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中的和谐平衡

第三章 养生保健中的和谐平衡

从健康长寿方面看,上海人均寿命的期望值已超过81岁,在全国范围内看,已属于长寿地区;但按人类的天年在150岁左右算,还在及格分数线之下。现在有许多老年人的常见病开始“年轻化”,而中青年上班族出现“早衰”现象很严重。“过劳死”的大都是上班族,自杀的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笔者从40岁开始研究养生保健至今已近40年。开始只是自顾自研究,从1998年开始向社会普及。笔者一直认为:养生最好是从小抓起,以年轻人为重点,向中老年学习

在养生保健方面,应从何入手呢?

一、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养生概念

社会上有不少人把“养生”与“保健”混为一谈,其结果是只讲“保健”而不懂“养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只重视“保健”,所以派生出另外两大误区:

一是年轻力壮的人对“养生”不感兴趣,认为到“老了”“生病了”再重视还来得及。

二是已经感到自己不大健康的人,最希望听医生讲“如何保健”,大多喜欢听西医的讲座,顺便咨询一下自己的病情。

接着又由上述的错误认识而进一步走入“大吃保健品”的误区和盲目“锻炼身体”的误区。

谈“养生”要顺着中医的思路去学点“人文哲学”,学点“辩证法”。

“养生之道,实乃平衡之道”。学会不断自我调适而保持“动态平衡”是“健康长寿的金钥匙”!

平衡之道有三大层次:一是生理层次——人体内在的平衡;二是心理层次——人与社会的平衡;三是哲理层次——人与自然的平衡。

(一)盲目“锻炼身体”是破坏了“人体内在的平衡”

许多人喜欢把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的一句格言“生命在于运动”直接拿来说明“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是把哲学家的格言庸俗化了,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成“要健康长寿就要多多参加体育运动”,早就把哲学的概念偷换掉了!一般说来,从1~22岁是长身体、强筋骨的发育生长时期,在这时期中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是有助于青少年的发育生长的。但发育成熟后如何活动身体要以保持平衡为前提,如继续参加较剧烈的运动项目,或专一于某一体育运动则必然要破坏体内的“脏腑平衡”。

(二)心理上的失调,破坏了“人与社会的平衡”

心理平衡比生理平衡更重要,但也更难做好。因为保持“生理平衡”基本上可由本人掌控——无非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多加注意(即使有特殊情况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很容易恢复)。但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多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旦失衡,很难恢复。

心理不平衡所产生的危害很大,有可能使原有的健康很快丧失殆尽。人处于焦虑、抑郁、怨愤、忧愁、悲观等心理状态时,就没有食欲,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心有千千结”,把气血都结聚在脑子里,晚上就无法安然入眠,就会使白天损伤的免疫功能无法在晚上睡眠中修复,抗癌防癌的能力就每况愈下了!

精神可以变物质,良好的精神情绪促进良性生化反应;不良的精神情绪产生不良的生化反应。既然如此,就应充分运用这个道理来养生保健,努力让自己每天保持“阳光心态”!这就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并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经常吃人工合成的保健品,既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也破坏了人体内在的平衡

人体有三类物质:构成物质、能源物质、调节物质,其中涉及六大营养素: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现在又增加一种“肠道清道夫”——膳食纤维,成“七大营养素”)

人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消耗体内原有物质,就需要不断补充这些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物质都隐含在各种自然生物中,都是人体细胞无法吸收的大分子结构。奇妙的是“上帝”特地给每个人安排了一系列消化器官和消化液。所以一旦食物下肚就忙着“消化”,终于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把米、面、杂粮、鸡、鸭、鱼、肉、青菜、萝卜、豆腐、番茄等都变成了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当然废渣、废水、废气要排泄出体外。人就是这样正常地生活着,一切都符合自然规律!

而那些人工合成的保健品,根本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消化过程,且可以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然而却会产生两大弊病:

一是用进废退,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现在有不少全营养的保健品,把人们一天所需的营养素都包含在药片里,有人以为早晨吃几颗就可以不吃早餐了,于是晚上分泌的胆汁就派不上用场了。如经常不吃早餐,将使得已分泌的胆汁高度浓缩,最后形成了胆结石!

二是营养素不经过自然消化而直接进入体内,有可能进补了自由基,大大增加了致癌率。

日常饮食既要讲营养,更要讲阴阳。吃保健品就是极度忽视“阴阳平衡”,以多吃保健品代替养生必然会造成种种恶果。

二、总结教训,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前文中提到,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寿命,所以下面重点谈谈关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解决四个“不”字:饮食不合理,劳逸不结合,心理不平衡,生活不正常。

这是“现代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过去有很多人把这四句话看得过于简单,以致走入了种种误区。其实这四句话涉及很多科学道理,必须真正弄清楚了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现在不妨就这四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饮食不合理

1.饮食的目的

饮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吸收营养,以维持生命;一是生活的一种享受。“现代人”的主要问题是过于讲究后者而影响到前者。

误区之一:以为两者不会发生矛盾,总觉得吃得好,就是营养好;吃得开心,就有利于健康。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好吃的东西很多,于是从八大菜系发展到满汉全席。中国人讲究吃早就世界闻名。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一天天好起来。改善生活就是从吃开始的。先是从瘦子吃成胖子;接着就是生了许多“富贵病”。根据最近的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拥有2000万糖尿病病人、6000万肥胖症者、16000万人血脂异常、16000万人有高血压、2亿人超重(占全世界超重总数的2/3),这都与不合理的饮食有关。营养过剩就肥胖,肥胖就意味着新陈代谢不正常了,新陈代谢不正常后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病,最容易引发的就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肉食一多,胆固醇就多。20%的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一起在血管中运行时,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胆固醇变成粉末状,在血管中通行无阻;而还有80%的胆固醇是和低密度脂蛋白一起走的,就有可能沉积在血管中,造成血流不畅或心肌梗死。另外,有50%的肥胖者易患糖尿病。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将使患2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期望值至少缩短8年!所以饮食合理可以享受“口福”;饮食不合理,就“病从口入”!

误区之二:明知贪食或者偏食有损健康,但以为不明显、不严重,心存侥幸。如果上午吃了东西,下午就又吐又泻,那是急性肠胃炎,大家都知道要赶快就医了。可这种情况很少,因饮食不当而得病多数有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发作,可一旦发作就难办了。

2.饮食的合理性

饮食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七大营养素,缺一不可;二是科学搭配,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误区之一:因“不懂”而入误区。

人体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膳食纤维七大类。根据在人体内的作用,这些营养素可分为:构成物质、能源物质和调节物质。

可一般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既不懂,又不学,稀里糊涂过一辈子。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吃的就少吃或不吃。因此,现在可以说100个人中99个人有不同程度的偏食现象。从小就形成,大了要改也难。所以营养学的基本常识要从小灌输。但如果自己都不懂,又如何去教育孩子呢?

据笔者所知,过去人们对七大营养素中的前面四类还是比较熟悉的。而对无机盐的认知很不够,至于水的重要意义则又相当忽视。所以近20年来,许多做保健品生意的主要在这两项上做文章。

误区之二:因“无度”而入误区。

往往对饮食的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某食物有营养价值就可多吃,不懂得如何掌握酸碱平衡的“度”。

生活水平提高后,最容易犯的毛病是酸碱不平衡,营养过剩。70%的现代病与此有关。所以建议大家今后尽量多吃菜,少吃饭(当然,像大米饭这样的碳水化合物也不能不吃或吃得太少,一般中老年人一天吃250多克就可以了,中青年可多一点,不超过500克为好。现在的情况好像是反的,年龄大的饭量大,年轻人反而吃得少,有些小姑娘只吃一点点,和小鸟差不多)。大家应该多吃素,少吃荤,多吃鱼,少吃肉,多喝茶,少喝酒

误区之三:因“无方”而入误区。

现在“菜蓝子”工程抓得好,一年四季各种蔬果应有尽有。单从营养角度看问题,这些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体内阴阳平衡理论,大家最好少吃反时令的东西。应该春天吃春天“生”的,夏天吃夏天“长”的,秋天吃秋天“收”的……总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在地球上生活,上有天,下有地。天有天气,地有地气;天气的变化影响地气,地气的变化影响天气;而人恰恰就生长在天地之间,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的变化怎么会不对人产生影响呢?所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是把人当作大自然(天)的一个成员,强调要应天顺时,强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些古训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反时令的东西,就事论事谈营养价值,肯定是有营养的,但适合在什么季节中吃还是有讲究的。例如,夏天吃西瓜,可以解暑、解热、解毒、利尿,好得很;可是到了冬天,多吃西瓜就可能适得其反了。再说,同一种蔬菜或水果,在不同时期上市,其内在营养成分也是有差异的。例如,大家熟悉的茄子,是可以抗癌防癌的好东西,吃了有助于我们眼目清亮。但最好是在立夏以前吃,立夏以后,随着天气一天热一天,茄子里的热毒就一点点增加,到了秋冬交际时的茄子的热毒就厉害了!还有,在不同地方出产的同类产品其质地也大不同。人参到处有,但长白山的最好;白木耳到处有,四川的最好;茶叶到处有,真正名贵的也就是那几个地方。没办法,这与水土有关。应该有所研究,然后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想问题:怎样应天顺时,千方百计争取与大自然的变化合拍,从而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养生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所谓最佳食品。许多报刊经常介绍。笔者觉得这仅供参考。因为吃东西一定要讲因时而宜,营养价值高的东西,如不合时令,少吃为妙。如吃大闸蟹,从桂花开吃到菊花开就可以了,到了寒冬腊月天,再吃大闸蟹就不合时宜了。还要讲因地而宜。外国人喝牛奶很适应,而黄种人却有2/3的人对牛奶中含的25种异样蛋白不适应,倒不如喝中国人自己磨的豆浆(有痛风病者忌喝)。

又如,古人提倡“中庸之道”时,一再强调“过犹不及”。现在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过去我们有很多人营养不良,这就是“不及”;现在许多人“营养过剩”,就是“过”,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糟糕。人瘦了,是该吸收的没吸收;人胖了,是把不该吸收的都吸收了。这都是新陈代谢的不正常现象。脂类食物吃多了容易“三高”,可是完全吃素不吃荤,患病的也不少。许多保健品被人们当补药吃。可是补过了头怎么办?例如,在维生素家族中,维生素C和B族一旦过剩,可以由小便排出体外;而其他一些维生素吃多了,排不出去,反成为体内垃圾,有害健康。所以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走向反面。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们感到体虚时可以补一下。但必须搞清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如果补错了,就帮了倒忙了!现在乱买补品的、乱送补品的和乱吃补品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吃透养生保健的奥妙!其实养生保健的知识可以写成几百本书,可是最关键的道理,最核心的秘密,只有一句话——养生之道就是平衡之道!“平衡”的关键就是掌握好一个“度”!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也是最高深的道理。

(二)劳逸不结合

1.“劳”与“逸”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方式。

有人以为自己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很辛苦,算“劳”;现在退休了,享清福了,这就是“逸”。对吗?错!

有人以为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紧张工作,中间有“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这就是真正的“劳逸结合”了。对吗?错!

有人以为现在每个星期中周一到周五算“劳”,周六和周日可以放松放松,当然属于“逸”了。对吗?错!

有人以为前几天一直加班开夜车,“劳”得厉害,事情做好了连睡两天,精神又好了“逸”够了,都补回来了。对吗?错!错!错!

那么真正的“劳逸结合”怎么说?很简单,一句话——“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可是要把这个道理悟透并不简单。

这要从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说起。我们的地球是天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星球。特殊地方就是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时候,同时在自转。因此在24小时中出现了白天与黑夜互相转换的现象。大家知道凡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需要有三样最重要的东西来维持生命,那就是阳光、空气和水。这在白天都不成问题。可到了晚上,阳光没有了,空气不灵了,只剩下水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动物被迫休息。人类也不例外。所以人们在白天活动,在晚上休息,这一生活习惯,人还在“原始”状态的时候就形成了。这势必会造成人在生理上的许多特点。譬如说大脑活动中“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就是以白天“兴奋”、晚上“抑制”为正常。人在白天的活动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又积累了不少代谢物。尤其是白天的任何活动都是由大脑在统一调动和负责指挥,因此脑细胞中的有效成分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大大减少,氧气也耗掉很多,这就必须有一个及时的修复、合成和补充这些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放在黑夜里。首先是大脑神经很自然地在劳累一天后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同时分泌出一种可以起到镇宁作用的催眠物质,使人产生强烈的睡眠要求。接着是许多细胞的功能包括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睡眠中得到了修复,同时有不少细胞在睡眠中得到更新。“休养生息”相互关联。没有“休养”就无法“生息”(生存;繁衍)。有些人,接连几个晚上不睡觉,不仅影响免疫功能,而且影响生命细胞的新生。这是近些年来经常有名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柯受良、爱立信老总杨迈、陈逸飞等);也是许多中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主要原因。

当人在青少年以及儿童时期,身体的发育是由生长激素控制的,而70%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时分泌出来的。因此,充分保证青少年以及儿童的睡眠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成人都想长得年轻些、漂亮些,这就涉及皮肤的色泽,而皮肤的光滑、红润和富有弹性等都有赖于皮肤真皮下组织微血管的充足的营养供应。人在睡眠中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的循环增多,可以使神经体液的内分泌加强,可以使清除毒性、代谢物的过程加强,这样不仅可以加快皮肤的再生,而且可以增加表皮细胞内黑素的含量而使皮肤更有光泽。总之,在晚上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发育,可以帮助成人消除疲劳,可以减少老人疾病。这种经过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来长期形成的自然规律和生物钟是不应该随便打破的。所以“现代人”和古代人比,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因素。自从发明了电灯之后,许多人有了夜生活,使社会的生产和经济得到大的发展,是好事;但夜生活容易缩短人们的寿命的期望值。

现在回过头来讲真正的“劳逸结合”只能是放在一天一夜24小时里来衡量。其余都不能算。即使不上班,不工作,只要人醒着,新陈代谢就很旺,就要耗能,仅眼看、耳听所耗的能量就占全天耗能的1/5。所以还是属于“劳”而不是“逸”。至于利用“黄金周”出去游山玩水,那就“劳”得厉害了。

现在人们在单位里上班时,常有领导或老板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如果不影响晚上的睡眠,加班叫“卖力”,应该加点奖金;如果影响晚上的睡眠,那叫“卖命”,奖金再多也不合算。再说,这是违背了新宪法中规定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精神的。

古人把睡眠称为“寐”。凡坐着“寐”即为“睡”(现在的俗话为“打瞌睡”),躺着“寐”称为“眠”。我们现在讲养生主要强调在晚上保证“眠”的时间,而在白天,也提倡利用一点空闲时间闭目养神。在半夜子时(阴气最重)和白天午时(阳气最烈)时都不宜活动。子时争取“深睡眠”;午时希望打打瞌睡。古人称“子午觉”。

2.晚上应“眠”多久才合理?

刚出生的孩子除了吃奶和啼哭,几乎有20个小时以上在睡眠中发育长身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小学生应保证9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学生至少8小时,大学生在8小时左右。从中青年往中老年过渡时期大约在7小时左右。进入老年阶段,每天晚上应保证深夜11时到凌晨3时这4个小时处于睡得深、睡得香的深睡眠状态,而在11时之前就上床,有点浅睡眠,在3时以后还能迷迷糊糊睡一会就属于正常的健康状况了。

按《黄帝内经》的要求,在“春夏养阳”的季节,要“夜卧早起”,即少一些睡眠时间;在“秋冬养阴”的季节要“早卧早起”,睡眠时间不多不少;冬季则“早卧晚起”,多睡一会,尤其是老年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多躺一会比一早起来晨练更有利养生保健。

兴奋和抑制是人体组织的两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特有活动,如神经组织的传导、肌肉组织的收缩、腺体组织的分泌等,处于兴奋状态与处于抑制状态是大不相同的。一般说来,人体的许多功能性组织在白天处于兴奋状态,晚上处于抑制状态。具体地说,是按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

例如:人体的垂体能分泌一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促皮质素或ACTH。有了它,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增生,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而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是类固醇化合物,具有调节体内电解质和水的平衡的功能,对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也起调节作用。如人体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自然地多起来,人就处于兴奋状态而工作效率较高。然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情况来说,正常人体都是:

早晨时迅速上升,达到峰值——上午4小时的分泌量占全天总量的40%。

下午分泌量减少,水平下降。

晚上迅速减少,至深夜,分泌活动完全停止。

后半夜又开始分泌,到晨起时加速……

其他功能性组织也差不多情况,所以在晚上,尤其是深夜里,即使你醒着不睡觉,也是大部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所以开夜车继续工作,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伤身!

睡觉一定要放在晚上。能保证从晚上9时睡到清晨5时最理想。不行的话能保证11时到次日凌晨3时的“睡得香”就足以确保健康。

3.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1)改变错误观念,从而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到管子说的“起居时”。

(2)改进方法,保证每晚进入“深睡眠”,重点是学会精神上的“减负”。

(3)掌握必要的知识。

“细节决定成败”。例如:床的高度应略高于人的膝盖,最好是硬板床上铺以软硬适中的床垫,这样,可保持人体脊柱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保证睡眠舒适。

枕头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颈部肌肉的自然放松。用枕头时使头部比身体稍高一点即可,高度控制在9~15厘米为宜。

被子不能太厚太重,睡眠时忌穿紧身衣裤,这些都有碍人体放松休息。

“卧如弓”。中医学认为,夜晚人体阴气转盛而阳气内敛。屈曲如弓的卧姿有利于阳气的收敛和人体肌肉筋膜完全放松,易于消除疲困。但翻身时应先让四肢舒展一下。

自我按摩。如按摩头皮可起到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松弛神经,消除疲劳,改善头部营养和氧气供应之功效,这对防治白发、脱发均有良好效果。按摩脸部有助于除去皮肤陈旧老化的角质层,加速新陈代谢。按摩腹部有助于胃肠消化及脂肪的代谢,预防腹部“发福”,每次按摩花时不多,日久必见效。

4.睡眠是人生中一件大事。

“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是生理平衡的三大法宝。而睡不好比吃不好更有害健康!

到了中老年阶段,由于抑制与兴奋相互诱导障碍,生活负担加重,或生活规律不正常,或有各种器官的疾病,影响到睡眠的质量,会经常出现失眠现象。积极的办法是自我调理身心,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以及临睡前用温水洗澡、热水泡脚,调节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减少晚间噪声影响等;消极的办法是服用安眠药片和睡不着时保持闭目养神状态。

睡眠可分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状态,在整个夜间睡眠过程中不断地交替,总是先慢波后快波,做梦现象往往发生在快波状态中。有人以为做梦说明没睡好,也有人认为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兆。但按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做梦与潜意识活动有关。譬如说,人在一生中吸收和积累了不少生活信息,方方面面,层出不穷。而白天学习和工作时最好集中精力,于是人们会不知不觉中把不应该出现的信息阑入潜意识领域。而让与白天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调入意识领域。为了不让不相关的信息来干扰,意识领域有脑细胞在把关值班。可是到了晚上睡眠时,原来值班的脑细胞也从兴奋变为抑制,“下班了”。于是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领域的各种信息会不时地在脑海中出现。其中有孩提时的生活场景,有久违多年的老相识,有尘封已久的往事……有时这些信息非常有序地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又会显得杂乱无章,或十分离奇,有时则把平时心中的幻想与现实的场景结合得奇异、蹊跷……总之,这些做梦现象正好说明这天晚上睡得很香,有质量。与之相反,如果梦中出现的场景与白天的生活完全相符,甚至是白天工作的继续,或者说,梦中出现的人物与场景都是最近经历过的,至少其时间背景不太遥远。这正说明白天曾经兴奋过的脑神经在晚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那些“值班”的脑细胞也在继续加班,所以被压在潜意识领域的过去的信息仍然被压抑着。这样的睡眠便不仅没有什么质量,甚至多睡反于身体不利。

睡眠还有浅深之分。总是由浅入深再由深至浅,最后醒觉。

不管现代人工作忙,活动多,只要能争取在晚上10时后上床,以保证11时至次日3时,即子、丑两个时辰处于酣眠状态,即使很早就醒,或者迷迷糊糊,都属于基本正常,于健康无碍。相反,不论你在白天睡了多少时间,只要是子、丑两时辰不在睡眠中的人都属于生活反常者,有违养生之道。

至于午睡,早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习惯,其用意是既可借此弥补一下晚上酣眠的不足,又可减轻白天紧张工作造成的疲劳。然而午睡也应有所讲究:

(1)不能饱餐后就睡。这对退休人员来说容易做到,而对上班族来说就很难,往往在刚用好午餐即“抓紧时间”午休,容易影响消化。

(2)时间不能太长,以1小时之内为宜。这对上班族来说容易做到,而退休赋闲者却容易睡过头,午后一眠就是二三个小时,反而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3)午睡的姿势,或坐或躺可因人而异。但趴在桌案上睡,不利血液循环;不能宽衣解带,不利于肠胃;不注意保暖则极易感受风寒。

(4)午睡应是人体生物钟调节的结果。只有需要午睡的人才可午睡,没有午睡要求而强迫自己午睡反而无益。尤其是中老年人或体重过重者、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和脑血管病人等不宜养成午睡习惯。据国外有关专家的调查结果,经常午睡会提升老年人的发病率。理由是人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心率和血压均会降低到一定限度,而一旦醒来,心率与血压即迅速增高。如一天之中有几次“睡”与“醒”的交替,无疑增加了心率、血压的高低变奏,也即加强了心脑血管“受伤”的风险!我们可以把人体比喻成一部机器,早晨醒来要慢慢地发动这部机器才有利保养。如每天增加小睡次数等于增加机器的启动次数,折寿自在情理之中。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学校、工厂等单位的班车,原因也在于起动太频繁,以致发动机常常失灵。

另外,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赖床,早晨醒后不肯即时起床,赖在被窝中再躺一会儿,不知不觉又入梦乡,这叫“还魂觉”。在早晨的空腹状态中醒后重新入睡,比起饱食后的午睡更不利健康。

清代有位养生专家曹慈山,曾写过一本《养生随笔》,建议人们如白天感到疲倦,可“坐而假寐”,“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较之就枕而卧,更谓受益”。此说可供今人参考。

闭目可以养神,但刚吃饱则不能“闭目”。古代医书上说:“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

至于卧床的位置如何摆?许多人从美观、实用出发,常常在朝南卧室中使卧床东西向。而地球昼夜自转时由西向东。如人们头西脚东卧,为顺翻跟斗前滚翻;如人们头东脚西睡,则为倒翻跟斗后滚翻。年轻人无所谓,中老年人须防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最好是头北脚南,头部靠墙。一则顺应地球自转左右翻动,不会引发血液上冲;二则头部靠北墙,比头南脚北好。因为南有窗,开窗时有风吹入,如头朝南睡,凉风入百会穴,不利健康。而脚朝南睡时,脚在被窝内不外露,故无碍。如夏天开窗睡觉,脚无遮盖,脚心向南得风寒,也有碍健康。

现代家庭常在卧室中放置许多家具,布置得富丽堂皇。其实,作为卧床应越简单越好,可以防止各种家具和器皿什物所造就的室内气味有损健康。卧室乃最为隐私之处,可以为两人世界心理上的满足,而有精心的布置;却大可不必放置许多不常用的什物,只要自己看着顺心而又有利健康即可。

另外,睡眠的姿势有何讲究?

许多人认为向右侧卧好,可减少心脏压力。但辩证地看问题,有意经常向左侧,给心脏加点压力,可事先使心脏得到锻炼,所以国外有调查报告说,向左侧睡的人患心脏病的发病比右侧卧的人低70%。

有人说,仰卧易因呼吸不畅而打呼,但仰卧可使脊柱保持自然弯曲,减少脊椎病变。

有人说,俯卧会压迫呼吸系统,但许多动物是趴着睡的。趴着睡可使肚子不着凉。

以笔者看,睡觉的姿势应经常换,夜里常翻身而又能睡得着的人有利健康。

(三)心理不平衡

现代人的生活五花八门。既充满诱惑,又存在差距。因此现代人中十之八九的人喜欢攀比,不比还好,一比就不服。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不服,就会加倍努力。所以鲁迅先生就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但因为老是不服,心理上就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对养生保健来说,是个不利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比西方人落后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社会上搞心理分析、心理咨询、心理医疗的人才很缺乏。现在我们也开始慢慢地重视心理研究了。尤其是讲养生保健,心理养生才是重头戏。

养生保健有三大层次:“生理养生”是基础,“心理养生”是重头戏,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养生”。真要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学点哲学,懂点辩证法。哲学里面包含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里又包括人生观。现在我国每年平均有28.7万人自杀而死,还有约200百万人自杀未遂,至于因为心理不平衡,经常想不通,曾经一度动过轻生念头的人就更多了。这个情况很严重,归根结底是在人生观上出的问题。有人经常这样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话听起来倒也没有什么错。可是做的时候还得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有的人想当官,做了副科长想当正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局长……;有人想发财、发大财,想超过李嘉诚,做中国的比尔·盖茨;有的人想出名也经常想昏头。人生在世有点追求不是坏事。但必须同时考虑这样三句话:第一,必须有一个好的愿望;第二,有了好的愿望后必须有大的努力;第三,万一做不成怎么办?必须有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绝大多数自杀的人是缺第三条。往往愿望是好的,努力也努力了,由于社会太复杂,失败了,想不通,没有心理承受能力,于是就跳楼了!无非是做生意——亏了;做股票——输了;工作岗位——没了;谈恋爱——吹了;或者是犯了大错误——自己觉得没脸见人了等。当然走不归路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是受到打击后精神不振,而精神不振的后果就是影响健康。怎么办?临时劝劝是没有用的,根子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上。这就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了。所以健康长寿是人人都想要的,但真正能做到的不会太多。因为世界上的事总是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而“现代人”的种种贪欲一旦形成后想放弃也难。有些人连“戒烟”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健康长寿呢?

(四)生活不正常

第一,现在中国“烟民”的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少说点,有1亿~2亿人。有一个报道,说中国人抽烟的严重性已超过美国。30年后因抽烟而死亡的人将是每年平均200多万,大该每天平均死亡8000人。

抽烟对健康的损害情况如下:

香烟中至少含有一千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合物,尼古丁只是其中最毒的一种。如把三支香烟中的尼古丁收集起来注入人的静脉,3分钟内必死无疑!那么为什么有不少人一天一包烟,抽了几十年还没有死呢?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烟毒喷向空中,真正吸入体内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使得抽烟的和被动受害的都进入慢性中毒状态。

大家知道,由于胆固醇在血管中沉积和血小板在动脉管壁的附着而使动脉产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病。可是这些东西要在光滑的血管壁上沉积和附着并不容易,而需要有“人”帮忙。这时,抽烟的“人”就自己来“帮忙了。香烟中的化合物将使动脉的内皮受到损伤,于是胆固醇和血小板就在这损伤的地方沉积、附着,变成血管里的垃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烟害又能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从而造成血液黏滞度上升。香烟还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或直接刺激心脏而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香烟又能对大脑中枢神经产生麻痹作用以致失去平衡,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而产生恶性的高血压和脑出血。

还有,正常人的身体是由约60兆个生命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然后联合起来,共同维持主人的生命。他们对主人的要求很简单:一是要求不断地供应营养,二是希望及时运走它们的代谢物。于是人体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血液循环系统。大量的红细胞就是运输部队。在显微镜下看红细胞,正面看是圆的,侧面看是扁的,就像一个个小的盘子。人体中很多微血管道是很细的,红细胞只能一只只过。就像我们的运输兵向高山的国防哨兵送给养,走的是山区羊肠小道。而红细胞的结构也比较特殊。红细胞膜的周边有一种唾液酸,带有负电子,相互之间因“同性相斥”而分开。可是一旦主人经常抽烟,抽进体内的一千多种化合物都是带正电子的。就把红细胞周围的负电子统统“中和”掉了。于是许多红细胞开始并拢、粘连,不是成一串串像“冰糖葫芦”,就是一堆堆的。这样在大血管里运行已经很勉强,小血管里就通不过了,这就是说,微循环出了问题。微循环不能保证通畅,那么在人体中就有很多地方的生命细胞既得不到营养供应,又不能及时运走代谢物。其结果就必然是慢慢地硬化、老化、癌变。所以有人研究出的结果是,烟害将导致30多种癌变现象!由于人的生命力的顽强,细胞癌变的过程不会太快,有时可潜伏十几年。癌症的前期,在原发部位,不影响其他部位的细胞,所以一般人难以觉察;癌症的中期已经造成一定的生理反应,如能使人警觉,及时检查、及时治疗还来得及;就怕又被“马大哈”耽误了;到了癌细胞向四周大扩散的时候,就是晚期了。当然,即使已是晚期,也不要惊慌失措!在配合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到那时懊悔抽烟的话就不要谈了,还是治病要紧。

第二,现在中国有多少人酗酒,也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从全国各地的酒类之多,酒厂之多,可以想见酒徒之多。

酒和烟略有区别。酒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而且喝点红葡萄酒,还有抗癌防癌的好处。可是酒喝多了,危害也不小:酒喝多了既伤肾脏,又伤肝脏。除了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和血管受损外,还可能严重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男性的高血压病人中,有5%~10%的人与饮酒习惯有关。

酒精入肚后,人体对酒精的代谢会消耗身体里的维生素C和叶酸(叶酸称维生素M,也有人把它划入维生素B属系列维生素Bc)。叶酸能帮助红细胞和细胞内的生长素的形成,能抗癌防癌。多饮白酒使人体缺少了维生素C和叶酸,就容易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喝酒还会降低降压药的效果,所以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正在吃降压药的人就更不该喝酒了。

第三,中国人吃东西是经常讲究“胃口”却非常勿视在“胃”与“口”中间的一根长长的食管。往往只管对胃口,就不管是太硬的还是太干的、很尖的、很辣的、很酸的、带毒的,以及各种有刺激性的,包括烟和酒等都往食管里送。所以食管癌症也就成了“现代人”的一大毛病了。

第四,家庭问题。现在中国有多少人已经“离婚”?有多少人家正在“闹离婚”?又有多少对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另外,还有多少男女明明不是夫妻,却好得要命?——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情况。与健康的关系大不大呢?可以说很大很大。没有一个“完美的”或者说“和谐的”或者说“比较安定的”家庭的人,他(她)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做到很正常。这个“和尚”手里的那本“经”一定不好念。心理状态也一定不会很放松。阴阳的平衡也不会太理想。所以在现代,讲和谐包括三个和谐:社会的和谐(包括家庭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养生保健的最终目的是这样一句话:“提高生命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也可以回到“养生之道,平衡之道”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