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场所的变迁

五、演出场所的变迁

文县玉垒乡的乡名,是因玉垒关与玉垒坪而起的。玉垒关在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处。玉垒坪在玉垒关的两边,白水江南岸,两村相距一公里许,但都有花灯戏业余剧团,都有古戏楼。玉垒关古戏楼,在白龙江岸边。1956年碧口修水电站时(编者注:碧口水电站蓄水应是1975年),白水、白龙汇合后的白龙江被电站大坝截流而变为平湖,玉垒关古戏楼被淹而拆除;玉垒关村民也迁移到玉垒坪定居。两村的花灯戏业余剧团,合二而一,名为“玉垒坪花灯戏业余剧团”,团址设在玉垒坪。

玉垒坪在白水江岸边的蛇头形石嘴上,原建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一处,背水而筑。庙前山豁里建有一座古戏楼,面江而立。此戏楼始建于明万历中期(1595年前后),系袁应登被明神宗万历皇帝敕封为武官“千总”后为酬神还愿而修建的。沿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古戏楼已残破不堪。玉垒坪村民,于是年三月动工,仿照原来的样式,在原地重修了一座戏楼,高两米,台口宽12米,深10米多(包括后台),前台两侧为文武乐队位置,各宽二米许。两侧山墙上是戏曲人物壁画,前檐上有雕花,十分讲究。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演出,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人民,云集于此,赶会看戏,交流货物,已成为传统习俗。

1958年“大跃进”中,玉垒坪“三官庙”戏楼被玉垒公社拆掉,重建在离玉垒坪三十华里的公社所在地。玉垒坪花灯戏业余剧团,从此便失去演出场所,但每年村民们在大队主任袁怀勇家院里,借正房房檐阶台搭台演出。

“文革”后古装戏恢复上演,玉垒花灯戏仍在袁怀勇家院里每年搭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