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题

978-7-111-46084-8-Chapter04-5.jpg

第二题

978-7-111-46084-8-Chapter04-6.jpg

第三题

1.该项目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类型及起因物如下:

(1)坍塌:起因物是挖沟作业。

(2)起重伤害:起因物是吊管机。

(3)车辆伤害:起因物是挖掘机和工程车。

(4)高处坠落:起因物是大地。

2.F公司主要工程设备中的特种设备是吊管机。该类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吊管机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吊管机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吊管机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吊管机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吊管机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3.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有:

(1)为防止管沟塌方,应严格按要求坡度放边坡,雨期施工应有边坡加固措施、排水措施。

(2)为防止起重伤害,应按要求对吊管机定期检验,吊管机司机必须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3)为防止高处坠落,施工时管沟边上应有护栏,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

4.该项目安全生产投入应包括的费用:

(1)安全活动、安全培训教育费用。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费用。

(3)安全设施费用。

(4)保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费用。

(5)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所需费用。

(6)保证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费用。

(7)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费用。

(8)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和职业病预防健康体检费用。

(9)消防器材设施购置、维护费用。

(10)现场安全警示标志设置、维护更换费用。

(11)治安保卫费用。

(12)应急救援物资费用。

(13)其他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费用。

第四题

1.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分析热力发电厂存在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分别是:

(1)煤粉制备和输煤系统存在的事故类型是机械伤害等。

(2)燃烧系统存在的事故类型是高温、煤尘爆炸等。

(3)锅炉的事故类型主要是锅炉爆炸、灼烫等,在锅炉检修时,有机械伤害、触电等。

(4)制氢系统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

(5)柴油和汽油储罐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高处坠落。

(6)配电与送电系统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触电等。

2.存在的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别是:

(1)易燃易爆物质,如储煤场、煤粉制备和输煤系统存在的煤炭和煤粉,制氢装置和氢气储罐里的氢气,储罐区里的柴油、汽油,锅炉和汽轮机里的高压蒸汽等。

(2)有毒物质,脱硫系统存在的二氧化硫等气体。

(3)腐蚀性物质,二氧化硫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它们遇水可生成亚硫酸、硫酸等腐蚀性物质。

3.(1)汽油储罐(2个20m3)是危险源,其储量计算如下:

2×20m3×750kg/m3×0.85=25500kg

汽油在贮存区临界量为20t,这两个汽油储罐在一个单元内,已构成重大危险源。

(2)制氢设备(包括氢气罐)是危险源,其储量计算如下:

先把高压氢气储罐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氢气体积:

20×3.2/(273+20)=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0.1/273

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20×3.2/(273+20)/(0.1/273)]m3=596.3m3

由于氢气在0℃、0.1MPa状态下密度为0.09kg/m3,因此:

6个氢气储罐的储量=6×596.3m3×0.09kg/m3=322.0kg

再加上两套电离制氢设备存有氢气数量分别为50kg和30kg

则生产单元氢气储量=(50+30+322.0)kg=402.0kg

氢气在生产场所临界量为1t,所以其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4.会发生爆炸的主要设备和装置是锅炉、制氢设备、氢气罐、柴油储罐、汽油储罐。

应采用的安全装置或设备主要有:安全阀、爆破片、防爆帽、防爆门、呼吸阀、阻火器、火灾探测器、可燃可爆气体检测报警仪、储罐的压力计、液位计及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

第五题

1.凡进入生产区域的罐、塔、釜、槽、球、炉膛、锅筒、管道、容器等以及地下井、地坑、下水道或其他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称为设备内作业。进入设备内作业的危险有:①中毒窒息;②火灾;③爆炸;④触电;⑤机械伤害;⑥坠落。

2.设备内作业应做好的安全防护措施有:

(1)设备内作业必须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并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2)进入设备内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安全隔离(加盲板或拆除线,不允许采用其他方法代替),并清洗、置换干净。

(3)在进入设备前30min必须取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安全指标,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设备内作业。如在设备内作业时间长,至少每小时各取样分析一次,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

(4)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确保设备内空气流通良好。

(5)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V。在潮湿容器和狭小容器内作业应小于等于12V,灯具及电动工具必须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6)进入有腐蚀、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设备内作业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合体防护用品和器具。

(7)在设备内动火,必须按规定办理动火证和履行规定的手续。

(8)设备内作业必须设专人监护,并与设备内作业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

(9)在检修作业条件发生变化,并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必须立即撤出人员;若需继续作业,必须重新办理进入设备内作业的审批手续。

(10)作业完工后,经检修人、监护人与使用部门负责人共同检查设备内部,确认设备内无人员和工具、杂物后,方可封闭设备孔。

3.进入设备内动火,必须对设备内有害气体以及氧含量进行监测。为保证设备内动火作业安全,应对检修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管线中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置换。

4.对于未知的危险因素辨识,可以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如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