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花灯戏形成
2025年09月10日
陇南花灯戏形成
明代后期,约在明万历中期(公元1595年前后),由四川迁居甘肃文县玉垒关的袁氏家族,把流行于四川的“花灯”也带到甘肃文县。从袁氏祖先的“家谱”查考,有位叫袁应登的系明王朝敕封的“千总”。“千总”乃明代驻守京师的武官。这位袁应登在上京应试之前,曾给玉垒坪的“三官庙神”许过愿:如果上京高中,回来塑金像,唱大戏祝贺。上京果然高中,敕封“千总”。回乡后即把“三官”泥像换成金像(铜像),并在庙前修建戏楼,把长期流行于四川民间的“花灯”灯曲和甘肃文县民间的民歌小调,搬上舞台,表演戏曲剧目,开始形成了陇南花灯戏。
文县玉垒关在碧口镇以上之白龙江、白水江汇合处,地处甘肃边陲,与四川省青川县连接。花灯戏的创始人又是因兵乱从四川迁居到甘肃文县来的,故陇南花灯戏实为四川花灯戏的支派,受云南、四川等地花灯戏的影响较重,无论剧目、道白、唱腔以至表演,都带有浓厚的“川味”。上演剧目40多本,有许多戏为其他剧种所传,有的纯系花灯戏民间艺人创造,如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再世姻缘”的《百花楼》,神话剧《双陈平》等。该剧种形成于明末,至今三百多年了,一直在玉垒关土生土长,为当地群众每年春节自演自乐,没有走出县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之1964年,才由原中共武都地委宣传部与武都专区文教局派出工作组,进行挖掘整理,并于1966年元月、6月,以现代小戏《春满人间》《茶山新春》参加地县和甘肃省戏曲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