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坤卦卦名

一、坤卦卦名

坤字,古文写作“巛”字,读顺。坤,巛,古川字,亦“水”字。川,乃星名,即天河、银河。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皆水星之列星,虚宿为水星之中星。传曰:卫,颛顼之虚也。其星为大水(卫,周代诸侯国名,现河南北部至南部一带;颛顼,上古之帝王)。《尔雅》曰:颛顼之虚,虚也。可见,坤,巛,皆为水星之代号。天河之水下行,普天之下是为雨或为雨季。甲骨文表明,商以前历法为春秋两季之历法。在殷历中,本年10月—次年3月为春季(雨季),4月—9月为秋季(旱季)。春之雨季,即坤(水),而秋之旱季,即乾(旱)。

坤,臾,(墟,岿),块(塊)本系一字,或作舆,皆臾之小变,音kui,闻一多先生考证详实。坤之为地,犹塊之为地。《庄子·大宗师篇》:“大塊载我以形”与《彖传》:“坤厚载物”不二,均言地势塊然而厚大,故能载物也。

天以阳动,故曰行;地以阴静,故曰势。乾,健也;坤,顺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顺承,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谓崇效天、卑法地也。人居天地之中,位列三才,崇效卑法以配天地,人道当然也。“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此地势也。地之厚德载物,本以顺承天行;君子之厚德载物,又复顺承地势,老子所谓“地法天,人法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