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知觉的形成
2025年10月14日
一、动画知觉的形成
将原本静止的图片连续播放出来,就会形成运动的影像画面,这是人们通常对动画的广义理解。事实上,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动画,其运动知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人类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一一视觉暂留。1824年彼得·罗热出版了一本关于眼球构造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形象》,书中的观点引起了未来近50年对视觉与画面的实验热潮,动画赖以生存的视觉暂留原理从此被发现。
视觉暂留是人眼的一种生理现象。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在观察物体时,如果物体突然从眼前消失,该物体的影像仍然会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停留十分之一秒左右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如果紧接着又出现第二个影像,这两个影像就会连接起来,融为一体,如果多幅画面不断出现,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图像连续运动的整体感觉。这种现象就称为视觉暂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视觉暂留现象的存在,如风扇叶片快速旋转成为圆盘、雨点下落形成雨丝、夜间飞驰而过的汽车拉着长长的尾灯等等。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们掌握了把静止画面变成活动影像的秘密。
在我们的运动感知中,视觉心理行为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类的固有思维中,某些事物的发生总会有一个定性的心理反应。比如篮球落到地上,必然会反弹起一段距离;行走中的人,迈出了左脚之后还会迈出右脚;手中的玻璃杯摔落到地上,一般都会打碎。这类心理反应是由人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这些经验能将连续出现在眼前的某一运动各个阶段的静止画面,很自然的在脑海中联系起来,形成动感。通过视觉暂留和视觉心理的共同作用,我们的脑海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动感知。所以当放映机在银幕上以每秒24 帧的速度来播放影像时,一部流畅的动画电影才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