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衰老和痴呆

第二章 谈衰老和痴呆

一、衰老的过程与自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问题是人的自然寿命可达150岁左右,而目前全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期望值只有73岁左右,连“及格线”都没达到,所以要强调养生保健

(一)早衰的主要原因

1.先天遗传因素(15%)

近代科学的研究重点是力学。现代科学的研究重点是物理学。21世纪科学的研究重点将转向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揭开遗传的奥秘。

要揭开遗传的奥秘,必须研究人体的所有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从而破译全部遗传信息,然后再设法改造人体的基因组成。这就使人们有可能解决影响健康长寿的15%的遗传因素。

现在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在共同努力破译基因的秘密,估计离全部破译的日子不会太远,相信在今后10~20年内会有突破性的飞速发展。但从破译基因密码后到改造基因还会有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我们普通老百姓不会去研究基因,但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譬如说,对自己的家族病史以及寿命的期望值应该有所了解,然后有所注意和防范。

再譬如说,年轻人在婚前抽烟、酗酒、熬夜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所以现在常可见到一种怪现象:一对年轻力壮的小夫妻生出来的宝宝却是残疾儿童。

2.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25%)

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生命的四大基石。现在世界上的长寿国家以及我们国内的一些长寿地区,大多在这四个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就拿上海来说,有很多优越条件:海洋性气候,空气流动快,有利健康;地下也没有放射性土质,特别是崇明岛上的水、土质量很好,所以有望成为生态岛、长寿岛;上海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也是好的。所以现在全国人民平均寿命73岁不到,上海人已近81岁。但上海是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空气污染的现象仍相当严重。按世界卫生组织定的国际标准,在大城市的空气中如能每立方厘米中含有负氧离子1000~1500个才有利健康而达标。笔者曾用仪器到上海市区各地测一下,只有共青森林公园对面的小花园里是基本达标的,约1200个/立方厘米;而外滩和人民广场虽有不少绿化,负离子却不多,最多时500个左右,少时100个以下;笔者所在的上海曲阳新村是50个左右,而到徐家汇测了半天,一个也没有……要使负氧离子多,首先要有大量的绿化。按国际标准,在城市生活,必须人均绿化面积60平方米才达标。这种城市不多。

波兰华沙,人均绿地90平方米。

瑞典斯德哥尔摩,人均绿地80.3平方米。

澳大利亚堪培拉,人均绿地75.5平方米。

稍差一点的如:

朝鲜平壤,人均绿地47平方米。

俄罗斯莫斯科,人均绿地44平方米。

中国北京,人均绿地10平方米。

中国上海,人均绿地11平方米(把崇明岛也算进去了)。

除了空气有问题,水质和土壤中的多种物质也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密切。水质、土质不好容易衰老。

3.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60%)

凡是喜欢抽烟、酗酒、熬夜以及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的人也老得快、死得快!

(二)衰老的过程

1.从西医来看,是细胞问题和血液循环问题

人体是由约60兆个生命细胞组成的(1兆=1万亿)。细胞在不断分裂,一生大约分裂56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分裂一次就减少一次细胞的数量。以分裂56次为极限。这个过程就是自然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事实上许多细胞还没有分裂到56次就衰老而死亡了。这是因为每个细胞有两大需求:一是需要有不断的营养供应;二是需要把代谢物及时运走。这任务由红细胞充当运输部队,通过血液循环来保证供应。但如果血管硬化,充满垃圾,运输线就不通;或血管虽未堵塞,红细胞却严重黏结,也照样不能使微循环畅通;微循环不能畅通,就使体内许多生命细胞得不到营养!另外,一旦代谢物不能及时运走,使细胞的间隙被代谢废物充填,也会导致细胞加速衰老。所以细胞的衰老是因为营养不良,而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却不一定是饮食不周,有时恰恰是因为饮食过头,使血液中充满垃圾堵塞了运输通道引起的!

2.从中医来看,是脏腑问题

养生之道实乃平衡之道。平衡是指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以及人体与大自然的平衡。生理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平衡。脏腑不平衡,就出现衰老现象。

人体脏腑衰老的顺序如下:

按西医的观察:

男人:肺➝肠➝胃➝肾➝胆➝肝➝心脏。

女人:肺➝胃➝肠➝肝➝脾➝心脏。

相同点:都是肺先衰老,心脏最后。

不同点:男人的脾脏基本上不老化,而女人的胆和肾基本上不老化。

按中医的说法,衰老从“肾”开始,然后按五行相生挨着次序来——“肾”是“水”,“水生木”,“肾水”衰势必影响到——“肝胆木”——再连累到“心火”——再连累到“胃脾土”——再挨到“肺金”衰——最后又回到“肾水”更不行。尤其是男人总是从肾衰弱开始——到肾衰竭结束。

人体脏腑衰老的征兆有:

第一,肺衰之兆——①经常流鼻涕(因为鼻为肺之窍,肺虚就容易流鼻涕)。②皮肤多皱(因为“肺主皮毛”肺衰即皮毛坏)。

保护肺可延缓衰老——最重要的措施是五条:①保暖加营养。②不抽烟。③减少环境污染。④用健身运动的方法加强肺的功能。人与动物的一个大区别就是人体始终保持直立,因此肺部只有部分功能得到发挥,如经常开展健身运动,可加强肺活量,可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问题是要牢记两条——一是要持之以恒,如果能坚持某种运动方式,必有好处;如“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反而有害!因为经常破坏自我平衡!所以在选择运动方式时要考虑周到。二是运动量不能太大,问题不在于自己能否忍受,而在于肺是“金”,“金”太强,必克“木”(肝、胆)所以许多运动员或体育教师以及搞武术的反而不长寿,并多数得肝胆病。剧烈运动耗能太多,年轻人易伤肝,老年人更易脑缺氧。但如肺“金”有病也会由“金”传“木”而连累肝生病。所以中医一再强调“以平为期”“过犹不及”,以保持平衡为最佳状态。⑤保持良好的情绪——“忧伤肺”。

第二,肾衰之兆——①头发花白,稀疏脱落(“发乃血之余”肾好发华)。②牙齿动摇脱落(“齿乃骨之余”“肾主骨”);③耳聋腰酸(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要保护好肾,须注意:①补钙——补钙要早重视,不要到骨质疏松时再补;②不要过分劳累——学会放弃;③节制性生活——因人而宜,没有标准。

男人要重点保护肾,女人要重点保护脾。

第三,脾衰之兆——主要是口唇萎缩,味觉减退(因为脾开窍于口,脾好,口唇圆厚滋润,吃东西有滋味。老年人常觉得菜肴不鲜,淡而无味,就是因为味觉功能障碍了。)保脾脏可多吃健脾养胃的大米粥、尤其是黑米粥、乌米饭。

第四,肝衰之兆——①眼发花(因为“目为肝之窍”肝脏好坏都在眼睛中有反映。过去高明的作家都非常注意人物的眼神变化。如鲁迅描写的“祥林嫂”年轻力壮时眼睛里放出活泼的光;后来受了生活的打击,人的精神垮了,眼睛就呆滞了;到快要死的时候,她的眼珠偶尔转动一下,才知道她还活着!)。②指甲枯了(因为“筋华在爪”,指甲枯,说明肝功能不大好了)。保肝脏是养生保健的重头戏:“戒烟、戒酒、早点睡”是保肝、护肝的七字真言。另外不要剧烈运动。

第五,心衰之兆——①舌头不灵活,说话不利索(因为“舌为心之苗”,心衰,舌头就不灵活了)。②脉络外露,青筋明显(因为心主血脉,心衰则影响脉道而造成这现象)。心衰竭无药可救,而其他的心脑血管病都可及早预防。现在全世界各国都有数据表明——心脏病是第一死亡原因。为什么?一是与现代人的饮食有关,二是与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有关,还有就是与晚上不能在9~11点就进入深睡眠有关。心脏本应是人体最后衰老的脏腑,如年龄不大就心衰,说明要长寿已经有难度了。

要保护好心脏:一要注意饮食的酸碱平衡;二要减除心理负担;三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不能怕动,又不能大动);四要保证晚上的深睡眠,逐渐改掉白天午睡的习惯;五要遵医嘱随身携带救心药物。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情绪、阳光心态,坚持不大发脾气!

(三)如何觉察大脑的变化

大量的情况表明:大脑本身的老化型疾病将造成对躯体的“管理失控”;但有时某些外界因素会使得大脑受损,如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都可影响中枢神经。

如何觉察大脑的老化?可从三方面观察:

(1)躯体观察

1)整天贪坐(女人每天直立不能少于2小时,男人每天直立不能少于3小时)者——80%以上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症。

2)上肢平衡握拳、伸张——能持续300下以上者大脑迷走神经、脑干及副神经均情况良好;不满200下者有问题。

3)进食动作——手指有一定夹持力。如能用筷子连续夹起20粒生黄豆者为正常。

4)排泄——排尿爽快、排便不吃力者,不仅说明没前列腺炎,而且可证明脑生物能量达到基本要求。

(2)面部观察

1)喜、怒、哀、乐的表情明显而正常,而且还能自如控制者为大脑无病。如呆滞、麻木或失控就非常糟糕!

2)男人哭时有泪无涕——正常。

女人哭时有泪有涕——正常(如女人哭时有泪无涕是大脑有点问题使得面神经萎缩)。

3)男女的每天的正常笑容量应在15~19分钟。低了是脑桥老化现象;高一些没问题,但整天疯疯颠颠或傻笑也是问题。

4)笑声朗朗——是脑电能及脑磁能充沛的表现。

5)假笑对面神经有害。经常假笑者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老化明显。

6)梦中笑出声来——面神经亢进。

7)笑的时候常常手舞足蹈或前俯后仰——说明大脑与躯体的生物能量不均,经常这样能加速大脑老化。

8)发怒时大喊大叫者——说明大脑生物电能充沛,脑神经基本正常,大脑皮质的增厚不明显,但必须有正常的理由,如毫无必要地乱发脾气就是病,称为癔症。

9)发怒时表情肃穆——脑生物电能缺乏,大脑皮质局部增厚,迷走神经、嗅神经、前庭蜗神经(Ⅷ)均已老化。

10)发怒时摩拳擦掌——反映出大脑与躯体的生物量不均匀。

11)发怒时倒下不起——这是大脑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与面神经老化的标志。

(3)语言观察

1)语言连贯能力——语言能力是思维力与表达力的总和。

能滔滔不绝地讲话——说明大脑功能正常。

不管男女,如能针对某一个相关话题,不重复罗嗦而即兴地讲述半小时以上——表明大脑各项指数正常。

讲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反复啰嗦——大脑功能障碍了!

2)音量——语言与语音量是大脑物质能量通过生理部位(嘴、舌、鼻、齿、咽喉)的一种“转换”。正常的人天生有发音能力,但讲什么?怎样讲就千差万别了。

音量与体质关系密切——健康时与生病时的音量肯定有变化。

年龄大了,音量也有变化——男人的音量变往往是因为脑锥体及前庭蜗神经老化了。女人的音量变则往往是大脑半球内侧面动脉老化并增厚的标志。

3)早晚的语音量正常人无明显变化。

男人的脑部基底动脉有轻度萎缩时——上午就不大想说话,下午才有所增加语言量和语音量。

女人的脑部基底动脉有轻度萎缩时——早上的语言量和语音量即尽量减少,到晚上才增加。

4)习惯性口头语、“话搭头”(“啊,啊”“这个这个”“关于那个那个”等)——表明大脑髓质水平切面的胼胝(piánzhī)体压部老化明显。

5)经常自言自语——表明大脑已老化,三叉神经(Ⅴ)收缩,小脑扁桃体硬度增大(一般说来女性的自言自语、唠唠叨叨比男性多)。

6)常说梦话——说明大脑动脉老化或三叉神经间质有故障。

7)争吵时状态。

有人争吵时能及时反驳并随手举例,妙语连珠——说明大脑生理状态较好。

有人争吵时急不择言,或结结巴巴——说明前庭蜗神经(Ⅷ)与面神经(Ⅶ)功能较差。

8)表达爱的语言——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意,说明其人的展神经(Ⅵ)、副神经(Ⅺ)、迷走神经(Ⅹ)都不甚良好。

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真情与脑蛛网膜稀薄有关系(特别是男性)。

9)平时说话重复啰嗦、颠三倒四——思维与表达整体老化了。

10)机械性语言——有些人发言表达虽然清楚,但却是重复或模仿别人,或照抄书本,缺乏自我思考所得——这种人可能脑底动脉状况良好而大脑迷走神经和大脑皮质肯定老化了。

总而言之,要健康长寿首先要重视大脑的运用,应积极学习,多多动脑,不让大脑过早衰老!并努力学会自我精神调适。

二、健身健脑防“痴呆”

1906年,一位名叫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的外国医生报告说,发现了一种老年人生的病:表现为痴痴呆呆的,并失去了原有的记忆。经死后解剖,发现病者大脑中有老年斑和神经纤维变性,有的病人呈现脑血管供血障碍,有的病人大脑组织内积聚了大量的铝……后来人们就把这一类病人所患的病称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现在国际上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预防老年痴呆宣传日”。现代医学把老年痴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血管性痴呆。这类型的痴呆多为血管病变所导致,经药物治疗大部分的症状可获得改善。另一种为脑神经细胞退化性的痴呆。对此类病患,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但可在其脑神经细胞未退化前加以预防。

(一)老年痴呆的第一个表现是健忘

“健”本作“强壮”或“善于”讲,放在哪儿都是好的含义;唯独与“忘”字搭在一起,变成了贬义。记忆力有强弱之分,十分聪明的人常能“过目不忘”;差一点的要反复加强印象,才能记住;最“笨”的人,虽不能牢记书本上的知识,但对日常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还是有印象的。而患老年痴呆者的“健忘”有点离奇:往往对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某件事耿耿于怀,记得一清二楚,而对刚刚发生的事、自己经手的事却忘得一干二净了!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然而对于宝贝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事耿耿于怀,逢人便说,天天在想……

如果说“祥林嫂”现象,就是形象化的老年痴呆,那么这种病症并非现代人特有的,而是从古以来就有的情况,不过是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医者的重视和研究(就像“新大陆”一样,本来当地一直有印地安人生活着,中国人也早就去过,只是从来没有想到要大肆“炒作”,于是最终算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的了)。记得唐朝有个诗人叫司空图,在《漫题三首》诗中即有这样的描写:“齿落伤情久,心惊健忘频。”司空图寿长72岁,其“齿落”,正是衰老的征兆;“健忘”是与“伤情”“心惊”有关,因受精神刺激而造成的,这和“祥林嫂”也有点像。但司空图还能写诗,说明脑子还不错,这样写,表明他已自我发现有“健忘”现象,所以写诗“自嘲”一下。即使有点不对劲,也是轻度的。而“祥林嫂”反复唠叨“阿毛”的故事,眼前的事情则做不好,“毛病”就严重了!事实上,经过现代许多医学工作者的反复比照研究,发现就老年痴呆而言,有以下情况:

一是女人比男人患病率高。

二是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或者说文化成度低的人比文化程度高的人患病率高,平时懒得动脑子人比爱动脑子的人患病率高……

(二)老年痴呆其他表现

顾前忘后、词不达意、时间和地点概念混乱、判断力降低。

抽象思维能力丧失,常常忘掉自己设置的存折密码,自己的存款数额也忘得一干二净。

随手乱放物品,常会将物品放在不恰当的位置,或将很多废品如废纸、布头当作宝贝珍藏。

脾气和行为变化无常,在短时间内,行为、情绪可能从平静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或者拍案而起。

性格变化多而怪,患者的性格可能会发生剧烈的不合情理的变化,如疑神疑鬼、猜忌别人等。

失去主动性,常会变得比原来懒惰,不愿参与任何活动,甚至是原来喜欢的活动,对人也不热情。

(三)老年痴呆的病因

调查显示,我国北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多数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嗜辛辣和荤的特征,有吸烟、喝酒的习惯。调查还显示,痴呆与人的精神状况关系密切,抑郁、思虑、易怒、悲伤等不良精神刺激容易导致痴呆的发生。对痴呆既往病史的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是许多痴呆患者的基础疾病。

看来,大脑萎缩、功能衰退,再加上受到各种感染或精神刺激,从而造成健忘、判断力差、疑心病重、改变性格、行为乖张……并进一步产生语言思维障碍、因妄想而狂躁不安等老年痴呆状,是古已有之现象,也是许多人在生、老、病、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只是到了许多古代人难治的病现代人都有办法解决,而对老年痴呆却难以治愈的时候,这老年痴呆就变成了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大“杀手”了!据世界脑病协会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脑萎缩、痴呆发病人数高达2000多万,我国则有600多万。65~7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为7%,70~80岁的发病率高达22%。据说,现在像美国这样医学发达的国家,竟每年约有十万人死于老年痴呆;在我国,台湾人每20个中即可发现一个,香港人患老年痴呆的已有好几万;在大陆,65岁以上的人中有5%患老年痴呆,85岁以上人群中患老年痴呆的达25%。

对已经患上不同程度老年痴呆的人,除了加强护理、延缓发展外,尚未找到完全祛病的良方。于是最好的办法只能是以预防为主了!

现在,全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在努力寻找老年痴呆的病因。看来不是很简单,而是很复杂。

先谈谈人体结构组织与大脑结构组织。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人体是由约60兆(1兆=1万亿)个生命细胞组成的。

许多形态与功能相同的细胞结合成细胞群,而那些细胞群由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就构成某一种——组织。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图1 人体结构组织

由四大组织相互结合成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这便是通常讲的——器官。如脑、心、肺、胃、肠、胰、肝、脾、肾等,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互为先后而紧密关联,组成各种生理功能体系,这就成了人体中的系统。全身共有十大系统:运动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感官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人的各种感觉和想发生的一切动作——都由神经系统负责管理;体内各种功能的密切配合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也主要靠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通过后者与全身各部分联系,从而调节各部分的功能活动。

图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分为大脑、小脑。

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可分成表面沟回和内部结构两大部分。

大脑内部结构——分灰质、白质两大部分。大脑灰质——包括大脑皮质、皮质下核、嗅脑三部分。

图3 头部侧面各相关中枢示意图

图4 人脑正中纵剖面

图5 大脑皮质的中枢(上外侧面)

图6 大脑皮质的中枢(内侧面)

大脑皮质——人们平时做事情、思考问题以及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由大脑皮质统一管理。所以是调节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最高中枢!大脑皮质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构成,厚度为2~3毫米。

大脑神经细胞一般分成六层,约有细胞140亿个。所有的“神经系统”都是有许多“神经通路”组成的。“神经通路”指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相互间的连接。每个“神经细胞”(“神经元”)均由三部分组成——前有“树突”(像树一样有许多分叉)、中间是“胞体”、后有“轴突”。当一个“神经细胞”的后面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细胞”前面的“树突”搭牢时,就形成一种可以传递神经冲动信息的特殊结构——“突触”。“突触”有两类:“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一般低等动物只有“电突触”;只有高等的脊椎动物才有“化学突触”。因为每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很多,所以可以同时与许多别的“神经细胞”形成许多“突触”,并同时传递许多神经冲动的信息。这就需要必要的加工、整理。神经传导信息后,由中枢神经进行信息的整合,然后产生各种反射——总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将形成一些完整的思维。也有许多动作性的反应。

人类思维的形成不管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必须借重于语言的帮助。正常人在白天有正常的思维活动。人们都是按照正常思维的需要来促使各个神经细胞之间进行必要的结合,形成神经通路甚至形成神经网络。到了晚上进入睡眠状态后,那些白天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的神经细胞就可能分散开了。于是就相互间随意结合,以致各种信息的组合变得十分散乱而无序——这就是所谓“梦”。

老年人为什么会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得很清楚,而对当天发生的事转眼就忘?

这是因为以前用脑细胞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网络牢不可破!而当前所得到的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加工后存档备查——这个本领没了!

刀不磨就要生锈。人的脑力劳动也要耗能。有些人进入中老年时期后怕因多动脑而耗能,失去了年轻时期的好学、好奇的那种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心态。不肯多思考,即使还担任一些工作,大多是吃老本应付过去,而不再有新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当他们平时即使在报纸上、电视里取得不少新鲜信息,却缺乏思考,不知道这些信息今后有没有用?也就不会进一步考虑加工、整理、存档。以致这些信息几乎是随看随忘。这就使原来负责处理工作、读书信息的左脑的功能逐步衰退!

人的右脑则负责处理嗜好、艺术、运动等信息。有些人年轻时也许有过一些艺术性活动和嗜好,而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与艺术类的东西越来越远离,于是其右脑的功能也就衰退了。

因此,退修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退休后应多读书、多思考,能学点音乐或美术,包括书法、插花等,则更好!

退休前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退休后一方面应多活动筋骨;另一方面脑力劳动不仅不能放弃,而且不能纯吃老本,而最好开辟新的知识天地。就如笔者,以前从事文学教学研究,现在开了三门新课——“养生文化”“民俗文化”“易学文化”,需要不断地收集、整理这些新知识领域的知识信息。另外,笔者对文艺的爱好始终没变。这样左脑、右脑一直在交替使用,想得老年痴呆也难!

若在中年时就忽略右脑的锻炼,退休后又无法在短时间调整生活形态,左、右脑运动不足,即容易产生“老化、废用型痴呆”。

古人常说不能“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许多老年痴呆患者的确是与他们经常吃得过饱有关。

中老年人应少食多餐,并注意不要在睡觉前吃很多高蛋白质难以消化的食物。已经有研究发现,大肠中的细菌能将肠道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组胺等,这些都是有毒物质,一旦血液将这些有毒物质送入脑部,就会损害人的智力。

长期饱食不仅会使消化功能因负担加重而减退,而且容易产生便秘。中老年人如饱食、便秘,会使记忆力大幅度下降而使思维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曾有日本东吴大学的研究学者提出研究报告,认为有40%的老年痴呆症与老年人的经常饱食、便秘有关。

因此,“只吃七分饱,常带三分饥”不仅是养生保健的良方,也可预防老年痴呆!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强调,要想延年益寿,首先要做到“饮食节”。而后孔子强调的“食无求饱”,要略带三分饥,一直是孔门儒家子弟遵守的一项生活原则。

晋代医学家葛洪说:“要得长生,肠中当清,要得不死,肠中无屎”。

唐代医圣、百岁寿星孙思邈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宋代大诗人也是养生大家苏东坡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前半句可商榷,后半句是对的。

宋朝大诗人陆游可算长寿老人,他介绍经验说:“多寿只缘餐饭少!”他的长寿有很多因素,而他特别强调“餐饭少”,也足见“饮食节”的确是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一招!

深受精神刺激,是加速痴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个形象化的艺术典型。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像“狼吃阿毛”这样的伤子之痛,时有发生,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所以抗震救灾,把那些受难者从废墟中救出来后还有大量的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的工作要做。中国人有句古话:“长歌当哭在痛定之后!”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孤儿、孤老肯定会得到全国人民的关心。但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可能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此强调“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希望大家发扬相互关爱的精神。这样的社会风气形成后也大大有利于减少“老年痴呆”现象。

现在有不少“空巢老人”之所以“空巢”,往往也有难言的痛处。有的是儿女不幸早逝,造成“黄叶未落青叶落”的悲剧;有的是因望子成龙,千方百计把独生子女培育成人后送到国外去深造、去淘金,可外国的上帝却没有保佑其子女一帆风顺,于是“归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的游子常使做父母的夜不成寐,日日心痛;也有不少老人家是儿孙成群而四世不同堂!仅仅是分开居住倒也罢了,可儿孙虽多却相互推诿抚养老人的义务,把老人当皮球踢、当包袱扔,着实令人寒心!除此之外,还有翁婿不睦、婆媳不和、兄弟阋墙、环境恶劣、邻里纠纷,以及单位不景气而提前下岗、经济困难、天灾人祸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生活因素,从各个方面给人较大的打击和精神刺激!如果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像祥林嫂那样进入痴呆状。

各种精神刺激是损伤大脑细胞的最厉害的杀手。要想减轻这种伤害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乘着现在正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风潮,调整好各种人际关系。从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到建立一个和谐的单位,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我们大家都在同一个蓝天下生活时真正做到有所亲、有所爱。这对广大中老年朋友来说,尤其重要。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把家里的经念好了,大大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因此各种社会组织如单位、社区学校等都应积极地配合和实行具体的帮助,让每个小家庭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在亲属中产生矛盾,则解铃还须系铃人。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代沟是可以填平的。无非是能理解则理解,不能理解且宽容。对年轻人来说,为老一辈多尽孝道是给自己的儿女作榜样,为自己将来留了后路;对老年人来说,脾气太倔,并非好事,既伤和气,又伤身心。

至于遇上各种“倒霉”的事又怎么办?不妨这样想:“十四年抗战”、“十年动乱”之类的“大劫大难”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样的坎不能过呢?!

还有一些家庭本来完全有条件享受融融的天伦之乐,只是一时糊涂或因忙于所谓事业,或直白了说,忙于追求更多的名利而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亲人的团聚。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值得夸奖?恐怕会有不同意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应乘父母健在时常回家看看,多尽一点孝心,不要等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时,耆耆老人已成痴呆,此乃人生一大悲哀也!

总之,有所亲,有所爱,正是预防老年痴呆的一大良方。包括一些老来伤偶者希望找个伴,无论什么形式,只要合法,就在情理之中。82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与一位28岁的年轻女士喜结良缘,可喜可贺!却有人在年龄的差距上大作文章,以为有悖常理,殊不知《易经》中却明确提到“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说明老夫少妻,没有什么不好。

(四)如何预防老年痴呆

有几种简单有效的运动,能延缓脑神经细胞的硬化,可预防阿尔茨海默型的老年痴呆:

1.每天清晨及傍晚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快步走1小时:快步走可以运动腰下部的肌肉,提高摄氧量,有助于刺激脑细胞,防止脑细胞退化,对老年痴呆的预防有理想的效能。

2.经常做手指运动:经常做两只手十指指尖的细致活动,如手工艺、雕刻、制图、剪纸、打字,以及用手指弹奏乐器等,能使大脑血液流动面扩大,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地按摩大脑,能帮助大脑反应灵敏,预防痴呆。

3.经常使用手指旋转钢球或胡桃,或用双手伸展握拳运动:“手指是大脑最突出部分”(康德语),如经常做上述运动,可刺激大脑皮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良好,增进灵活性,延缓脑神经细胞老化,可预防痴呆。

4.实施头颈左右旋转运动:这种运动不但可使上脊椎的转动变得滑顺,预防老年人罹患椎—基底动脉循环不良的病症,还可延缓脑动脉硬化,有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其方法是先将头颈缓慢地由左向右旋转100次,再将头颈由右向左旋转100次(注意适度),随时随处可做,方法简易,效果卓著。

日本预防痴呆协会曾经邀请研究痴呆医学的专家拟出预防老年痴呆的十大要诀,可供参考。

1)饮食均衡,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一天食盐的摄取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少吃动物性脂肪及糖类,蛋白质、食物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取。

2)适度运动,维持腰部及腿脚的强壮。手的运动也很重要,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会促进脑的活力,做菜、写日记、吹奏乐器、画画等都有预防痴呆的效果。

3)避免过度喝酒、抽烟,生活有规律。喝酒过度会导致肝功能障碍、脑功能异常。一天喝酒超过0.3升的人比一般人容易患脑血管性痴呆。抽烟不只会造成脑血管性痴呆,也是心肌梗死等危险疾病的重要原因。

4)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肥胖等生活习惯病。早发现,早治疗。

5)小心别跌倒,头部摔伤会导致痴呆。高龄者必要时应使用拐杖。

6)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好奇心,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防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应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等,可以强化脑部神经。

7)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即使在看电视连续剧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达到活用脑力的目的。读书发表心得、下棋、写日记、写信等都是简单而有助于脑力的方法。

8)随时对人付出爱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

9)保持年轻的心,适当打扮自己。

10)避免过于深沉、消极、唉声叹气,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高龄者常须面对退休、朋友亡故等失落的经历,很多人因而得了忧郁症,使免疫功能降低,没有食欲和体力,甚至长期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