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结论

通过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空间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观众对电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电影空间在意识中的形成过程是建立于摄影机与人眼双重观看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没有这一视觉过程,也就没有电影。而看电影所谓的视觉,不仅包括看的动作,眼睛、视神经和视皮层等视觉器官的感知,还关涉视觉中枢对图象信息的加工过程。视觉是单独的画格形成连续的影像,色彩、光线和似动等感觉的形成以及通过剪辑把场景连接成段落和影片的心理基础,也是视觉刺激特征形成电影空间的心理基础。此外,视觉器官是观众感受电影快感的接收器和传播通道。从瞳孔、眼动肌肉、视网膜到视神经和皮层的所有器官都能感受相应的愉悦刺激,如瞳孔对苦乐情绪的反应,功能柱对五色的喜爱,以及眼肌和视网膜对似动的反应等。所以,电影要更好地成为眼睛的“冰淇淋”,就必须让所有视觉器官都获得具有各自诱目性的最佳刺激。

作为最终媒介,银幕/屏幕是电影空间结构的先在结构。以惯例形式出场的银幕具有确定的格式塔力场,由银幕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力场是构造电影空间必须遵循的无形规定。而标准银幕、宽银幕和屏幕三类媒介虽然在格式塔质上具有一致性,但其承载电影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空间风格却很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电影观看空间。

与观众对电影的反应一样,电影空间也是观众意识与影像信息共同生成的结果,即通过对色彩、光线二元素进行体势、似动和剪辑的建构,由视觉对单眼和双眼空间特征线索和视觉中枢空间编码进行相关匹配的结果。因此,在创造电影空间时,必须依据色彩、光线、体势、似动、剪辑各自的视觉原理和空间构成规律来安排它们对观众的刺激方式。

由观看形成的电影空间还延伸到银幕之外的电影放映场所,因为观看场所的空间特征和特定观众必然会改变电影的呈现方式、风格表现和文化属性,而特定的空间又会影响观众对待电影的文化态度和反应方式,因此,为适应不同的场所和观众,电影只有具备居室电影、影院电影和广场电影三副面孔,才能达到电影、创作者、传播者和观众的多赢。

对于看电影视觉过程的研究,论文在时间轴上从光线刺激到达瞳孔开始,追踪影像信息在视觉系统中产生的现象和加工过程,在空间轴上探索从银幕到色彩、光线、体势、似动、剪辑等电影构成元素和方式的视觉机制,较全面地解释了看电影的心理过程。这一成果在理论深度、系统性和逻辑性上超越了闵斯特堡和阿恩海姆的电影研究,可以代表国内理论界对电影视觉研究的最新收获。文中关于眼动等观影反应引起视觉快感的观点和视网膜在组织影像信息上的功能的论述,在国际上也是走在前面的。

对于空间的研究,本文紧紧抓住视觉性的实在意义,把空间分成狭义和广义两部分作了详尽的考察。关于狭义空间,即建立在银幕基础上的影片内空间,论文找出了色彩、光线、体势、似动和剪辑存在于视觉机制中的空间特征与构建规律,条分缕析地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归纳。这一研究在理论的深刻性和普适性上与创作者零散的经验感言不可同日而语,它对创作人员的指导作用值得重视。其中对似动取代运动的命名以及对似动与剪辑的心理机制在观影过程中如何组织活动影像的分析,突破了把单幅画格组成连续影像与真实运动成为知觉似动混为一谈的研究思路,把对“电影是如何在观众意识中形成的”这个电影心理学的原始问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电影本体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关于广义空间,即电影的观看空间,论文从居室、影院、广场的空间属性出发,在电影类型史上率先明确了居室电影、影院电影和广场电影的分类设想,阐述了观众在不同场合下各有侧重的反应方式,这对制订中国电影产业政策不无现实意义。

关于视觉心理学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运用,本文在经典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吸收与本文研究同步出现的、发表于权威心理学杂志的成果,以确保研究的前沿性与科学性。作为把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质的视觉心理学运用到电影艺术学中的初步尝试,本文为电影研究引进了一种经世致用的新方法,并开辟了一块充满生机和趣味的理论领域,这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将产生促进作用。

但所有的成果并不意味着电影空间视觉心理学研究的完结。从宏观上看,一方面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严重依赖于作为基础科学的视觉心理学的发展,而历史不长的视觉心理学总体上的缓慢进展局面决定了目前的电影视觉研究不可能突飞猛进、一蹴而就;另一方面由于本文研究者没能把研究阵地从书斋转入实验室,实验对象以自身为主,主试与被试不分,所以研究结果往往限于推论、假设,或者缺乏数据,难以为创作者的实践提供精确指标。从微观上看,本文也留下了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群组,如视觉器官对电影信息作出反应的更准确的定位与定量,大小、距离、形状、明度等视觉变量构筑具有诱目性的电影空间的阈值,不同类型的影片在似动速度、剪辑节奏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等。

不过,也正是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昭示着本课题的鲜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这是一块对创作者、研究人员、电影商都很有意义的新兴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