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后记

出版后记

能够五十不惑的,是圣人。我非圣人,五十有二,依然惑多。不过,有个认识是不惑的,那就是:理想是用来超越的。假如时光倒流四十年,徽州山村的一名穷苦儿童,把所有脑神经都贯通,他的理想也不会跟书籍出版挂钩。所以,这里首先要致谢的,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这个历经磨难而重新奋起的国度,不仅可以让泥腿子脱胎换骨,还可以登堂入室,侧身文化人行列。

看过俗世,见过所谓全民信教,跨过没时间体味人生感受的中青年阶段,越发体悟到情义的宝贵。假如没有恩师章柏青先生的古道心肠,负债求学的人就不可能拜在先生门下;假如没有恩师在我求学期间学问上的悉心指导,四处托人为拙荆寻找打工机会,就不可能完成学业;假如没有毕业后恩师在求职、工作生活各方面鼎力相助,就不可能在京城安身立命。2001年入门以来,每个大年初一中午恩师几乎都是单独留给我和内人,除非我们回乡省亲。而且一待就是大半天,嘘寒问暖,既吃又拿,与家无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我做得不够,但恩师真正做到了。师母张宁女士,一直视我们为家人。今虽年过七旬,身患腿疾,仍然一如既往为我们牵肠挂肚。

毕业十五年后,不能不对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五位老师表达书面谢忱。他们是第四代导演郑洞天先生,中国电影资料馆胡克先生,我的硕士生副导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领导张宏森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贾磊磊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先生。诸位前辈对我从事学术研究寄予厚望,跟恩师一样,看好我坐得住冷板凳,可以继承导师的电影心理学衣钵,而我却改行深入塞外苦寒之地,坐了险板凳。其中的歉意与谢意,非只言片语可以尽述。

感谢徽州师范学校的班主任方立年先生及其夫人黄彩珍女士,感谢早年同学程丽云女士。没有他们的慷慨相助,我要完成学业定会困难百倍。

不可设想缺失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战友王志成先生的热心帮助,文稿能在半年之内面世。2017年上半年,我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恰其村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住村工作队总领队,志诚兄迅速协调捐赠千余册精美图书,帮我在村里开展文化活动。在彼时变幻莫测的反恐形势下,此义举实有活命之恩,足以让我感念终生。

感谢内子。她三十年埋头苦干养老持家,十余年两地分居毫无怨言。在准备付梓期间,年近五旬,身怀六甲,仍坚持上班,独力承担全部家务,越来越显示出老家女子本色。

落笔的感谢挂一漏万。还有各种跨年岁、跨地域、跨专业的关爱支持,出版各环节相关人员的辛勤付出,构成书外的重要财富,无法一一提及,但都弥足珍贵,在此一并谢过。

己亥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