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明末清初以来,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玉垒形成了一种与其他省不同的花灯戏。以后,这种戏曲又流传到碧口、肖家、中庙、范坝、刘家坪、丹堡、城关等乡镇的农村,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1989年10月,陇南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处、《戏曲志》陇南分卷编辑部编印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将该戏种定名为“陇南花灯戏”。2006年9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发〔2006〕78号文件将该剧种以“玉垒花灯戏”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序号:36,项目编号:Ⅳ-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省、地、县党委、政府和文艺工作者,对玉垒花灯戏十分重视和关心,多次让该剧种参加县、地、省调演及其他演出活动。1964年9月,五一秦剧团在武都地区文教局安排下,派张喜生、张福仁和北京铁道学院的两名实习生崔国锋、许登云到文县玉垒乡等地挖掘花灯戏音乐。1966年春节后,武都专区五一秦腔剧团接到武都地委指示:6月份举办的全省文艺调演要以自己的高山戏和玉垒花灯戏参演。剧团抽调两个剧种的代表性传人到专区招待所住下,由杨鸣键负责挖掘他们所掌握的全部音乐资料,并将所有采集到的曲牌分类编目,于2月底编印了《玉垒花灯戏曲调集》 《高山戏曲调集》油印本。《玉垒花灯戏曲调集》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花灯戏曲谱,一部分是借用当地的民歌小调。“花灯戏类”有《高腔》《花音》《花调》《平调》等38首,借用“文县民歌类”的《十二花》《碾草歌》《闹五更》《卖花》等74首,合计112首。1983年,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华杰前往玉垒坪调查花灯戏,收集整理出玉垒花灯戏《杜桶子接妹》《三看亲》《松林解带》《审土地》等剧本。1984年10月,华杰、杨鸣键搜集整理的《陇南花灯戏》资料列为《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参考资料丛刊(第十一辑) 印行油印刻本。1988年5月1日至10日,《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编辑部邓剑秋、曹桂珍等赴文县玉垒乡玉垒坪访问,整理出花灯戏传统剧目故事梗概40部。1989年10月,陇南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处、《戏曲志》陇南分卷编辑部编(主要撰稿人邓剑秋)《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以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证(甘新出)[036字总0006号][(89)006号],由武都印刷厂首次印刷1000册,该书记载了花灯戏的情况。但是,以上成果均以内部资料刻印和铅印,目前已很难找到。

2016年,我们决定挖掘整理玉垒花灯戏资料后,对过去产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搜集。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甘肃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理事、知名音乐家、离休干部华杰,慷慨给我们赠送了载有他研究玉垒花灯戏成果的《采花谣——陇上采风录》一书。碧口邮电局职工袁涛拿出他收藏的载有华杰、杨鸣键搜集整理陇南花灯戏成果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参考资料丛刊(第十一辑)油印本,供我们复印。2017年2月8日,甘肃省文化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知名音乐家杨鸣键参加“玉垒花灯戏保护协会”成立大会暨传承发展座谈会时,让我们复印了他珍藏的《花灯戏曲调集》,对他们的支持我们表示感谢。为了保存资料,为研究者、爱好者和业余剧团提供参考,我们将目前搜集到的这批资料结集出版,并将其中《花灯戏曲调集》影印。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差错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和传承人批评指出。

编 者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