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随着当今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动画电影不再局限于以往单一形式的美术片性质,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下动画电影早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全新艺术格局,各类型的动画影片层出不穷,极富创造性的画面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由此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着动画电影的每一次飞跃。
动画的本质特点是动画形式的影像类型,也就是说动画从本质上是解决“影像”与“动画感”的结合问题。动画因其艺术语言和电影的同构而拥有了类似的外部形态,但又因其在制作技巧和观影心理上高度的假定性以及技术手段的优越性为原来已固有的各个影像视听元素增加了新的质感。不管是运动的多变性,摄影机的高度自由运动,还是角色造型和表演的夸张,景别的自由变化,动画都对传统剧情的视听元素有了新的延伸,“影像”与“动画感”的结合,使它成为包括影像在内的其他艺术类型的高度综合。动画创作中的“影像”与“动画感”思辨之于传统主流动画,正如动画之于电影是递进的阶梯状关系,两者是量上的递增和质上的延伸。
在全球化的消费时代,动画影像成为一种本体的存在方式,积极探索影像形态文化及其延续载体和媒介的创新,努力推动传统动画影像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以往只注意到了挖掘影像实用伦理方面的价值,忽视了影像载体和媒介的创新,致使许多优秀的民族动画文化遗产消失。因此,以民俗载体、数字媒介的创新为着眼点,运用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现代动画影像形态与内容的创新,应该是保存和发扬优秀传统民俗的可行途径。
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动画影像,更符合人们“诗意栖居”的愿望。从美学角度对动画影像及其传达的潜在文化价值进行发掘与反思,可以找出一条适合当代转型与发展的可行之路,对于现代动画设计学的研究、弘扬传统动画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影像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价值形成是创作者与观众互动的结果,探析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视觉感知与心理变化,成为动画创作者确定影片风格,组织影片结构,形成影片画面的关键。本书从视觉心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影像画面的创作思路与技巧。通过查阅电影美学、动画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资料以形成相应的学术支撑体系。最后通过多方分析与实践运用归纳总结出影像设计的相关经验和技巧,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在理论上,本书通过对影像时空、感知原理、创作技巧和接受心理的系统阐述,理清了对影像形态和创作活动的模糊认识,使动画电影的影像画面与视觉心理能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影像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视觉心理的不同影响,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2)在研究内容上,本书将“影像画面”与“视觉心理”作为相辅相成的对象来进行思考,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应用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研究,在传统艺术设计领域注重对象研究的基础上,将动画影像主体及视觉心理形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阐述了动画电影作为影像形态心理语言传递给认识客体,以及认识客体接受信息的过程,总结出了影像创作的相关经验和技巧,为今后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像形态,画面感知,接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3)在实践应用上,本书通过对动画电影创作中的运动感知、画面构图、光线、色彩及接受心理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部分研究与实践未能继续深入下去,相关的研究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
(1)心理学是个一个深奥而复杂的学术体系,本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其他心理学派未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没有系统地统筹各家观点。在研究中尚有不足和片面之处,更是遇到不少理论难题,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2)动画影像创作中的心理研究是涉及到多方面的,本书从运动、构图、色彩、光线、接受心理这五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而没有涉及到其他因素和细节(如景别、剪辑等)的影响,这也是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