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
面向产业和科研重大问题,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协同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梳理“十二五”“211工程”建设成效。完成2016年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报。20个省级优势学科、10个省级特色学科顺利通过年度检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大陆构造协同中心国家级认定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大陆构造、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和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专项建设和奖励经费支持。
全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任保平主持的“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研究”、曲安京主持的“中国历法通史研究”、韩志斌主持的“中东部落社会通史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王尧宇主持的“含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新型多孔复合材料的研究”、马晓迅主持的“低变质煤定向热解机理与产品调控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白晋涛主持的项目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截至11月30日,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95亿元(其中理工科1.7亿元;社会科学类2596万元)。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新增光电技术与功能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能源化工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技术与纳米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入选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段清波主持的“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刘瑞明主持的“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的经验证据”获得三等奖,陈峰主持的“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获得成果普及奖。席会东著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任保平主持的“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研究”,黄民兴主持的“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钞小静主持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姚慧琴主持的“陕西省农民市民化意愿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11项成果获得二等奖,22项成果获得三等奖。刘建妮主持的“寒武纪叶足动物研究及其对于探索节肢动物起源的意义”已通过省科技厅评审,被推荐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另有3项成果被推荐为二等奖,1项成果被推荐为三等奖。
SCI、EI、CPCI-S收录论文1066篇,较上一年度增长24.8%。SCI收录论文突破600篇,较上年度增长14.6%。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总被引频次在全国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报中位列第十一位。张志飞科研团队,张睿和弓虎军科研团队分别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1篇。全年授权专利100件,较上年度增长51.5%。签订“四技”合同192项,合同总额449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