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与面孔:电影的观看空间
2025年10月14日
第四章 场所与面孔:电影的观看空间
图与底的辨认不仅存在于电影银幕之间,也存在于电影与展开电影的场所之间。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在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以来,在适当的地方做适当的事越来越确定地成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存在的场所无时无刻不决定着存在的属性和功用。同样的图,在不同的底子上必定会呈现异样的内容。拍蚊子在寻常人等是为了惜血、防痒防病、睡个安稳觉,而在行为艺术者的演出时刻,则上升为行为艺术。小便器摆在卧室的角落里时属于普通家用物具,被杜桑拿到展览馆展出,则成了开启一个时代的艺术品。电影的具体环境也规定了它的属性。纳粹德国时期,《意志的胜利》《民族的节日》等影片在豪华的艺术外衣下裹着赤裸裸的纳粹政治用意;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主义思想深入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知识分子群体,电影被看作“阶级斗争中最犀利的思想武器”。[1]电影的姊妹艺术——电视亦如是,“观众的收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视环境”。[2]具体来看,电影放映场所的不同空间风格与功能,不仅左右着观众的观看行为、情绪,还决定电影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出场方式和风格表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单一文化本性,绽放出多面孔的视觉意义。本章从居室、影院和广场三类放映空间进行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