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空间形式
“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地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27]在城市,电影大多于影院放映,所以这里讨论的广场系城市以外,农村、部队、厂矿、学校等地区人们看电影的场所。添加看电影功能之前,广场是举办仪式庆典、娱乐演出和集市交易的地方。加上之后,广场在空间形态上没有改观。点在广场的势力最为微弱,在四周没有建筑物的广场,点甚至无法凸显自身。即使在建筑物上集结的点,也不是视线的终结处,它始终被射向四面八方的光线所分裂、耗散。如果说点能够象征在场的人的个性,那么,个性在此遭到省略。真正可见的、有分量的点出现在广场之外,如远处的峰顶峦尖、逗号句号般的月亮。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看,这种遥远的点预示着超人类的性格和力量。跟点相似,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线在自然成型的广场的发育也很不成熟。与居室、影院不同,广场有人工和自然两种线条。人工线条以直线为主,其粗细、长短、方向依附于各自建筑物,缺少统一规划,很少形成整体感与节奏感,显得分离、零乱。自然线条由依地貌形成的道路和地平线/山体轮廓线为主。道路线的视网膜形象近粗远细,直至无限远、细处消失,是广场广袤、无垠特征的延伸。地平线/轮廓线以视野所及的环形围住观众存在的位置,带给广场确定的世俗身份,同时又连接/分割代表上界的天空,是天与地合谋对自身与人类关系的暗示。广场边线似有又无,似无实有,形状千姿百态。面是广场的包围部分,它的主要构件有墙面、地面、天幕。相对于广场的面积来说,墙面显得微小不起眼,但分割作用明显,因而很有界限感和重量感,昭示着人的主体意志。地面是广场的主体,起着托举作用。地面横向张力在与墙面交接处冲突最激烈,与旷野相接处张力表现为粘接力,广场与旷野在此不但没有抵触,反而表现出融合。纵向张力表现为重力,这是由广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决定的。重力与张力的同一性,表现出广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稳定性和永恒性。天幕是广场的精神性穹隆形圆面,起着假想的封闭作用。天幕上的星辰把广场神秘地照亮,它们又如上天的眼睛,通过对广场的注视,揭示天与地纯净、淡薄、久远的关系。广场的体是半自然半人工形成的体积与容积相等的“大象无形”空间。这个体的形状和体积是自然的,又带有原始思维的、超自然的属性。广场的质地跟体相似,只能被人类部分改变,这种改变相对于它的无限的高度来说,十分微小,显然没有更换它的本质。所以,广场的存在与其说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命名的产物。人类可以征用广场,却改变不了广场作为自然的本质。因此,人类在广场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人的力量与自觉自醒,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自然力的臣服与亲近。这种人类主动性与被动性合一的行为表明了广场活动仪式性的特征。放电影和看电影,亦须作如是观。对落后地区的广场观众来说,来自外部世界的电影,也是半神性的。这种半神性,具有招揽观众的魔力。
如果说影院电影属于雅文化的层面,那么,广场电影则属于典型的俗文化。广场不是华丽高贵的庙堂,而是山野空地上因陋就简的生成物。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古朴,给人以田园、山林的远古回忆;这里夏季酷暑,蚊虫肆虐,冬季寒冷,北风割面;这里宇宙高远,空间自我生成性极强,极目不可量,没有专门聚集视线于电影的标志物,人们的思绪要离开电影多远就有多远;这里电影混身于赶集、红白喜事、马戏、节庆等民俗生活之间,受到与其他活动的相同礼遇:带来俗世享乐的文化资源。广场电影俗文化的属性决定了这里流行的影片类型:“下里巴人”性质的喜剧片、歌舞片、武打片、惊险片、警匪片、恐怖片等,而不是“阳春白雪”性质的思想教育片或艺术片。这里的明星是成龙、李连杰、周润发、陈佩斯、赵薇,而不是陈道明、濮存忻、葛优、宋春丽。
广场向天空和前后左右打开的空间格局规定着电影在此的地位,并为眼睛的驰骋提供了无限天地。电影放映虽然是眼睛的重要事件,却非唯一重要的事件。因为养育、装载观众的周围环境没有从他们身边消隐,它以视觉方式确定着自己不可动摇的永恒此在。跟它比起来,电影显然是被它包围着的渺小过客。时间上,电影只占广场某个夜晚的一个时辰;影像上,面积有限的银幕虽然得到放映机光亮的照射,却不但没有得到周围墙壁、山崖、旷野的聚集性张力的增容、强化而凸显,反而因为扩散性张力的牵拉而弱化;声音上,声波不是杂乱无章地鸟散,就是被无边无际的原野吞没。在影院,当眼疲劳发生时,调节眼动的余地受到很大限制,疲劳缓解过程很慢。在广场,一方面眼疲劳不易产生,因为眼睛既受到意识控制,又受中枢神经驱使,当眼睛稍觉不适,在电影的非紧要关头,画面吸引力小于神经控制力时,不自觉的眼动就会发生,视线离开银幕避免继续受不良刺激。另一方面,当眼疲劳发生时,移开银幕的视线可以达到无限远,使眼肌得到充分舒张、放松,导致视疲劳的物质可在短时间内被血液运出眼肌,恢复眼肌的正常工作状态。这就是说,眼睛并不是与在影院一样全部呈现给电影。
在白天的情况下,白色银幕接受日光/天光的光照度一般大于来自放映机的光照度。如果白天放映电影,画面的明暗对比度将缩小到视物不清和不见深度的地步,因此,广场上放电影,在天全黑后进行最适宜观赏。要是想在白天看广场电影,技术难度将很大,而且不现实。[28]
从外来光源的角度看,广场的视觉舒适度较好。在放映机投射光之外,广场的干扰光源为天光(星光和月光),坐在放映机后的观众还能感觉到放映机灯光。天光光源遥远,亮度柔和,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觉。放映机灯光对机后观众的影响较大。如果能将放映机安放在所有观众的后面,广场的全部座位的光线条件就会优于影院。因为影院的干扰光源:太平门提示灯光和领座员手电光,亮度高于天光,对于观众来说,它们死板、刺眼。此外,观众出入广场时,内外照度变化不大,几乎没有影院里眼睛的明、暗适应现象。
在平整的广场上高挂银幕,为了获得良好画面,就必须将放映距离拉长,以减小投射角。放映距离加长,对于在银幕上还原胶片上的色彩不利。一方面,色光通过空气会发生能量损耗,距离越长,损耗越多。波长长的红、黄、橙光尤易被吸收,造成画面暖色光的纯度和亮度耗减。另一方面,露天放映时冷色的天光加入到放映机投射出的光柱中,也会改变画面色彩的色调,使暖色调变淡,冷色调变浓。如天空的梦幻蓝使放映机射出的红光向黄光转变,使绿光向青光转变。因此,广场电影的色调总不理想,不像电视,色彩的亮度、饱和度一点也没有损失,画面十分鲜艳、亮丽。鉴于广场光、色条件的特殊性,要使电影获得良好的画面效果,制作电影时的照明和美术创作应当与为居室、影院拍摄的影片有所不同。比如,照明上明暗对比要相对加强,以弥补天光造成的明暗对比的损失;而放映员则要视月亮圆缺变化,在不同月光下选择放映不同亮度光调的影片。在用色上,胶片影像上的冷色要相对淡,暖色要相对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