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此书内容为十五年前博士论文。论文题为《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电影空间的视觉心理学研究》。原稿写作之时,电影尚处2D时代。如今,3D已家喻户晓。
博士毕业后留中国艺术研究院任职。后由个人境遇兴趣、单位任务等因素推动,辗转于藏疆等多地多岗,每处少则三年,多则六载,与电影理论研究渐行渐远。虽然常忆及本行,但时过境迁,关注对象不得不随遇而迁。如果这种关注称得上专业,则是在党建、文化建设,乃至非遗与旅游诸方面递变、切换。蒙同道不弃,也曾忝列一些研讨会,结识一批忧国忧民、儒雅谦逊的学人,获得过三两零碎奖项。空余时间,还憋过几首诗,攒过几出电影剧本,数量不多,多是不疼不痒、投水无波之作。
然而,如果说这些工作与写作,跟我的电影理论认知无甚关系,则并非事实。电影理论苦于纯粹者矣。在论文写作时,就感到电影理论界与创作界的隔膜,遂在前辈基础上,经恩师章柏青先生指导,借助电影技术、实验心理学等视角,开展了少许融合尝试。虽不甚成功,但方向还是得到论文答辩老师的鼓励。这也成为本书略微明显的特色。
在长时段游离中,虽然对理论的思考没有行诸文字,但却更坚定了当初的感知。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爬出低谷,荣登世界电影市场第一方阵。与此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从人员力量到数量质量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中国电影的高歌猛进中,理论对电影发展的贡献率有多高,则为有识者所心照不宣。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交通,电影创作与理论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观照,本书的不足就更易辨别,而今后若能作进一步探究,其方向也愈加明确。那就是在电影话语系统内部,吸收近年来电影生产、传播、接受各类技术研发新成果,融汇编导演摄道服各行当处理视觉空间的艺术创新,打通管理与实践、理论与创作、艺术与技术在机构、人员、话题等多方面壁垒,树立研究服务创作的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推进中,为本课题研究打基础,做保障。在电影领域之外,紧盯与电影相关的科技动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为电影理论发展插上更高级的科技翅膀;拓宽电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乃至经济、宗教、民族、生态等视野,借鉴其研究成果与方法,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框架,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电影学术篇章。作如是观,或许对打造中国电影理论学派、建设电影强国亦能有所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有同门受到论文启发,创立观影效果测评系统,并已组建公司运转五载,为多部电影进行有效市场预测。其实,文中有关研究不仅对电影,而且对文学、电视、舞台艺术、美术创作过程和传播效果的评估都能发挥作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看好艺术生理心理测评的实践价值。
此次出版,题目之外,除了几处标点和错别字,未做改动。对于瓜熟蒂迟落的例外,这种处理方式,并不例外。其中原委,对于眼明心细的读者诸君,自然毋需赘言。
愧立山村基础教育讲台多年,我丝毫不敢忘记自身知识缺陷。时过境迁,书中粗陋错讹之处,必然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