,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白天兴奋、晚上抑制,所以白天工作和开展各种生活活动,晚上老老实实睡大觉才是正常的作息,不能因为现代生活中解决了夜间的照明问题而把生活的程序颠倒了。现在有些人经常上夜班,“一夜勿困,十夜勿醒!”属于职业所需,很无奈!但有不少人完全可以正常作息的,是自己贪玩(打牌、上网等搞通宵),就应为自己的健康损失负全责了。

(二)努力做到衣食住行“应天顺时,养生保健”

中医学说中有一门学问叫“子午流注”。是在研究针灸学时派生出来的,虽然在中医界还有些分歧和争论,但却可利用其研究的思路来说明人体的生物钟和有关节律的客观存在。

人体十二经脉在十二时辰中的兴旺规律:

子时(23时~1时):(足少阳)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时~3时):(足厥阴)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时~5时):(手太阴)肺经旺——将肝脏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卯时(5时~7时):(手阳明)大肠经旺——有利于早晨排宿便。

辰时(7时~9时):(足阳明)胃经旺——有利于消化(一定要吃早餐)。

巳时(9时~11时):(足太阴)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早餐食物均变成营养成分而被吸收)。

午时(11时~13时):(手少阴)心经旺——有利于周身的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也就有利于消化(最好不要吃过午饭就睡午觉,这样不利消化)。

未时(13时~15时):(手太阳)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午餐食物均变成营养成分而被吸收)。

申时(15时~17时):(足太阳)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这时段可户外活动,散散步,然后准备晚餐)。

酉时(17时~19时):(足少阴)肾经旺——有利贮藏这一日的脏腑之精华(晚餐少吃咸,可减轻肾脏的负担)。

戌时(19时~21时):(手厥阴)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把晚餐食物变成营养而吸收。

亥时(21时~23时):(手少阳)三焦经旺——通百脉,如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则百脉皆得到休养生息。

古人曾把一昼夜十二时辰比喻为“春、夏、秋、冬”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样也就理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分,也即:

早晨——是人体新的一天开始,新陈代谢慢慢地旺起来,仿佛“春生”。

中午——应是新陈代谢最旺的时候,仿佛“夏长”。

傍晚——应有所收敛,仿佛进入“秋收”阶段了。

深夜——犹如“冬藏”,怎么可以大肆活动呢!

如能遵循这人体气血运行的兴衰规律(气血应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安排好一昼夜内的工作和休息,在24小时内做到劳逸结合,就为健康长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说来,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是全天阴盛阳衰的最高峰;而午时(11~13时)是全天阳盛阴衰的最高峰。这两个时辰是阴阳偏极之时,体内气血容易失去平衡而水火不济。因此,一年之中,冬至与夏至两个节气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关口;而一昼夜之中子时与午时也是这些人最具死亡威胁的两个时辰。

同理类推,一年之中春分与秋分两个节气是阴阳平衡呈最佳状态;而每天的卯时(5~7时)和”酉时(17~19时)则是一昼夜中阴阳最平衡的时候。所以古人在卯时起床,酉时就寝,非常有利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

春天犯困一方面是因为“春阳”发动后,生命细胞活跃,消耗大而产生“困乏”感;另一方面也因为人们常在春天吃了不少高脂肪、高糖食物,如米饭、馒头、猪肉、土豆等刺激胰岛素和胆汁的分泌,加重了内脏的负担后就降低了血液的带氧能力,从而导致胸部含氧量降低,使人感到疲倦,老是想打瞌睡。所以年轻人早上不肯早起,真所谓“春眠不觉晓”!这样不好!春天的被窝里全是气,体内也充满气,如不及时起床后多走动,把这些气疏泄出去,而抑在体内的话,有损于肝脏的健康。而老年人在白天老是想睡觉也不好。

最好在春天里不仅要晚一点睡,早一点起,而且白天要打起精神,多点走动,别老是打瞌睡。在饮食上可多吃菜、少吃饭;多吃素,少吃荤;多吃新上市的时蔬,少吃洋快餐(炸鸡腿、炸薯条、汉堡包等)。白天多吃大豆做的豆制品,少吃淀粉含量过高的土豆;晚餐时吃土豆有利睡眠。多清淡、少油腻重味;多吃甜中带酸的水果柠檬、橘子、菠萝等,少吃能抑制大脑思维的香蕉、葵花子。

在夏天,因晚上欠睡而白天补,这要作具体分析。晚上如因特殊情况而彻夜未眠,白天自然想补睡,不然就没有精神,但午睡时间过长成了习惯是不利于养生保健的。

在冬季,因误解“生命在于运动”的真正含义而坚持晨练,反而早起,浪费了冬季睡懒觉养生的大好机遇。

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天要重点养阴。而养阴是指在阴盛阳衰的季节中如何养生,而不是如何多消耗“阳气”!

(三)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从“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拾级而上

养生保健有三大层次:生理养生是基础,心理养生是重头戏,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养生。

如今,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生理养生阶段,不曾注重到心理养生。在这一点上,古人的“养心”“养身”等方面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他们强调应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

而哲理养生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四)精心养“人”的要点是精心养“生命细胞”,做到四个“懂得”

1.要懂得什么叫“新陈代谢”?说白了就是旧的“生命细胞”一批又一批死亡,新的“生命细胞”一批又一批的产生。如果不能保持平衡,死亡多、新生少——“离大去之期不远矣!”

2.要懂得许多“生命细胞”是在睡眠状态中新生的——所以保证充分的睡眠可以永葆青春!

3.要懂得如何精心“养”、“护”自己的“生命细胞”:

(1)“养”——三个“强调”:

1)强调“七大营养”缺一不可,要不间断地全面供应。

2)强调在营养的全面供应中确保重点并保持科学比例。

3)强调因人而宜,及早治理使血管运输通畅,以保证正常的微循环。

(2)“护”——有四条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地搞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

2)小病不要大医,尽量让自身机体自我调节(例如偶尔失眠不要吃安眠药,也许第二天就正常了。

3)大病尽量不搞或少搞“化疗、放疗”,以免体内的抗病细胞全体中毒、瘫痪!

4)重视保护和培养“自愈能力”,学会“自我按摩”,准确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平时饮食尽量“清淡”,社会名利尽量“看淡”,遇事尽量“淡定”!

预祝大家“健康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