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结论

马克思写道:“往昔的德国革命,准确地说是理论上的革命:这就是宗教改革”(OMalley,页137-38)。恩格斯认为,路德创作的“胜利赞歌成了十六世纪的马赛曲(Marseillaise)”(《选集》,卷二,页63)。尽管马恩持续不断地批判宗教,而他们两人的评论却常常与路德和黑格尔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78]

最后我们要说,马克思和路德所共有的基本修辞结构,并不依凭共同的历史传统、共同的语言基础,甚至也不依凭路德会教友黑格尔那颇有影响力的角色对马克思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至关重要并富于启发。正如前述的简短说明那样,在旧约和新约的原始叙述中,我们同样能够很好地辨识出这种修辞结构来。变形修辞,以其自身内在的强劲势头在西方社会发扬光大,已逾三千年。

保罗曾说:“我们透过黑暗的玻璃看……”,信仰是“不可见之物的明证”。马克思对保罗观点的回应显得颇为笨拙,他断言,临到我们的思想意识,如同经过了暗室过滤一样,因此显得首尾倒置、混乱不堪。就如同“[在]自然的生命过程中……物体在视网膜上倒立成像一样”,这种[颠倒]也是“历史的生命过程”之内在本性(G.Id.,页37)。

路德对修辞的阐释则显得质朴而明晰:那些我们相信对我们乃隐匿不见的东西,“一旦它确定无疑地成为我们可视、可感以及可经验之物的对立面,它就再也不能对我们深藏不露了”。[79]


[1]本文原稿为“The Apocalyptic TraditionLuther and Marx”(《天启传统:路德与马克思》),但有所修订并有实质性删节,后者本为提交给“加拿大语境中的政治神学”研讨会的论文,该研讨会于1977年3月9日至11日在Saskatoon的Saskatchewan大学宗教研究学院召开,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将由B.G.Smillie教授编辑出版。
Walter和Duncan Gordon基金会的慷慨资助,使源自该论文的研究计划得以实现。还有很多朋友提供了有助益的批评意见,但我不得不等到我的书出版才来感谢他们。在此必须提到,我受惠于我的研究助手们,他们参与了这一研究的不同阶段的工作,他们是:Ben Agger,Thomas Ledebur,Ray Morrow,James Reimer,Almos Tassonyi和Gernot Wieland。

[2]写给Tholuck的信。引自Heinrich Bornkamm:Luther im Spiegel der deutschen Geistesgeschichte,第二版,Vandenhoeck & Ruprecht,Göttingen,1826年,页235。
最好还是引用黑格尔的陈述:“我是马丁·路德的一名信徒,将来也是”,而在新教教义中,“主观的宗教原理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然而,只是在哲学中,这一原理才得以真实地再现”。Hegel's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E.S.Haldane和F.H.Simson译,Routledge and Kegan Paul,London,1896。分别参见1955年重印本,第一卷,页73、第三卷,页152。下引此书简称Hist.Phil.(《哲学史》)。
我还将引用黑格尔的下列著作: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历史哲学》),J.Sibree译,Dover Publications,1956,以下简称Phil.Hist.(《历史哲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精神现象学》),J.B.Baillie译,Harper Torchbooks,1967,以下简称Phen.(英文版《现象学》)。我要引用的德文版著作是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精神现象学》),Suhrkamp Verlag,3,Frankfurt,1970。下引此书简写为Phän(德文版《现象学》)。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宗教哲学讲演集》),E.B.Speirs和J.B.Sanderson译,Kegan Paul,Trench,Trübner,London,1895,以下简称Phil.Rel.(《宗教哲学》)。以下引用的黑格尔著作,将采用由Duncker和Humblot出版的德语著作第二版,柏林1840到1847年,以下简称Werke(《著作集》)。

[3]《哲学史》,卷三,页146-47。最好比较该句:“宗教改革的精义在于:人恰恰天生注定就是自由的”。参见《历史哲学》,页417。

[4]“Wir die religiöse Vorstellung in Gedanken fassen”,参见《著作集》卷九,页25;对比《历史哲学》页20。

[5]在即将出版的著作《天启传统:路德、黑格尔、马克思》(暂定名)中,我将更全面地论述路德宗的黑格尔。

[6]英文版《现象学》页229-240,或页218-267,会有更进一步的描述。

[7]【译按】本文的重要关键词,inversion和invert,中译将前者译作“倒转”,后者译作“颠倒”,尽管在汉语中两者均可既作名词又作动词,但后者动态感强于前者,故作此区分。

[8]Martin Heidegger,Hegel's Concept of Experience(《黑格尔的经验概念》),Harper and Row,New York,1970,参见页126-129以降。

[9]英文版《现象学》,页131以降。

[10]这里使用的路德著作的德文版是D.Martin Luthers Werke(《马丁·路德著作集》),Kritische GesammtausgabeWeimar,1883——下引此版本简称W.A.。路德的拼写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其拼写往往与现代德语有着意味深长的区别。
英文版是J.J.Pelikan和H.T.Lehmann的Luther's Works(《路德著作集》),American Edition,St.Louis and Philadelphia,1955。下引此版简称L.W.。
参见W.A.56,页366。这段注释是有关《罗马书》八章15节的。还有:“Observanda autem hic est Antithesis……”——此外,还应当注明,这里是一个对立,W.A.40,卷二,页423;参见涉及对立的其他文献:同前,页409、414;页374论到了“contradictoribus”(矛盾)。

[11]“Si Scripturas per contentionem loqui concedes……”,W.A.18,页779。这在H.R.Schmitz的“Progrès social et changement revolutionaire,Dialectique et rèvolution”(“社会进步与革命变革,辩证法与革命”,Revue Thomiste,1974)一文中被引述。这篇论文致力于研究辩证法在路德、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的连续性,我从中受益匪浅。Schmitz详细讨论了Enrico de Negri的著作,La Teologia di LuteroRevelazione e Dialettica(《路德神学,革命与辩证法》),La Nuova Italia,Firenze,1967。我大量吸收了这份出色的研究成果,它把路德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联系起来了。
一位重要的路德宗学者,Gerhard Ebeling发表了如下看法:“路德的思想总是包含着对立(antithesis),这是一种既强烈敌对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极端之间的紧张……”。Gerhard Ebeling,LutherAn Introdution to His Thought(《路德思想引论》),R.A.Wilson译,Fortress Press,Philadelphia,1970,页25。

[12]L.W.31,页344。路德还引述了保罗那句众所周知的格言:“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13]在拉丁文本中写着:debet tamen rursus se exinanire hac in libertate(W.A.7,页65)。副词rursus在英文翻译中被遗漏了,这个副词衍生自revorsus或者reversus,也就是,折转或者回返。这在论文的德文译本中通过单词widderumb而被一再重复,文本中说:Und ob er nu gantz frey ist,sich widderumb williglich eynen machen seynem nehsten zu helffenn(W.A.7,页35)——“而现在,当他(基督徒)完全自由了时,为了帮助他的邻居,他愿意再一次把自己变成奴仆”。
在“论意志的奴役”一文中,rursus的这种用法在略微相似的情况下被一再重复使用。路德说:“Si autem fortior superveniat et illo victo nos rapiat in spoilum suum,rursus per spiritum eius servi et captivi sumus(quae tamen regia libertas est)”(W.A.18,页635)。“但如果更强大的一位(基督)来了,他战胜了他(撒旦),并把我们当做他的战利品。然后通过他的圣灵,我们再一次成了奴隶和俘虏——尽管这实为高贵的自由”。E.Gordon Rupp et al.editors and translators,Luther and ErasmusFree Will and Salvation(《路德与伊拉斯谟:自由意志与拯救》),The Westminster Press,Philadelphia,1969,页140,着重为引者所加。下引该版本简称“Rupp”。
路德颠倒了奴仆和奴隶,即Knecht一词的词义,先前我们提到,它的对等词eved在《旧约》中,以及doulos在《新约》中也恰好以完全一样的方式发生了词义倒转。实际上,Knecht一词就是路德用来翻译上述希伯来和希腊词的。

[14]参见L.W.13,页247-48——属灵的王国“对我们的眼睛和理智来说都藏匿不露”。亦参L.W.28,页125;L.W.13,页254。“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见L.W.12,页103;还有“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L.W.37,页282。

[15]L.W.28,页129;W.A.36,页575。这里,如先前所引述的,原始的奴役被“征服了”。

[16]L.W.25,页381;Quia vultquod vult Deus,W.A.56,页391。亦可参见“所以我们毫不迟疑地去想去做他所意愿的一切”,Rupp,页140;ut velimus et faciamus lubentes quae ipse velit,W.A.18,页635。

[17]L.W.31,页225。亦可参见“因为以这种方式我们使自己与神保持一致,这位神不会把我们的任何东西看做或认为是善的。只要我们只把神的善认作是善,而把我们自己所谓的善认作邪恶,那么由此我们就已经是善的了……”。L.W.25,页383。

[18]L.W.31,页225;W.A.1,页613。关于告解室,路德与天主教会发生过争吵,其中他使用了类似的隐喻:“Szo kerestu es umb unnd wilt mich zum knecht machenn……Sihedas ist vorkeret ding”——如此,你把事情搞得混乱不堪(upside down),还想把我也变成奴隶……看哪,这混乱不堪的一切。W.A.8,页157。这是路德最喜欢的隐喻之一,但它还有很多变种。关于umbkeren,即翻转(overturn),路德著作的编辑们评注道:“Sehr oft bei Luther”,即常常在路德那里找到。W.A.34,Ⅱ,页317,注1。
西方天启传统中的教会分立(首开于《新约圣经》),大多数都围绕着这一隐喻及其相近的变种而得到详细阐述。参见我的相关论文“混乱不堪的世界”,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Spring-Summer 1978,第二期,第2号。

[19]L.W.25,页383;“nec potest possideri aut attingi nisi negatis omnibus affirmativis nostris”,W.A.56,页393。

[20]L.W.5,页227;“in illa……nullitate et nihilitudine Deus ostendit suam virtutem”,W.A.43,页585。亦可参见“……in deum……in sui nihilum”,W.A.5,页168;“万有的主同样也是虚无,即也是最卑贱的……”,L.W.5,页219;后者源自于这句:“Dominum omniumqui idem et nihiliid estinfimus est”,W.A.43,页579。

[21]Rupp,页37;ut isto modo humiliate et in nihilum redactisalvi fiant。W.A.18,页633。

[22]Sie ist die Machtaus dem Nichtsaus dem Gegenteil zu schaffen.Sie erweist sich gerade in der Umkehrung aller irdischen Masstäbe und Verhältnisse
阿特豪斯(Paul Althaus),Die Theologie Martin Luthers,Gütersloher Verlagshaus,Gerd Mohn,Gütersloh,1962,页41。
我吸收利用的有关十字架神学的一般讨论,参见艾索斯,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的神学》),R.C.Schultz译,Fortress Press,Philadelphia,1966,页25-34。

[23]W.A.2,页127;L.W.42,页77。这些是常常被用到的路德的用语,比较此例,“also mustu gewiss sein bei dir selbstaussgeschlossen all menschen”,W.A.10,III,页260,因此你必须确凿无疑地在你的内心,排除一切旁人。

[24]《哲学史》,卷三,页159。

[25]《现象学》,页234;德文版《现象学》,页150。

[26]黑格尔把“有限的”这个词用作“邪恶的”一词的同位语:“自然的……有限的,即邪恶的东西,事实上是被摧毁的”(《宗教哲学》,卷三,页96)。另参,有限性(Endlichkeit)也被用作外在性或客观性(Äusserlichkeit)的同义语;另一物或其他存在者(Anderseyn)与缺陷(unvolliommenheit)(《著作集》,卷十二,页330)。归咎于有限性的这一缺陷存在于如下事实中,人类“能够以与其真实的内在本性、即他的内在精神不一致的方式生存”(《宗教哲学》,卷三,页123)。
在“信仰之语”中,黑格尔对有限性的陈述如下:“基督担负了(人类的)有限性,各种各样的有限性(Endlichkeit),它们最终渐变渐缩为那个罪恶之点(das Böse ist……)”。(《著作集》,卷十二,页301,我的翻译。另参《宗教哲学》,卷三,页92-93。)

[27]《现象学》,页203;亦见页207。另参H.G.Gadamer,Hegel's DialecticFive Hermeneutical Studies(《黑格尔辩证法,五项释义研究》),P.C.Smith译,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页53:“在此,我们必须抓住这点,‘颠倒的世界’实际上正是真实的世界……”。

[28]德文版《现象学》,页152;《现象学》,页236。在另一地方,黑格尔称主是“像纯粹虚无那样……绝对整全的神”(allgemeine Wesen als der Nichtigkeit),《现象学》,页263;德语版《现象学》,页173;否定的本质(negatives Wesen)或者完全的“虚无”(Nichtigkeit),《现象学》页225;德语版《现象学》,页143。另亦参“绝对的否定性”,《现象学》页233-237;“这一存在的绝对否定”,《现象学》页246;“绝对否定”,《现象学》页226。

[29]“(意识)真正的归程是回到自身”;“Seine warhe Ruckkehr...in sich selbst”,《现象学》,页251;德文版《现象学》,页163。另亦参Gadamer,前引此书,页67:“黑格尔的辩证分析……在拥有者(即主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辩证的反转……”

[30]W.A.Tischreden,40,页67,69。这见于路德关于财产传递的教义之背景中。另亦参W.A.38,Ⅱ,页98和L.W.22,页493。

[31]《现象学》,页93。另参“Die ungeheure Macht des Negativen”,德语版《现象学》,页36。

[32]《宗教哲学》,卷三,页91,注1。另亦参“精神……不是只构建了一个单一世界,而是一个二重世界,一个分离的和自我对立的世界”。《现象学》,页510。

[33]Hegel's Philosophy of Mind(《黑格尔的精神哲学》),W.Wallace译,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71,页291。

[34]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The German Ideology(《德意志意识形态》),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64,页275。下引简称G.Id.。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马克思、恩格思著作集》),Dietz Verlag,Berlin,Bd.3,页237。该版马克思著作下引简称M.E.W。

[35]Karl Marx,Critique of Hegel'sPhilosophy of Right’,(《黑格尔‘法哲学’批判》),ed.J.O’Mall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0,页131。此篇下引简称O’Malley。Karl Marx Frühe Schriften,ed.H.J.Lieber and P.Furth,Cotta Verlag,Stuttgart,1962,Bd.Ⅰ,页488。该版更多的文献将在Frühe Schriften谈及1962年出版的卷一以及1971年出版的卷二时列出。

[36]Karl Marx,Cap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资本论,政治经济批判》),S.Moore and E.Aveling译出,F.Engels编辑,三卷本,C.H.Kerr,Chicago,1996。卷三,页244,着重为原文所加。下引此书简称《资本论》。Es erscheint also in der konkurrenz alles verkehrt,自M.E.W.,卷二十三,页219。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参见《资本论》,卷一,页81-96)的学说被提及时,被作为是对理应兴盛的正当关系的“颠倒”。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部,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Moscow,1963。这一文本在第377页把Verkehrung译成“曲解(perversion)”,而在378页则译成了“倒转(inversion)”。参见M.E.W.,卷二十六,页365-66。亦参见,马克思在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演讲中的独特形象:“它首尾倒置”,《资本论》,卷一,页82。

[37]Karl Marx,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D.J.Struik编辑,Martin Milligan译,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4,页118。后引此书将简称为E.P.M.。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74。

[38]E.P.M.,页126;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84。

[39]E.P.M.,页132。这一对立结构在《神圣家族》中以更长的篇幅重复提及。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与财富互相对立(Gegenstäze);如此他们形成了一个单纯的整体……。无产阶级……被迫作为无产阶级去取消它自身,并从而取消它的对立面……私有财产。这是矛盾的否定方面,是存在于它自身中的不安定因素,它废除了并自我废除着私有财产”。
“在这一对立面中,私人所有者因而是保守的一方,无产阶级则是破坏的一方。前者试图保留这一对立面,后者则要把它消灭掉”。K.Marx and F.Engels,The Holy Family or Critique of Critical Critique(《神圣家族或对批评的批评所作的批评》),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Moscow,1956,页51。德文本参见M.E.W.,卷二,页37。
亦可参见“feindlichen Gegensatz von Bourgoiesie und Proletariat”,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敌对,见《共产党宣言》,Frühe Schriften,卷二,页858。

[40]Karl Marx,Grundrisse,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artin Nicolaus译,Vintage Books,New York,1973。原始的德语文本为Grundrisse der politischenökonomie(Rohentwurf),Dietz Verlag,Berlin,1953。
下引英文版简写为Grundrisse(《大纲》),德文版本简写为Grundrisse(G)(《大纲》(G))。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资本论》铺垫了基础,马克思总结说,主奴关系是一套法则(formula)的组成部分,这套法则“构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酵素,引发所有原始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衰落与瓦解”。他还说,这套法则也成为资本最终崩溃的根据。《大纲》,页501;《大纲》(G),页400。亦可参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阐明的经济发展纲要,页497-50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察中重新回到这一主题:“从人们无论以任何方式开始为他人工作那一刻起,他们的劳动就表现为一种社会形式”(卷一,页82)。起初,譬如在封建时期,这些社会形式基于“统治和压迫的直接关系”(unmittelbaren Herrschafts und knechtschaftsverhältnissen。我的翻译,参见《资本论》,卷一,页91;M.E.W.,卷二十三,页93)。正是这种对立引起内部结构的更大差异,并使得封建主义转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资本的要素。

[41]OMalley,页141-42;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03-04。

[42]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00。亦可见上引注70。

[43]OMalley,页140;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01。

[44]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Selected Works(《选集》(两卷本)),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Moscow,1958,卷一,页51,53。下引简称《选集》。Frühe Schriften,卷二,页839,842。

[45]E.P.M.,页132;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90;“Der Kommunismus endlich ist der positive Ausdruck des aufgehobenen Privateigentums,Zunöchst das allgemeine Privateigentum”。

[46]E.P.M.,页138;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97。

[47]《选集》卷一,页51,53;Frühe Schriften,卷二,页839,842。

[48]O’Malley,页140;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00。

[49]M.E.W.,卷四,页182;我的翻译。此段出自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哲学的贫困》):
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bourgeois society);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表现。(中译参见《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页194。)
对比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73,页151。也可对比“共产主义革命……废除一切阶级的统治及其阶级本身……”。G.Id.,页85;M.E.W.,卷三,页70。

[50]《选集》,卷一,页54。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空想与科学》中有类似的段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使生产方式变成国有财产”。但这样做,它也取消了无产阶级自身,取消了所有的阶级差异和阶级对抗,也取消了作为政权的国家……到了最后,它变成了整个社会的真正代表,它使得自身也成为多余(《选集》,卷二,页150)。

[51]E.P.M.,页169;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35。

[52]《大纲》,页831;《大纲》(G),页715,716。

[53]L.W.,卷十三,页260-61,谈及《以赛亚书》54章11节和62章4节。

[54]《资本论》,卷三,页966;M.E.W.,卷二十五,页838。

[55]资本在工人中间运作,却带来了他的虚无或非存在(ihreignes Nichtsein),《大纲》,页454;《大纲》(G),页358。关于这一主题在《大纲》中有很多变种。(英文版在此标明为Gr.,德文版为Gr.G.)作为被客观化的劳动资本是“劳动者的非客观现实”(Nichtgegenstandlichkeit des Arbeiters),Gr.512;Gr.G.412;“真正的劳动是非资本化的劳动”(das wirkliche Nicht-Kapital ist die Arbeit),Gr.274;Gr.G.185;“劳动作为非资本”,Gr.288;劳动是“资本的否定”,Gr.274;或者是“非所有化”(Nicht-Eigentum),Gr.页498;Gr.G.,页398;工人的非存在(Nicht-dem-Arbeiter),Gr.G.716;或者劳动是“作为与自身相关的否定……没有价值”(Nicht-Wert……sich auf sich beziehende Negativität),Gr.296;Gr.G.203。

[56]L.W.,卷五,页227。是一个关于《哥林多后书》12章9节的注释。

[57]Rupp.,页138;“dum in coelum vehitfacit id ad infernum ducendo”,W.A.,卷十八,页633。

[58]L.W.,卷十四,31f,在Paul Althaus那里有引述,前引此书,英文版,页30,注12。

[59]马克思谈到“人异化于劳动并置身其外”——“fremden und ausser ihr stehenden Menschen zu dieser Arbeit”,E.P.M.,页116;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71。保罗描述的异化是,“[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fremd und ausser der Bürgerschaft Israels und fremd von den Testamenten der Verheissung”,《以弗所书》二章12节。
这同一表达在《资本论》中重复时有着严格不同的含义,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异化时即“Ausserlichkeit und Entfremdung”,译为“异化和剥夺”,M.E.W.,卷二十五,页838。

[60]E.P.M.,页119;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74。

[61]W.A.,卷一,页119;他添加了一个同义词:(hat sich)gantz selber verringert,他使己降身或屈尊,并er hat abgelegt die gestalt gottes,他放弃或去掉了上帝的形象。

[62]1522年以后各种各样的同义词,包括sich verzigen(现代德语是verzichten,即抛弃或放弃——W.A.中的这一同义词与路德的现代翻译entäussert可以互换,W.A.,卷十七,Ⅱ,页237,脚注1);sich enthalten,即戒除或禁绝;sich entledigen,von sich legen,or ablegen,即掩藏,去掉。W.A.,卷十七,Ⅱ,页241-45。

[63]《历史哲学》,页328;《著作集》,卷九,页399。

[64]E.P.M.,页119;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74。

[65]《大纲》(G),页366,为首次使用,另有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69,E.P.M.,页115,第二版。

[66]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78,597,598,600,605,635,650,659,662。比较《大纲》,页462或470;《大纲》(G),页374。

[67]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98,623。

[68]E.P.M.,页181;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51,658。

[69]E.P.M.,页187;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58。比较类似的用法:“你的生存位置越低,你对自己生命的表达也越单薄(du dein Lebenäusserst),你生命的异化就越深重……(dein entäussertes Leben)”。E.P.M.,页150;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12。

[70]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几乎是整体性地在宗教上存在盲点并使用宗教性修辞,因此这些术语的原始含义(在他们那里)已经丢失了。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Georg Lukacs在他的著作《青年黑格尔》(The Young Hegel)中,把整个一章的篇幅花在entäusserung这一概念上,并提出了一个缺乏远见的结论:
就entäusserung和Entfremdung两个术语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它们只是用来翻译英文词“异化(alienation)”的德语词而已。在关于经济理论的著作中有应用……就我所知,在哲学上Fichte首次使用entäusserung这个术语……
Georg Lukacs,The Young HegelStudi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alectics and Economics,Rodney Livingstone译,Merlin Press,London,1975,页538。

[71]对第一个含义,“废除(abolish)”,我们已经举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4节的例子。英文直译为:“……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路德则把这句译作“Wenn er auffheben wird alle Herrschaft,und alle uberkeit und Gewalt”(1546年路德圣经)。“废除(Abolishes)”或“auffheben”是对希腊词καταργισι的翻译。这种用法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4节再次重复出现,Der letzte Feind der affgenaben wirdist der Tod(最后要废除的敌人是死亡)。亦可参见路德在《罗马书》三章31节和《希伯来书》七章18节的类似用法。
路德在翻译《撒母耳记上》二章7、8节曾举例说明了第二个含义,即“提升(raise up)”或“保存(preserve)”,“der Herr……nidriget und erhöhet,er hebt auff den dürfftigen aus dem staub und erhöhet den Armen aus dem kot……”——“主……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可见,hebt auff被用作erhöhet的同位语、提升。这后一种用法尤其重要,因为路德在《腓利比书》二章9节中,用“erhöhet”一词来翻译耶稣复活后的升天。路德也把erhöhen用作erheben的同位语(比较《以赛亚书》五十二章13节)。
德文词erheben、erhöhen和aufheben之间的可交换性很有限。“……erheben可以很容易地替换为erheben”(J.and W.Grimm,Deutsches Wörterbuch,S.Hirzel,Leipzig,1854-1960,十六卷32册;卷三,页851)。同样:“在含义上,最初与erhehen相符(等同)……但在多数情况下,两个动词中只有一个常见,并且语言学上的用法曾历经多次改变”(Alfred Götze et al.,eds.,Trübners Deutsches Wörterbuch,Walter de Gruyter,Berlin,1939-1957,卷一,页145)。
在黑格尔的说法中,基督的限度在他升天之后既被废止了,也被保存了;也就是说,他的限度被取代了,并作为上帝之中的上帝的“时刻”而出现。黑格尔对aufheben的使用,其宗教根据展示在如下段落中:“Weiter aber ist das sinnliche Daseyn,worin der Geist ist,nur ein vorübergehendes Moment.Christus ist gestorben;nur als gestorben ist er aufgehoben gen Himmel und sizend zur Rechten Gottes,und nur so ist er Geist”(《著作集》卷九,页395)——“此外,精神赋形为可感的存在,这种存在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基督死了;只是作为死者,他才升入天堂并坐在上帝的右边;只有如此,他才属于精神”。《历史哲学》,页325。相似的用法在《著作集》卷十二,页125、248中再次出现,分别在《宗教哲学》卷二,页255和卷三,页35中被译出。
接下来,黑格尔对aufheben的使用完全是语义双关,可以看出他对基督升天的引伸:“Dieser Tod ist ebenso wie die hochste Verendlichung zugleich das Aufheben der natürlichen Endlichkeit,des unmittelbaren Daseyns und der Ent-öusserung,die Auflösung der Schranke”(《著作集》,卷十二,页302)——“就这样,死亡在其最极端的形式里,立刻成了一种限度,与此同时,自然的限度、当下的存在与疏离被废止和吸收,界线被取消了”。《宗教哲学》,卷三,页93。
马克思对黑格尔在E.P.M.中的用法提出了进一步批评:“因此,取代das Aufheben一词的运用起到了特别的作用,否认(die Verneinung)和保留(die Aufbewahrung)——否认和肯定——被绑在了一起”。E.P.M.,页185;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55。不过,Aufheben这个词在马克思自己的词汇表中成了首要概念之一。参看下文。

[72]E.P.M.,页134,136;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593,595。亦参页556,592。

[73]E.P.M.,页158;Frühe Schriften,卷一,页622。

[74]G.Id.,页47;M.E.W.,卷三,页35。

[75]《大纲》,页674。比较尼科洛斯(Martin Nicolaus’)的导言,见《大纲》,页32。Umschlag在《资本论》中使用时意指“翻转(turnover)”,我们这里不包括其金融的或会计的用法。

[76]M.E.W.,卷二十三,页610,注23;《资本论》,卷一,页640,注1。

[77]W.A.,卷三十三,页348。亦可参见脚注37。

[78]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些参考文献的引用,那些文献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中针对路德所开列的,G.Id.,页181。

[79]W.A.,卷十八,页633。在Paul Althaus那里引述,英文版,前引此书,页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