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的梦之旅

四 没有终点的梦之旅
img

228 在布里斯班南岸公园里,学生们在土著艺术传承艺术家的讲解下绘制回旋镖和学习了解传统土著文化

拍摄者 张学忠,布里斯班

img

229 悉尼一所中学门口具有土著艺术风格的壁画

拍摄者 张学忠

img

230 在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里上课的学生

拍摄者 张学忠,墨尔本

在澳大利亚有一首爱国歌曲,由于喜爱它的歌迷人数庞大,虽然不是国歌但往往会在澳大利亚国庆日被无数澳大利亚人同声歌唱,歌名是《我是澳大利亚人,我们是澳大利亚人》(I am Australian We are Australian),歌词中反复唱到“我是,你是,我们都是澳大利亚人”,因此这首歌被看作是澳洲多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主旋律。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多次移民潮,造成了土著人、欧洲白人、中国人、印度人、越南人、泰国人等等多元民族的格局。其中70%是英国及爱尔兰后裔,18%为欧洲其他国家后裔,亚裔6%,土著居民2.3%,约45.5 万人。走在悉尼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异国风情的餐饮、服饰店铺,以及穿行期间讲着不同腔调英语的外来移民或游客,这种体验几乎让你忘却这个国家的名字,只有街名和路边时不时出现的维多利亚女王或其他澳洲著名历史人物的雕像,以及橱窗中透显出的土著艺术旅游纪念品,才让人恍然记起身在何处。

img

231 在澳大利亚当代美术馆里描绘土著草编艺术品的小朋友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

从建立多元文化展示的澳大利亚博物馆、艺术馆,以及扶持资助少数族裔艺术发展的各种项目、政策,到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可以明显感受到澳洲政府极力修复、弥补历史造成的各种种族间的隔阂与仇恨。笔者在布里斯班前往昆士兰美术学院的南岸公园里,就见到有老师带队的30 多名小学生在土著人的指导下学习绘制土著狩猎工具回旋镖(Boomerang)的场面,然后男女同学分成两拨分别跟在土著舞者身后学习土著男子和女子的舞蹈,以及听取土著人如何生活、如何狩猎的生活细节。土著人还示范讲解了如何钻木取火的整个过程,引得学生们大声尖叫并爆发出阵阵掌声。而在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过程中,也总会发现白人家长带领学前儿童或教师带队的小学生对照导览册寻找指认每一件土著艺术作品,认真按儿童导览册要求填写、描绘土著艺术作品的场景,让人心生敬意。

img

232 悉尼科技大学画廊举办的“足迹”展览视频:艺术家们在阿纳姆地区东部蓝泥湾的一个村庄进行参观考察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img

233 悉尼科技大学画廊举办的“足迹”展览视频:土著艺术家和白人艺术家合作版画创作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这种文化交流,促成了土著美术的当代化创新,也将土著美术关于梦幻时代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延续。

在澳大利亚的当代美术创作中,不论是绘画、装置还是新媒体艺术,不同艺术家,包括土著美术家,他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的方式,共同表达出不同宗教信仰、质料和文化符号相融合的愿景。2012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UTS)画廊里举办的白人艺术家和土著艺术家相互交流合作名为“足迹”(Djalkiri - We are standing on their names - Blue Mud Bay)的艺术创作活动及展览,或许不能代表所有澳大利亚人对未来的梦想与追求,但笔者还是被深深吸引,并对这种追逐梦想的艺术精神,对这种以文化交流、融合为主题的追梦之旅而感动。

“足迹”创作活动讲述了由北领地负责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旅游机构(Art Back NT)和位于达尔文的一家土著艺术画廊(Nomad Art)及北领地政府、澳洲政府及其艺委会等机构和组织共同合作举办的白人美术家和土著美术家相互交流的一项创作活动。2009年10月,由来自全澳洲各地的4 名知名白人艺术家(Fiona Hall、John Wolseley、Jorg Schmeisser、Judy Watson)与5 位备受推崇的Yithuwa Madarrpa 土著美术家(Djambawa Marawili、Marrirra Marawili、Liyawaday Wirrpanda、Marrnyula Mununggurr、Mulkun Wirrpanda),共同交流并创作一系列作品成果,以巡回展的方式向全国展示。主办方希望这项活动能够成为澳大利亚当代美术中意义深远的一项充满活力、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5 位土著美术家和版画制作师Basil Hall 一起在Yilpara 的一个社区版画工作室与来访的4 位白人美术家互相交流切磋,他们在被公认为全澳洲最原始和最具文化意义的地方之一阿纳姆地区东部蓝泥湾(Blue Mud Bay)的一个村庄进行参观交流,并以从中捕捉到的视觉信息元素进行创作。活动结束时,从所有创作的作品中选出23 幅,开始全国巡展。展览的标题“Djalkiri”是从Djambawa Marawili 文字中抽取出来部分字母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单词,意思是“足迹”,在雍古族(Yolngu)法律中则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意指“世界的精神基础”,体现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和期待。本次活动被认为是“在相互充分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文化传承行为”,并明确他们的行为是“和祖先们的脚步走在了一起”,而展览活动也被称为是体现“两种文化,一种对于‘世界的精神基础’的观点”(Two cultures, one view Djalkiri)的重要展览。(图232 至239)本展览自2011年初在北领地展出后,2012年8月13日至11月6日从阿德莱德植物园(Adelaide Botanic Gardens)开始了2011-1013年的全国巡回展出。

img

234 约尔格·施麦瑟(jorg schmeisser)红树林和笔记,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img

235 Liyaeaday Marawili YALATA,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土著美术家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产业网络,拓展土著美术家的艺术创作事业,保持土著社区文化艺术的繁荣,由澳大利亚政府主办的澳大利亚北部土著艺术家联盟ANKAA 成立25 周年的2012年庆祝活动中,开展了土著美术家拓展计划的示范工程项目。期间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画廊、旅游纪念品商店,以及开展现代媒体技术、商业营销等的技能培训、研究生课程的学历教育,土著艺术展示、表演和媒体采访、出版等,提升艺术家们在各自社区艺术中心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潜力。在此项目中,土著美术家与非土著美术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协作、交流,在2012年2月的活动声明中强调,土著与非土著肩并肩共同合作、进步,无先进与落后之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是ANKAA 所珍视的宗旨;ANKAA 是一个共同协作、信息共享的平台,是沟通政府、土著艺术家与产业间的桥梁,平衡文化与商业利益的中介(ANKAA Arts Backbone,Volume 12:Issue 1,August 2012,p.3),而2012年ANKAA 的25 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即是“共同协作”(Working Together)(图240)。

这些土著美术的当代化创新实践和艺术活动,说明澳大利亚土著美术的追梦之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永远没有完结之时。“梦”是澳大利亚土著美术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土著艺术精神价值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不仅代表了澳大利亚土著美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澳大利亚当代美术生态中一个不断延伸拓展的主题。

img

236 Djambawa marawili Garrangali GARRANGAL,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创造力源于所有土著人对“梦幻时代”的信仰。所谓“梦幻时代”是土著文化中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时期,在那个时期经由神灵的创造才使得这个一无所有的陆地幻化出了山川河流、植物和动物,还有最初的土著人。因神灵构建的价值和法则成为土著人生产、生活的基础,并赋予其意义。即使是今天仍然没有改变,所以说土著人心目中的梦幻时代是超越时空的一种信仰。今天,梦幻时代的记忆和神灵符号及其信仰只有少数土著人掌握,而面对澳大利亚当代美术生态中的矛盾与冲突,或许最需要的正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梦想。

澳大利亚当代美术生态中的矛盾和冲突,包含了区域化与国际化对流过程中关于种族、权益、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也包括新兴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冲突,例如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困境。

作为澳大利亚当代美术生态中的新生力量,数字媒体和屏幕媒体艺术,其创作和教育的发展深受 “昆士兰全国新媒体艺术奖”的影响和引导。自2008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昆士兰全国新媒体艺术奖”是由昆士兰政府主办并出资奖励,旨在支持视觉艺术特别是新媒体动态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创造,鼓励澳大利亚艺术家用富有挑战和创新的方式和新技术,拓展艺术新的可能性空间。奖金高达75 000 澳元的“昆士兰全国新媒体艺术奖”, 体现了昆士兰政府对新媒体艺术当代意义的肯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对整个澳大利亚的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img

237 Marrnyula Mununggurr BAWU,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img

238 Mulkun Wirrpanda YALATA,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两年一届的“昆士兰全国新媒体艺术奖”对新媒体艺术家来说不啻为振奋人心的一个展示机会,当然也有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就政府对新媒体艺术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有更高的期待。例如在与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美术学院的考察交流中,院长保罗·克莱维兰德(Paul Cleveland)就认为,科技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新媒体的定义不光是媒体技术和形式的创新,还应包括与社会大众互动交流方式上的创新,便于人们自由交换他们的创意、他们的艺术概念和他们的作品;新媒体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包括传统媒体新功能的开发、新的动画形式创造等等,昆士兰学院在这方面投入比较早,他自己也长期致力于实用的传达设计生成过程中关于风格矩阵应用研究,以及数字图像演算和传达技术的复杂性分析。但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新媒体艺术没有过多发展上的政策,相反是有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原因在于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比如说报纸、杂志等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为了保护一些传统媒体在这种竞争下保持它们自己的竞争优势,政府对新媒体艺术更多的是控制。

这或许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愿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创新勇气,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持续的和谐与繁荣,也为世界上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范例。

img

239 Marrnyula Mununggurr DHANGI,2010年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科技大学画廊

img

240 澳大利亚北部土著艺术家联盟ANKAA 发行的期刊

拍摄者 张学忠

img

241 为土著艺术家开展计算机培训和艺术创作经验交流活动

图片来源:ANKAA 《ARTS WORKER EXTENSION PROGRAM》,2011年第12 期,第26 页

img

242 研修期间常去的高校图书馆和州立图书馆

拍摄者 张学忠,悉尼、布里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