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试卷(四)

预测试卷(四)

全卷共五大题共100分。其中第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三五大题为主观题单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多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第一题

某储运公司仓储区占地面积为300m×300m,共有8个库房,原用于存放一般货物。3年前,该储运公司未经任何技术改造和审批,擅自将1号、4号和6号库房改存危险化学品。2008年3月14日12时18分,仓储区4号库房内首先发生爆炸,12min后,6号库房也发生了爆炸,爆炸引发了火灾,火势越来越大,之后相继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爆炸。消防队到达现场后,发现消火栓不出水,消防蓄水池没有水,随后在1km外找到取水点,并立即展开灭火抢险救援行动。事故发生前,1号库房存放双氧水5t;4号库房存放硫化钠10t、过硫酸铵40t、高锰酸钾10t、硝酸铵130t、洗衣粉50t;6号库房存放硫黄15t、甲苯4t、甲酸乙酯10t。事故导致15人死亡、36人重伤、近万人疏散,烧损、炸毁建筑物39000m2和大量化学物品等,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1.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的规定,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剂的是( )。

A.硫化钠 B.高锰酸钾

C.甲酸乙酯 D.硫黄

E.甲苯

2.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的规定,关于该仓储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B.4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C.6号库房构成重大危险源 D.仓储区构成重大危险源

E.仓储区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本案中,第一次爆炸最可能的直接原因是( )。

A.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存发生反应 B.库房之间安全距离不够

C.硝酸铵存储量达130t D.高锰酸钾存储量达10t

E.库房管理混乱

4.甲苯挥发蒸气爆炸的基本要素包括( )。

A.甲苯蒸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B.环境相对湿度超过50%

C.开放空间 D.点火源

E.受限空间

5.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下列物质中,目前在我国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有( )。

A.高锰酸钾 B.硝酸铵

C.甲苯 D.洗衣粉

E.甲酸乙酯

6.该仓储区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

A.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 B.仓库内使用防爆电器

C.安全巡检措施 D.防爆、隔爆、泄爆措施

E.违章处理措施

7.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下列应计入该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包括( )。

A.火灾爆炸中毁损的财产 B.消防抢险费用

C.伤员救治费用 D.周边河流因事故污染治理费用

E.库房员工因工伤歇工工资

第二题

2012年6月6日,B炼油厂油罐区的2号汽油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该油罐为拱顶罐,容量200m3。油罐进油管从罐顶接入罐内,但未伸到罐底。罐内原有液位计,因失灵已拆除。2012年5月20日,油罐完成了清罐检修。6月6日8时,开始给油罐输油,汽油从罐顶输油时进油管内流速为2.3~2.5m/s,导致汽油在罐内发生了剧烈喷溅,随即着火爆炸。爆炸把整个罐顶抛离油罐。现场人员灭火时发现泡沫发生器不出泡沫,匆忙中用水枪灭火,导致火势扩大。消防队到达后,用泡沫扑灭了火灾。事故发生后,在事故调查分析时发现,泡沫灭火系统正常,泡沫发生器不出泡沫的原因是现场人员操作不当,开错了阀门。该厂针对此次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加强了员工安全培训,在现场增设了自动监控系统,完善了现场设备、设施的标志和标识,制订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起事故属于( )。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E.特别重大事故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B炼油厂主要负责人在接到此次事故报告后,应在( )内,将事故信息以电话快报方式上报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A.1h B.2h

C.24h D.7d

E.30d

3.该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点火源是( )。

A.明火 B.静电放电

C.高温烘烤 D.油品含有的杂质

E.接地不良的罐体

4.预防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

A.控制油品输入流速,防止喷溅 B.保证罐体可靠接地

C.加强管理和培训 D.重新安装液位计

E.增加消防水池

5.油罐内发生火灾时,可以选用的灭火剂包括( )。

A.直流水 B.泡沫

C.开花水 D.二氧化碳

E.干粉

6.该起事故调查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 )的人员。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监察机关

C.劳动保障部门 D.新闻媒体

E.公安机关

7.上述案例中,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包括( )。

A.报警 B.疏散人员

C.灭火 D.追究事故责任

E.抚恤伤亡人员

8.事故发生后,该企业支出的下列费用中,属于安全投入的包括( )。

A.事故善后处理费用

B.安全技术培训费用

C.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费用

D.完善现场设备、设施的标志和标识费用

E.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费用

第三题

C市有一化工园区,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是甲石化厂。该化工园区内,与甲石化厂相邻的有乙、丙、丁三家化工厂。针对该化工园区的火灾、爆炸、中毒和环境污染风险,该市编制了《C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预案颁布后,该市在甲石化厂进行了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以下是应急救援演练的相关情况。

模拟事故:甲石化厂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严重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对相邻化工厂和行人造成威胁,如发生爆炸会造成供电线路和市政供水管道损坏。

演练的参与人员:市领导,市应急办、安监、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甲石化厂有关人员,有关专家。

演练地点:甲石化厂厂区内。

演练过程:2010年7月8日13时55分,甲石化厂主要负责人接到液化石油气罐区员工关于罐区发生严重泄漏的报告后,启动了甲石化厂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向市应急办报告。市应急办立即报告市领导,市领导指示启动C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市应急办通知相关部门、救援队伍、专家组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市领导到达事故现场时,消防队正在堵漏、控制泄漏物,医务人员正在抢救受伤人员。市领导简要听取甲石化厂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指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并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为了减小影响,没有通知相邻化工厂。16时30分,现场演练结束,市领导在指挥部进行了口头总结后,宣布演练结束。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此次应急救援演练为哪种类型的演练?

2.说明此次应急救援演练现场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3.说明此类事故的应急恢复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

4.指出此次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第四题

2008年9月20日凌晨,某煤机配件厂镗工吴某与职工新某在车间加班,加工转轴支架零件。其中用于固定铣刀的梢铁超出主轴直径80mm。20日凌晨4点,吴某在镗床主轴转动时进行测量工作,致使梢铁将其挂在主轴上并将其甩过,头部撞在机床导轨上,新某发现后立即找到值班人员并通知单位领导,同时抢救伤者,当医生赶到时,判定吴某已经死亡。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这起事故属于什么事故?

2.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金属切削机床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4.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基本职责有哪些?

第五题

2008年,G淀粉公司雇佣临时人员把仓库改造成第三生产车间。该车间为长80m、宽50m、高15m的桁架砖混结构建筑,分成打包间和产品暂存间。打包间用7m高砖墙与暂存间分隔。打包间内有打包机8台、振动筛8台。振动筛安装在6m高的二层钢制平台上,振动筛内筛子采用木质框架,筛子四角与振动筛用铁质螺栓连接。振动筛开关和电动机为防爆电器设备。

2010年3月10日10时30分,当班班长甲发现4号打包机故障,二层钢制平台滞留了大量淀粉,正散落到打包间地面。甲关停4号打包机,并向车间主任报告。14时,甲带领10名工人到二层钢制平台清理淀粉。一部分工人使用扫把、铁锹等工具清理平台上的淀粉,装包后,通过楼梯把成包淀粉滚落到打包车间地面,或从二层平台直接将淀粉包扔到打包间地面。另一部分工人用铁制扳手卸下筛子,用铁棍敲打清理筛子上的淀粉。

当清理工作进行到15时10分时,突然发生燃爆,而后发生多次爆炸,打包间一片火海,第三生产车间厂房的四面墙体全部倒塌。事发时,打包间和暂存间分别有作业人员19人和79人。事故导致18人死亡、7人重伤、38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搜救人员多次进入车间搜救,利用切割机、生命探测仪、液压顶杆、起重气垫等装备进行救援,并在厂房周边同时用消防水枪降温,防止再次燃爆。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指出引起此次淀粉燃爆的基本条件。

2.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3.指出淀粉爆炸与气体爆炸在爆炸特性方面的不同。

4.指出G淀粉公司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