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五部分 近三年真题试卷
2011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全卷共五大题,共100分。其中第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三、四、五大题为主观题。单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多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第一题
A焦化厂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2009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造成2人轻伤。该厂因精苯工业废水兑水稀释后外排,被环保部门责令整改。该厂采取的整改措施是将废水向煤场内煤堆喷洒,这样既抑制了扬尘,又避免了废水外排。为防止相关事故发生,该厂于2009年5月20日制订实施了《A焦化厂精苯污水喷洒防尘管理办法》。
2011年5月11日15时20分许,A厂备煤工甲、乙在进行带式输送机巡检作业时闻到强烈异味,随后两人分别前往不同部位查找原因。15时38分,乙听到从甲的方向传来一声闷响,气流迎面扑来,发现通廊部分坍塌,乙立即呼救。厂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对胶带输送机通廊坍塌现场进行搜救,在带式输送机通廊北端发现甲倒在废墟中。甲头部有明显外伤,身上有部分面积烧伤,经医务人员确认已死亡。
事故调查确认,此次事故为1号煤仓内苯蒸气爆炸事故。在含苯废水向煤场内煤堆喷洒1年后,废水管道断裂,废水从管道断裂处流入煤堆底部,经胶带输送机运输,大量含苯煤粉进入1号煤仓,从含苯煤粉中挥发出的低浓度苯蒸气积累、聚集达到爆炸权限,遇到点火源后引起爆炸。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1.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的规定,A厂( )。
A.可以只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可以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代管企业安全生产
C.可以委托具有安全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代管企业安全生产
D.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E.可以委托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个人代管企业安全生产
2.A厂招收新从业人员,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
A.12 B.24
C.36 D.48
E.72
3.A厂2009年度百万工时伤害率为( )。
A.1 B.2
C.3 D.4
E.5
4.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作为A厂的
注册安全工程师,可从事的安全生产工作包括( )。
A.参与本厂组织的事故调查B.参与本厂内隐患排查治理
C.进行本厂员工职业病鉴定D.参与本厂员工安全培训
E.为本厂选用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5.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关于该起事故的调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A厂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资委组织调查
B.由A厂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调查
C.由A厂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调查
D.可邀请相关专家作为调查组成员参与事故调查
E.A厂上级主管部门、工会参与调查
6.A厂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 )。
A.煤尘 B.苯
C.氯 D.高温
E.焦炉煤气
7.A厂要恢复生产,在修复被破坏的设施、设备后,还需( )。
A.重新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
B.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
C.将事故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
D.全面落实事故调查报告整改要求
E.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检查
第二题
B家具厂木材加工车间内用可移动式传送带传送物料。可移动式传送带的驱动电动机使用380V三芯电缆线供电,其铁制控制箱入口处的电缆线用布条缠绕固定。因控制箱随传送带经常移动,操作人员为图方便,只安装了一个螺栓固定。控制箱没有漏电保护装置。
木材加工车间内粉尘浓度常年超标。2009年5月21日15时20分,由于车间内木材堆积,影响传送带正常工作,现场操作人员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带电移动传送带。在移动过程中,三芯电缆线松动脱落,带电电缆接触控制箱外壳,导致1名员工触电。现场员工情急之下未切断电源就拉扯三芯电缆线,引发电缆短路打火,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重伤者经34d抢救无效死亡。事故造成木材加工车间厂房部分坍塌,全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1.该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 )。
A.医疗费用 B.企业停产损失费用
C.事故罚款 D.清理现场费用
E.丧葬及抚恤费用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该起事故属于( )。
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重大事故
E.特别重大事故
3.从业人员长期接触B厂木材加工车间内的粉尘可能会引起的职业病是( )。
A.尘肺 B.苯中毒
C.炭疽 D.职业性哮喘
E.甲醛中毒
4.下列措施中,对解决木材加工车间内粉尘浓度常年超标问题有效的治理措施包括( )。
A.密闭产尘设备措施 B.粉尘惰化措施
C.除尘净化措施 D.通风净化措施
E.防静电措施
5.在移动传送带过程中,可用于预防人员间接触电的技术措施有( )。
A.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B.安装电磁屏蔽
C.采用TT系统 D.安装机械联锁
E.采用保护接零系统
6.针对B厂的粉尘爆炸危险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粉尘分散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爆炸
B.粉尘浓度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C.氧含量越高,爆炸强度越大
D.粉尘温度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E.粉尘湿度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7.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有( )。
A.优先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原则 B.“四不放过”的原则
C.公正、公开的原则 D.企业利益至上的原则
E.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8.该起事故暴露出B厂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
A.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B.安全检查不到位
C.劳动防护用品不合格 D.未采用防爆电动机
E.岗位责任制不健全
第三题
C建筑工程公司原有从业人员650人,为减员增效,2009年3月份将从业人员裁减到350人,质量部、安全部合并为质安部,原安全部的8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转入下属二级单位,原安全部的职责转入质安部,具体工作由2人承担。
2010年5月,C公司获得某住宅楼工程的承建合同,中标后转包给长期挂靠的包工头甲某,从中收取管理费。2010年11月5日,甲找C公司负责人借用起重机吊运一台800kN·m的塔式起重机组件,并借用了有“A”类汽车驾驶执照的员工乙和丙,2010年11月6日中午,乙把额定起重量8t的汽车式起重机开到工地,丙用汽车将塔式起重机塔身组件运至工地,乙驾驶汽车式起重机开始作业,C公司机电队和运输队7名员工开始组装塔身。当日18时,因起重机油料用完且天黑无照明,丙要求下班,甲不同意。甲找来汽油后,继续组装。20时,发现塔式起重机的塔身首尾倒置,无法与塔基对接。随后,甲找来3名临时工,用钢绳绑定、人拉钢绳的方法扭转塔身,转动中塔身倾斜倒向地面,作业人员躲避不及,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确定此次事故类别并说明理由。
2.指出C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履行的安全生产职责。
3.分析本次事故暴露出的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4.提出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第四题
D热电厂2×300MW扩建工程的燃煤输送系统包括:煤仓、运煤系统、破碎系统和煤系统。煤仓内堆煤最大高度为14m。燃煤由汽车运入电厂,采用带式输送机将煤送到磨煤机中磨成煤粉,煤粉送至锅炉喷燃器,由喷燃器喷到炉膛内燃烧。扩建工程使用该厂原有的2个容积500m3柴油储罐储存点火锅炉用燃油。
给水系统的功能是将水送入省煤器。送入省煤器的水经水冷壁和过热器等受热面,变成过热蒸汽后送入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D厂调节水系统有1个储量为12t的液氨储罐。
发电机的冷却方式为“水-氢-氢”方式。氢气由ϕ100mm的管道引入发电机设备中。制氢系统有9个表压3.2MPa、容积10m3的氢罐。锅炉机组最大连续蒸发量为1025t/h,过热蒸汽出口压力为17.75MPa。
D厂远离城区。为方便员工生活,D厂在厂区内设立了1座加油站,加油站有2个容积150m3的汽油储罐,汽油的密度为730kg/m3。
受D厂委托,E安全评价机构对该厂扩建工程进行了安全评价,出具了安全评价报告,并提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案。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为预防燃煤输送系统事故,应采取哪些安全技术措施?
2.D厂委托给E机构的安全评价属于哪种类型?简述该类安全评价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3.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结合以上场景,说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生产现场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
4.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指出D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并说明理由。
第五题
F氧化铝厂采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生产工艺为:原料储运、石灰消化、原矿浆制备、高压溶出、赤泥沉降洗涤、分解与种子过滤、蒸发及排盐、氢氧化铝焙烧与包装等。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主要有:铝土矿、石灰、液碱、燃煤、硫酸、柴油、硫酸铵、赤泥、氧化铝、灰渣、煤气、过热蒸汽、液氨、水等。该厂生产的主要工作由本厂负责,辅助性工作承包给G企业。F厂主办公楼有:2部电梯,1套消防系统,26个灭火器。
F厂自备煤气站和热电站。煤气站生产氢氧化铝焙烧用煤气,煤气生产能力为65000N·m3/h。热电站有:3台130t/h燃煤锅炉,2套12MW汽轮发电机组,1套25MW汽轮发电机组。热电站生产270℃的蒸汽,生产能力为220t/h,蒸汽在管道中的输送压力为3.7MPa。
F厂热力工程系统有:主厂房、堆煤场、燃煤破碎筛分输送系统、油泵房、除盐水站、点火泵房、灰渣库、熔盐加热站、除灰系统、热力管网、氨法脱硫系统等单元。工艺间物料采用管道或机动车辆输送。
2010年3月,F厂组织了安全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分析表明,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意识到的事故隐患占31%,查出的两个重大事故隐患Ⅰ、Ⅱ在2010年1月份检查时就已发现。重大事故隐患Ⅰ未整改的原因是F厂的甲车间认为应由乙车间负责整改,乙车间认为应由甲车间负责整改;重大事故隐患Ⅱ未整改的原因是F厂认为应由G企业出整改资金,G企业认为应由F厂出整改资金。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指出F厂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中的火灾爆炸物质并说明理由。
2.指出上述场景中的特种设备。
3.指出F厂热力工程系统中危险因素及其存在的单元。
4.确定重大事故隐患Ⅰ、Ⅱ的整改责任单位并说明理由。
5.针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011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1.此次事故类别为起重伤害。
理由:该事故是塔式起重机(起重机械)在安装过程中,由于违章操作导致塔身倾倒酿成的事故,属于起重伤害事故。
2.C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履行的安全生产职责: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汇报生产安全事故。
3.本次事故暴露出的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1)起重机械的安装和拆卸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2)起重机安装没有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3)施工中没有派专业技术人员监督。
(4)在作业环境不良的条件下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
(5)临时工未经培训上岗,特种专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6)相关方管理混乱,存在着非法分包、转包的现象。
(7)没有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2)制订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3)加强对起重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管理,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4)加强相关方管理,管理机构严格审核相关单位的资质和条件。
(5)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6)现场派专业技术人员监督,保证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第四题
1.为预防燃煤输送系统事故,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1)防粉尘措施:改革工艺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湿式作业;密闭、通风、除尘;个体防护。
(2)机械传动部件采用防护罩、防护网等防护装置防止机械伤害。
(3)采用接地等防静电措施。
(4)接地、屏蔽等防雷击措施。
(5)制订运煤车进场安全规定,预防车辆伤害。
2.D厂委托给E机构的安全评价属于安全验收评价。
主要内容:
(1)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
(2)发生事故与职业危害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
(3)与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符合性评价。
(4)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量、定性分析。
(5)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生产现场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
(1)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2)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
(3)对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4)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5)对于吊装、爆破等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4.D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
(1)加油站(2个汽油储罐)。
理由:加油站2个容积率为150m3的汽油储罐最大存油量为:(2×150×730)t=219t,大于汽油的临界量200t,所以构成重大危险源。
(2)液氨储罐。
理由:液氨储罐储量12t大于氨临界量10t,所以构成重大危险源。
(3)制氢系统是危险源,但构不成重大危险源。
理由: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10×3.2/(273+20)/(0.1/273)]m3=298.2m3,氢气在0℃,0.1MPa状态下密度为0.09kg/m3,9个氢气储罐的储量:(9×298.2×0.09)kg=241.5kg。《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氢气的临界量为5t,所以构不成重大危险源。
第五题
1.F厂原料、中间产品、产品中的火灾爆炸物质:
(1)燃煤。理由:属于易燃(自然)物质。
(2)柴油。理由:属于易燃液体。
(3)煤气。理由: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具有燃烧爆炸的特性,属于易燃气体。
(4)硫酸铵、硫酸。理由:属于强氧化性物质。
2.场景中的特种设备:电梯,锅炉,蒸汽管道,压力容器。
3.按事故类别分类,F厂热力工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存在的单元如下。
(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火灾。存在单元:堆煤场、燃煤破碎筛分输送系统、油泵房、点火泵房、溶盐加热站等。
(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其他爆炸。存在单元:除灰系统(粉尘爆炸)、热力管网(管道爆炸)。
(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坍塌。存在单元:堆煤场。
(4)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高处坠落。存在单元:主厂房等检修。
(5)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淹溺。存在单元:除盐水站。
(6)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触电。存在单元:各种电气设备。
(7)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机械伤害。存在单元:各种机械。
(8)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窒息和中毒。存在单元:热力管网气体。
(9)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灼烫危害。存在单元:熔盐加热站、热力系统、热力管网。
(10)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车辆伤害。存在单元:机动车辆输送。
4.重大事故隐患Ⅰ、Ⅱ的整改责任单位:F厂。
理由:(1)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整改、防控的主体。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3)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4)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方、承租方的隐患排查负有统一协调、管理的职责。
5.针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保证落实。
(3)建立健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举报等隐患排查制度。
(4)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建立隐患排查专项资金使用制度。
(5)坚强相关方管理,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方安全生产职责。
(6)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制订隐患整改方案,落实整改隐患整改措施,整改完毕后,应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估。
2012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全卷共五大题,共100分。其中第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三、四、五大题为主观题。单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多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第一题
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直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
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
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
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
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材料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1.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2008),A铁矿盲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2.在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进行切割与焊接作业,应办理的许可手续是( )。
A.受限空间作业许可 B.带电作业许可
C.动火作业许可 D.高温作业许可
E.潮湿作业许可
3.根据以上场景中所列出的数据,该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万元。
A.9523 B.12575
C.14425 D.15005
E.15010
4.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针对该起事故的调查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可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B.可由A铁矿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其所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C.由公安部消防局组织调查
D.事故调查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E.事故调查应有A铁矿员工或A铁矿工会参加
5.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 )。
A.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不够 B.事故报告与救援不及时
C.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D.未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E.未按规定办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6.这起事故中,当甲发现盲竖井内起火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包括( )。
A.设法使盲竖井风流反向 B.设法加大盲竖井风速
C.用灭火器灭火,灭火无效时迅速撤离 D.向A铁矿调度室报告火情
E.通知现场人员撤离
7.根据事故情况,A铁矿的应急管理工作应改进的方面包括( )。
A.矿井火灾等事故的应急预案方面
B.下井作业人员配备自救设备方面
C.用文件的形式授权矿长乙全权处理矿井火灾事故方面
D.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方面
E.矿井通信系统及安全标志方面
第二题
B企业为扩大产能,投资1.5亿元,新建建筑面积为12000m2的厂房,新建厂房为新型钢结构,委托C设计公司设计,D建筑安装公司施工总承包并负责设备安装与调试,E监理公司施工监理。
新建厂房由一个主跨和一个辅跨相邻的两个独立单元组成。
主跨内有钢板下料、加工、小件焊接、打磨、大件组装、探伤、涂装、水压试验等作业,主要设备设施有剪板机、平板机、车床、冲床、电焊机、电(风)动打磨机、X射线探伤仪、涂装流水线、移动式空气压缩机、起重机及其他工艺设备,其中,涂装流水线设在主跨的一侧,与其他设备设施间距为4m,有抛丸、清洗、喷漆、烘干等工艺单元。
辅跨有两层,一层设置了休息室、更衣室、浴室和卫生间,以及气瓶库、危险化学品库和放射源库。气瓶库与危险化学品库紧邻,各为独立库房。二层设置了办公室、会议室、员工宿舍。
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后,B企业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车间,配备1名车间主任、2名副主任、1名专职安全员、10名其他技术管理人员、350名生产一线员工。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1.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后,需要实行特殊管理的作业是( )。
A.烘干作业 B.起重作业
C.X射线探伤作业 D.大件组装作业
E.水压试验作业
2.涂装流水线工艺单元中存在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
A.辐射 B.噪声
C.抛丸烟尘 D.灼烫
E.苯系物
3.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的规定,E监理公司应履行的监理职责为( )。
A.要求D建筑安装公司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B.对D建筑安装公司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C.要求B企业在建设工程中采用新结构、新工艺
D.施工后要求D建筑安装公司完善补充安全技术方案记录
E.给D建筑安装公司施工人员签发现场动火作业许可4.有关涂装流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涂装流水线在投入使用前,应做好项目验收工作
B.涂装流水线存在火灾爆炸、职业中毒等风险
C.对进入涂装流水线的人员不必收缴火柴、打火机
D.涂装流水线应该满足防火防爆要求,电气设施应具有相应的防爆等级
E.涂装流水线操作人员经过厂内岗位培训后,即可上岗作业5.在新建厂房辅跨内不应设置的设施有( )。
A.会议室 B.员工宿舍
C.更衣室 D.危险化学品库
E.放射源库6.B企业在新厂房建设项目中,应该保证的安全投入包括( )。
A.烟感喷淋消防系统费用 B.个人防护用品费用
C.施工设备折旧和维修费 D.安全教育培训及宣传费用
E.施工人员工伤保险费用
7.D建筑安装公司履行新建厂房总承包合同时,应承担的安全管理责任有( )。
A.现场消防安全管理
B.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C.脚手架等设施的检查验收
D.根据安全生产需要修改新建厂房安全设施设计
E.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和配件的管理
8.以上场景中,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有( )。
A.员工宿舍与办公室、库房设在辅跨内
B.气瓶库与危险化学品库同设在辅跨一层
C.配备1名专职安全员
D.涂装流水线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的间距为4m
E.焊接作业与涂装作业同在主跨内
第三题
F发电厂有2×1000MW机组,厂房占地面积为100m×300m,燃煤由码头卸下后,经皮带引桥由带式输送机输送到储煤场,再经带式输送机送到磨煤机磨成煤粉,煤粉送至锅炉喷煤器,由喷煤器喷到炉膛内,煤粉燃烧后的烟气经除尘系统进入脱硫脱硝系统,脱硫脱硝工艺需用液氨、盐酸和氢氧化钠等。
F发电厂有容积为1000m3的助燃柴油储罐2个,储存的柴油密度为820kg/m3、闪点为60℃,发电机的冷却方式为水—氢—氢,氢气以2.0MPa压力、经ϕ100mm管道输送到发电机。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为1025t/h,过热蒸汽出口压力为17.75MPa。
F发电厂现存原材料有:燃煤30万t,柴油1200t,浓度大于99%的液氨16t,盐酸42t,氢氧化钠41t,压力为15MPa的氮气20×40L,压力为3.2MPa的氢气7×10m3。
为确保安全生产,F发电厂于2012年7月16日至20日进行了全厂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发现:在储煤场堆攒的铲车司机无证上岗,作业人员未戴安全帽,皮带引桥内的电缆有破损,皮带引桥地面存有大量煤尘。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F发电厂厂长责成安全生产职能部门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针对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指出进入磨煤机检修应配备的防护设备及用品,并说明其作用。
3.根据《化学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GB 13690—2009),指出F发电厂现存材料中的化学品及其类别。
4.说明F发电厂脱硫脱硝系统液氨泄露时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题
2011年8月5日,G炼油企业污水车间要将污水提升泵房隔油池中的污水抽到集水池中,污水车间主任甲在安排抽水作业时,因抽水用潜水泵要临时用电,于是联系电工班派电工到污水提升泵房拉临时电缆,并按要求申办了临时用电许可。
5日15时,电工班安排2名电工到污水提升泵房为潜水泵接电,污水车间在未对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未制订具体作业方案的情况下,安排乙、丙、丁、戊将2台潜水泵下到隔油池内,并起动潜水泵开始抽水。
6日9时,乙、丙、丁、戊继续进行抽水作业。10时,污水车间主任甲到作业现场检查,发现使用刀式开关和明接线,但未向乙、丙、丁、戊指出现场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只要求大家注意安全后就离开了现场。11时20分,乙等发现2台潜水泵出水管不出水,遂拉下了刀式开关去吃午饭。
6日13时,当地气温达到35℃,乙等吃完饭后,到抽水作业现场准备继续抽水,乙合上潜水泵的刀闸式开关后,发现潜水泵还是不工作,于是提拉电缆,将潜水泵从隔油池中往上提,由于电缆受力,且未拉下刀闸式开关,导致电缆与潜水泵连接线松动脱落,形成电火花,引爆隔油池中的混合气体,爆炸引起大火,消防队接警赶到后将大火扑灭。
该起事故,造成现场作业的乙、丙、丁、戊当场死亡,污水提升泵房严重损毁。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辨识抽水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
2.指出该起事故中作业现场存在的违章行为。
3.分析该起事故的成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4.简述以上场景中抽水作业安全培训的内容。
第五题
J公司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企业。
2011年,J公司有员工780人,其中含安全管理人员3人和L劳务公司劳务派遣人员150人。2011年度,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造成1人重伤、2人轻伤。其中:一起事故由L劳务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违章造成,导致1名劳务派遣人员轻伤。
J公司的主要生产工序为:原料采购运输、分拣清洗、浸泡灭酶、预冷却、布料、蒸制、速冻、包装和冷藏等。主要原料及辅料有: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水、天然气、液氨、柴油、食品添加剂等。
J公司主要建(构)筑物有:综合办公楼、农副产品加工厂房、冷库、配送库、车库、锅炉房、变电所等。主要设备设施有:冷藏冷冻车20台、货车50台,叉车20台、冷库设施(制冷剂为液氨)1套、10t/h燃气(天然气)蒸汽锅炉2台、电梯2部、2000kVA的干式变压器2台、分拣设备1套、加工设备1套,以及包装物生产设备及热力、制冷管网等。
J公司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并以书面形式对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告知。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计算J公司2011年度千人重伤率和百万工时伤害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列出J公司主要设备中的特种设备。
3.辨识J公司生产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指出L劳务公司派遣人员违章事故的事故责任主体并说明理由。
5.列出J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属于综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2012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1.针对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1)培训铲车司机,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2)对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未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不得上岗作业。
(3)修补皮带引桥内的电缆,需要时必须马上更换。
(4)清除皮带引桥地面的煤尘。
2.进入磨煤机检修应配备的防护设备及用品,及其作用如下:
(1)安全帽:头部防护用品。
(2)防尘口罩(面具):为防御有害气体、蒸汽、粉尘、烟、雾由呼吸道吸入。
(3)防护手套:保护手和手臂。
(4)防护服:防静电,防尘。
(5)安全带:防高空坠落。
3.F发电厂现存材料中的化学品及类别:柴油:易燃液体;盐酸:毒害品;氢氧化钠:腐蚀品;液氨、氮气、氢气:压缩气体。
4.F发电厂脱硫脱硝系统液氨泄露时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1)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并报告环保部门。
(2)立即停工,切断隔离脱硫脱硝工艺。
(3)疏散场所人员,向上风向转移,防止吸入接触。
(4)处置人员,佩戴好防化服和空气呼吸器,用防爆工具进行堵露处理。
(5)用喷雾水进行稀释,可用砂土及吸附材料收集和吸附泄露物。
第四题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辨识抽水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有:触电、淹溺、火灾、瓦斯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
2.该起事故中作业现场存在的违章行为:
(1)污水车间未对作业进行风险辨识。
(2)未制订具体作业方案。
(3)使用刀闸式开关和明接线。
(4)提拉电缆,将潜水泵从隔油池中往上提,且未拉下刀闸式开关。
(5)污水车间主任甲发现刀闸式开关和明接线未进行落实整改。
3.(1)该起事故的成因:①在未拉下刀闸式开关的情况下,提拉电缆,将潜水泵从隔油池中往上提;②未使用防爆潜水泵;③未按照作业规程进行作业。
(2)预防措施: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②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③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相应作业方案和事故预案。
4.抽水作业安全培训的内容有:①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②典型事故案例;③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④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⑤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⑥用电安全知识。
第五题
1.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员数)×103=(1/780)×103=1.28。
百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103={3/[780×(365-115)×8]}×106=1.92。
2.J公司主要设备中的特种设备有:蒸汽锅炉、电梯、压力管道、叉车、压力容器。
3.J公司生产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一氧化碳、硫化氢、噪声和电磁辐射。
4.L劳务公司派遣人员违章事故的事故责任主体为J公司。
理由: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公司派遣公司为J公司提供劳务输出,派遣人员的安全管理由J公司负责。
5.J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属于综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有:①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②安全生产责任制;③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④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⑤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⑥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⑧消防安全管理制度;⑨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⑩交通安全管理制度;⑪防灾减灾管理制度;⑪⑫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⑪⑬应急管理制度;⑪⑭安全奖惩制度。
2013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
全卷共五大题,共100分。其中第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三、四、五大题为主观题。单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多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第一题
A企业为矿山企业,地下金属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和下行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
2012年5月9日8时,司机甲和司机乙开始在井下1150工作面进行铲装作业。9时,甲使用的铲装车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作业,于是来到休息室休息。10时30分,乙完成自己的铲装工作量后也来到休息室。甲见乙来到休息室,便借用了乙的铲装车进行作业。11时,甲发现铲装车的监控系统显示排气管温度已达170℃,便停止铲装作业,将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11时10分,甲再次启动乙的铲装车时,发现发动机下方着火,甲取下车载灭火器灭火,火未灭掉,于是去叫休息中的乙,并和乙一起从休息室拿了两个大容量灭火器进行灭火,但由于已引燃井下临时加油罐中的柴油,火焰蔓延,无法扑灭。11时30分,甲将火情报告给在附近的工区值班员丙,丙向调度室作了电话报告,调度员丁接到丙的火情报告后进行了记录,但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丙向调度室报告火情后,与甲各拿一个灭火器赶往着火现场灭火,甲、乙、丙看到火势猛烈、冒出阵阵浓烟,并感觉呼吸困难,遂于12时返回地面。
由于未能及时控制火势,造成着火铲装车下风侧巷道和工作面的作业人员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9421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该起事故的过程为:铲装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排气管温度过高;铲装车油管泄漏,渗漏的柴油因高温烘烤在发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重新启动时产生的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引燃临时加油罐内的柴油,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1.该起事故的责任单位是( )。
A.A企业 B.甲所在班组
C.调度室 D.铲装车维修班
E.1150工作面所在工区值班班组
2.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该起事故等级为( )。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较大事故 D.重大事故
E.特别重大事故
3.导致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甲的铲装车出现故障
B.甲使用乙的铲装车
C.甲将乙的铲装车开到斜坡道岔口处熄火降温
D.乙的铲装车油管漏油,甲再次启动时引燃发动机周围的可燃气体
E.丁未向主管领导报告,也未向消防部门报警
4.该起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的燃烧产物有( )。
A.CO B.N2 C.CO2 D.H2O气
E.NH3气
5.甲在铲装作业时应佩戴和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有( )。
A.电绝缘鞋 B.安全帽
C.防护镜 D.便携式矿灯
E.防尘口罩
6.根据《安全生产法》及配套法规,关于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可以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负责A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C.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取得相应的资格
D.可以委托取得相应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负责A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E.A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
7.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A企业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
A.改变开拓方式 B.改变采矿方法
C.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D.针对此类事故组织应急演练
E.排查治理铲装车的火灾陷患
第二题
B企业为禽类加工企业,厂房占地15000m2,有员工415人,有一车间、二车间、冷冻库、冷藏库、液氨车间、配电室等生产单元和办公区。液氨车间为独立厂房,其余生产单元位于一个连体厂房内。连体厂房房顶距地面12m,采用彩钢板内喷聚氨酯泡沫材料;吊顶距房顶2.7m,采用聚苯乙烯材料;吊顶内的同一桥架上平行架设液氨管道和电线;厂房墙体为砖混结构,厂房内车间之间、车间与办公区之间用聚苯乙烯板隔断;厂房内的电气设备均为非防爆电气设备。
一车间为屠宰和粗加工车间,主要工艺有:宰杀禽类、低温褪毛、去内脏、水冲洗。半成品送二车间。
二车间为精加工车间,主要工艺有:用刀分割禽类、真空包装。成品送冷库或冷藏库。
B企业采用液氨制冷,液氨车间制冷压缩机为螺杆式压缩机,液氨储量150t。
B企业建有1000m3消防水池,在厂区设置消防栓22个,但从未按规定检测。
B企业自2002年投产以来,企业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从未组织过员工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没有制应急救援预案。连体厂房有10个出入口,其中7个常年封闭、2个为货物进出通道、1个为员工出入通道。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1.根据《火灾分类》(GB/T 4968—2008),如果B企业配电室内的配电柜发生火灾,该火灾的类别为( )。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B企业液氨车间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 )。
A.甲级 B.乙级 C.丙级 D.丁级
E.戊级
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如果冷冻库内液氨泄漏导致人员伤亡,则该事故类别为( )。
A.中毒和窒息 B.物体打击
C.冲击 D.机械伤害
E.淹溺
4.B企业存在的违规违章行为有( )。
A.未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
B.连体厂房内的电气设备均为非防爆电气设备
C.厂区设置的消防栓未按规定检测
D.连体厂房的7个出入口常年封闭
E.吊顶内的同一桥架上平行架设液氨管道和电线
5.液氨车间可能发生的爆炸有( )。
A.氨气爆炸 B.氢气爆炸
C.压缩机爆炸 D.液氨管道爆炸
E.液氨罐爆炸
6.在配电室内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 )。
A.高压区与低压区分设 B.保持检查通道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
C.辐射防护 D.设置应急照明
E.设置消防栓
7.根据《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B企业液氨车间内作业员工可能罹患的职业病有( )。
A.放射性皮肤疾病 B.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C.氨中毒 D.尘肺病
E.噪声性耳聋
8.当液氨车间发生液氨泄漏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包括( )。
A.影响区域内所有人员向安全区域转移 B.紧急放空液氨储罐
C.关闭所有液氨管道的阀门 D.喷水稀释泄漏出的液氨
E.用生石灰吸附泄漏出的液氨
第三题
C公司是一家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企业,该企业的涂装车间为独立设置的联合厂房,由5个主跨和1个辅跨组成。主跨内主要进行除锈、打磨、上漆、干燥。辅跨内设有相互独立的办公室、休息室、更衣室和变配电室。
涂装车间有员工125人,其中80人为来自D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配备1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车间制订了针对安全生产责任、工艺安全管理、教育培训、防火防爆、劳保用品、隐患排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尘毒点监测。
涂装作业以人工作业为主,主要包括:使用超声波除油垢,采用火焰去除旧漆,采用石英砂干喷除锈,使用红丹防锈漆作底漆,采用聚氨酯漆作面漆。
涂装车间厂房耐火等级为二级,并采取了防爆设计,有通风除尘设施和完善的避雷系统,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标志。
喷涂底漆和面漆的作业场所为封闭空间,设置了可燃气体报警器和自动灭火装置,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定期检测。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辨识涂装车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指出涂装车间存在的国家禁止的作业。
3.简述C公司对D公司的80名劳务派遣人员安全管理的内容。
4.指出涂装车间厂房入口处应设置的安全标志并说明其提示的内容。
第四题
E企业为汽油、柴油、煤油生产经营企业,2012年实际用工2000人,其中有120人为劳务派遣人员,实行8h工作制,对外经营的油库为独立设置的库区,没有防火墙,库区出入口和墙外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标志。
E企业2012年度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重伤2人。该起事故的情况如下:
2012年11月25日8时10分,E企业司机甲驾驶一辆重型油罐车到油库加装汽油,油库消防员乙在检查了车载灭火器、防火帽等主要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后,在运货单上签字放行。8时25分,甲驾驶油罐车进入库区,用自带的铁丝将油罐车接地端子与自动装载系统的接地端子连接起来,随后打开油罐车人孔盖,放下加油鹤管。自动加载系统操作员丙开始给油罐车加油,为使加油鹤管保持在工作位置,甲将人孔盖关小。
9时15分,甲办完相关手续后返回,在观察油罐车液位时将手放在正在加油的鹤管外壁上,由于甲穿着化纤服装和橡胶鞋,手接触加油鹤管外壁时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人孔盖口挥发的汽油,进而引燃了人孔盖周围的油污,甲手部烧伤。听到异常声响,丙立即切断油料输送管理的阀门;乙将加油鹤管从油罐车取下,用干粉灭火器将加油鹤管上的火扑灭。
甲欲关闭油罐车人孔盖时,火焰已延烧到人孔盖附近。乙和丙设法灭火,但火势较大,无法扑灭。甲急忙进入驾驶室将油罐车驶出库区,开出25m左右,油罐车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甲死亡、乙和丙重伤。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计算E企业2012年度的千人重伤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
2.分析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辨识加油作业现场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4.提出E企业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五题
F公司为从事粮油转运、储存、贸易的工贸企业,拥有专用的粮油码头,现有从业人员980人,其中有来自G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230人。F公司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8人。
F公司现有:60万t立筒仓1组,10万t平房仓1组,10万t食用植物油罐1组,5万t泊位2个,铁路专用线2条,500t/h吸粮机2台,100t/h进出仓散粮输送线2条,100t/h进出油输送管道2条,码头起重机(额定起重量5t或5t以上)3台,电梯5部,叉车20辆,1000kVA变压器3台,10t/h燃气锅炉2台,储存磷化铝等储粮化学药剂的药品库1座,二氧化碳钢瓶和磷化氢钢瓶各50个,氮气钢瓶45个。
F公司粮油进出流程为:接卸船舶、火车、汽车运来的粮油,通过粮食输送系统入立筒仓或平房仓,通过油料输送系统入植物油罐;储存一段时间后,再通过相应系统装船舶、火车、汽车。
为防止储存的粮食生虫,采用固定式环流熏蒸系统,使用瓶装二氧化碳气体和瓶装磷化氢气体,对立筒仓进行熏蒸;采用人工投入磷化铝药片,对平房仓进行常规熏蒸。充入纯度为98%的氮气,对植物油罐进行气调储藏。
2013年5月18日,F公司发生1起未遂事故。该起事故过程为:8时作业人员在平房仓储区向集装箱装散粮时,有2名劳务派遣人员违章乘坐粮食输送皮带上平房仓,9时40分1人从离地8m的输送皮带上滑落,掉落在散粮堆上,未造成伤害。
F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设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在2013年5月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立筒仓进出仓系统的电气设备老化,存在粉尘爆炸隐患。检查还发现了立筒仓区域其他3处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简述此次未遂事故报告的内容。
2.列出F公司主要特种设备。
3.简述F公司立筒仓粮食装卸作业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4.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6号),提出粉尘爆炸隐患治理方案。
5.简述F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2013年度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1.涂装车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粉尘(除锈、打磨)。
(2)振动(打磨)。
(3)电离辐射(超声波除油垢)。
(4)噪声(打磨)。
(5)非电离辐射(干燥)。
(6)生产毒物(油漆)。
(7)中毒(油漆)。
2.涂装车间存在的国家禁止的作业:
(1)禁止采用火焰去除旧漆。
(2)禁止采用聚氨酯漆作面漆。
(3)禁止使用明火。
3.C公司对D公司的80名劳务派遣人员安全管理内容: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3)安全工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4)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的管理制度。
(5)岗位安全规范。
(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4.涂装车间厂房入口处应设置的安全标志及其提示的内容:
(1)禁止标志:禁止吸烟;禁止明火;禁止携带火种;禁止携带易燃物;禁止非从业人员进入;禁止穿化纤服;禁止穿带铁钉鞋。
(2)警告标志:注意安全;当心火灾;当心中毒;当心爆炸。
(3)指令标志:必须戴防护眼镜;必须戴防尘口罩;必须戴防毒面具;必须戴安全帽。
(4)提示:紧急出口;应急电话;避险区;急救点;可动火区。
第四题
1.E企业2012年度的千人重伤率=(2/2000)×103=1。
E企业2012年度的百万工时死亡率=[1/2000×8×(365-115)]×106=0.25。
2.事故的间接原因:
(1)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工人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
(2)劳动组织不合理。
(3)对现场缺乏检查和指导。
(4)安全操作规程没有或不健全。
(5)技术和设计有错误。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灾指导。
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加油作业现场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
(1)火灾。
(2)容器爆炸。
(3)车辆伤害。
(4)灼烫。
(5)触电。
(6)中毒和窒息。
(7)其他伤害。
4.E企业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1)现场安装火灾监测报警装置。
(2)人体静电防护:工作地点采取水泥地面,穿布底鞋或导电橡胶底鞋。
(3)保持良好接地。
(4)现场使用安全电压工具。
(5)控制装卸油流速。
(6)禁止明火,防止静电集积,防止摩擦,防止电器设备引起火花。
(7)采用静电消散技术。
第五题
1.此次未遂事故报告内容包括:F公司在2013年5月18日公司的平房仓储区发生一起未造成人员伤亡、没有直接经济损失的未遂事故,事故的经过是2名劳务派遣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乘坐粮食输送皮带上平房仓,其中1人从8m高处滑落,掉在地上未造成伤害,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2.F公司主要特种设备包括:起重机,电梯,叉车,燃气锅炉,二氧化碳钢瓶,磷化氢钢瓶,氮气钢瓶。
3.F公司立筒仓粮食装卸作业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
(1)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防护设施。
(2)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改善作业条件,加强作业现场管理。
(4)做好防尘、降尘工作。
4.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6号),粉尘爆炸隐患治理方案内容包括: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F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包括: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清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