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动态感知与创造

二、影像的动态感知与创造

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人类从数百年前便开始了让静止画面运动起来的尝试。16世纪西方首次出现了如火柴盒大小的手翻书,手翻书的每一页都绘有连续的但有细微变化的图像,当人们快速翻动书页来观看时,便可以感知到一副连续运动的影像。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对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进行了五年的研究,制造出了能使图像活动起来的旋盘,后来又出现了更加简便灵活的视盘。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影像放映技术则是利用能让电影胶片高速转动的机械装置配合光影的投射来实现。归纳起来,影像的动态感知和创造来自三方面因素的整合: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现象,电子机械装置完成图像的转换速度,以及光的投影技术。随着动画技术的成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像的动态感知与创造早己不再是以前单一的模式。2009年,随着电影《阿凡达》的上映,一种叫做3D 影像的放映技术开始风靡全球。3D 影像并非是指平常动画设计师利用电脑软件制造出来的三维图像,而是在电影播放过程中,利用人左右眼的视觉差别来制造一种强烈的光影立体幻觉,当人们坐在影院里带上特殊的眼镜来观看影像时,就会感觉到影像中的物体好像就真的在自己面前,仿佛触手可及一般。除了现在较为成熟3D 影像技术,裸眼3D 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也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科技的发展已经为动画电影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各式各样的动画电影将会不断出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必将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动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