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实验科学课程一直是国内和国外高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此类课程为未来的全球公民打下比较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使他们更好地迎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他们中一部分人培养了基础的科学素养,一部分继续在学科上钻研成为行业的骨干,还有一部分人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甚至有一部分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发展人类社会对于所处环境和大自然的认识水平。

实验科学人才的金字塔如何搭建得更好?实验科学课程如何编排,如何讲授?我们认为,教材一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此,在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唐盛昌所长的指导下,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各实验科学教研组利用20多年来积累的学科教学和研究经验,开始考虑对各类实验科学的教材进行初步的中外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也为更好地实施实验科学的课程、培养能够迎接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国际化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国外实验科学教育专家,特别是来自美国的专家,不同程度地提到“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参与到科学类的训练中来”,或者“学生应该像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让科学探究成为终身的习惯”的提法。美国各类出版社的教材确实是在践行着这些思想,这也确实成为他们实验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尽管我们知道美国的基础教育成就从表面上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不属于领先地位,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和内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其卓越的高等教育及美国在培养创新性科学人才上的大格局,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和借鉴。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曾经根据其调研结果发布了一篇报告,报告的标题是:《21世纪的学生准备应对全球化社会——4C标准教育者指南》。其中的4C指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以及创造与革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美国各类实验科学的教材都不约而同地在渗透着这些4C能力信息,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美国的科学基础教育发展之路,为培养能够迎接挑战的世界公民做好准备。

在实验科学的实际教学中会遇到知识理解和教学效率的两难,也会遇到内容讲授和技能传授的平衡,这些问题(其实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时间管理,更需要教师的智慧。但单凭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对此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对中美科学教材的初步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有兴趣人士逐渐认识到实验科学教材和教学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当然,我们也深知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撼动我们想要改变的问题和格局,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始。我们全体编写人员对教材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工作虽然是从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三个基础学科独立展开,但各学科编写组的大体思路是比较一致的,基本都是从理念、标准、支撑、训练等方面对中外实验科学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编者的分析有的具有结论性意见,有的并没有产生结论性意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本教材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文化、理念、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书各部分的执笔者及参与者如下:物理专题由陈沁、于海峰、吴雯倩、张东升老师撰写;化学专题由马凯成、陈琳、孙灏老师撰写;生物专题由顾颖、廖辉、李泳池老师撰写;全书统稿由马峰、刘茂祥、程林老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孟世悦完成。鉴于时间和水平的关系,编者提到的教学实例数量还不够,有些比较与分析还是停留在主观和定性方面,还没有更客观和定量的分析等,恳请广大读者包容,并不吝对全书内容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在本书再版时能够做得更好。

本书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