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镜如《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

[2]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李维、沈烈敏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B.C.穆欣娜《儿童心理学》,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黎炜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李维译,浙江出版社,1998年版。

[10]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著《妇女心理学》,范志强、周晓红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俞国良、雷雳、张登印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蒋春雨、唐慕文、李锡勤、于秀贞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章明《视觉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鲁道夫·爱因汉姆(后译为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杨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1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18]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刘思量《艺术心理学》,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8年第三版。

[20]张耀祥《感觉心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21]章柏青《电影与观众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2]章柏青《中国电影·电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23]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24]王文宾《电影的视觉美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25]古拉德·米勒森《电视与电影照明技术》,凌畹君、何振淦译(供内部参考),1974年版。

[26]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会军《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国典《摄影滤光镜与影调调节》,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29]李念芦《影视技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30]朱玛《电影特技的秘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1]E·吉甘《宽银幕电影与全景电影》,凌集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版。

[3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3]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4]赵国志《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5]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36]徐国兴《彩色摄影》,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

[37]张益福《摄影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38]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9]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方国伟、郭建中、黄海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40]葛德《电影摄影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41]琳恩·格劳丝、拉雷·沃德《影视技艺》,庄菊池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朱玛《电影特技的秘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3]德科、格洛夫尼亚《摄影构图》,罗幼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44]满懿《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5]徐涵《室内空间构造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6]阿·纳·卡切洛维奇、耶·耶·霍穆托夫《电影院声学与建筑学》,陈绎勤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7]《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5月第二版。

[48]施冰、陆世光《城市广场绿地植物配植》,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利芸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50]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51]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54]张客《论电影艺术的视觉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55]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6]《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57]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58]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59]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60]《电影管理条例读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61]王人殷《丁荫楠研究文集——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62]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63]石川《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64]艾伦·卡斯蒂《电影的戏f剧艺术》,郑志宁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65]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66]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还原》,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67]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何力、李庄藩、刘芸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68]《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罗慧生、何力、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69]《论谢晋电影》(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70]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71]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72]Frank Manchel Film Study: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0)

[73]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和物理观》,暴永宁、吴伯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75]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76]邢煦寰《艺术掌握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77]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尔等著《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78]《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79]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80]汪济生《系统进化论美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1]明虹《新编生活小窍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82]朱光烈《魔鬼?朋友?》,明天出版社,1996年版。

[83]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4]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黄玫、柳若梅、苗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唐思源《野人笔记》,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86]杨绛《从丙午到“流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87]《心理科学进展》,1999—2003年。

[88]《心理科学》,1999—2003年。

[89]《电影艺术》,1979—2003年。

[90]《当代电影》,1984—2003年。

[91]《世界电影》,1979—2003年。

[92]《影视研究》,1983—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