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前的准备

精彩看点
十字军东征中建功立业的狂热欲望—东征的动机—荒唐的欺骗—准备工作—海军—装备—旧风俗—理查一世不计后果—理查一世出卖土地、卖官鬻爵—假借公正之名进行勒索—指定摄政王—理查一世的摄政王—约翰的默认与服从—出海时间确定—理查一世穿越英吉利海峡—担心背叛—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的盟约—准备工作完成
理查继承王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十字军东征。领导一次十字军东征,一直以来都是理查一世的远大理想。他受了母亲的影响,犹记得小时候母亲对他说的话,于是他对去圣地建功立业表现出惊人的狂热。正如之前提到的,他的母亲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参加过十字军东征,而且她肯定跟幼年理查讲过很多她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的故事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所见所闻。这些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谈话,激发了幼年理查的想象力,点燃了他想去同一片热土建功立业的狂热渴望。随着理查逐渐长大成人,他目睹了英勇的十字军战士取得的赫赫战功。于是,这种渴望就变得更加强烈了。除此之外,理查冲动鲁莽,像狮子一样勇猛。这样的性格使他将冒险看作一种游戏,使他渴望去一个遍布敌人的地方作战。这些敌人令基督教国家痛恨至极。他可以揣着一腔怒火大开杀戒,自己不光过了瘾,而且良心不会有任何不安。至少,他的同胞不会谴责他。因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认为,在圣地杀死撒拉逊人是受了上帝的指引,是替天行道。想象一下,为了去圣地祭拜善良、谦逊的耶稣,或者为了得到他墓地的财产,数千人竟去做谋杀、掠夺、破坏的恶事,全然不顾他倡导的和平理念,不顾他仁爱、温和的形象,这是多么荒唐的欺骗啊!
在理查一世看来,为十字军东征做准备,首先要做的就是筹集资金。正如之前已经提到的,如果要像理查一世计划的那样,组建如此宏大的东征,要花很多钱。要建造并装备舰队;要在船上储备军需物资。征兵需要钱,制造武器弹药也需要钱。那时使用的盔甲和武器,尤其是骑士和贵族的盔甲和武器,甚至马衣都昂贵至极。盔甲是用铁精心打造而成的,剑、头盔、圆盾、马衣和骑兵的服装都由工匠手工制作,而且通常还要用五彩缤纷的花纹装饰,镶上贵重的黄金和宝石。今天的人们会用房子及其里面昂贵、华丽的陈设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不会在身上挂坠太多的珠宝,否则会显得很没品位,当然女士除外。然而,理查一世那时情况恰恰相反。骑士和贵族们都住在简陋的石头城堡里,里面昏黄黑暗,气味刺鼻,既没有豪华的家具,也没有舒适的环境,但是他们却在铠甲和战马上一掷千金,把它们装饰得极尽奢华,好去战场上耀武扬威。

两个全副武装的十字军战士
理查一世心如明镜似的,要想东征,就得花大钱。为了筹集这些钱,他想到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既不计后果,又得不偿失。他的父亲亨利二世施用各种手段,最终获得了英格兰各地许多地产。这时,理查一世将这些王室的地产竞价出售。最后,理查一世把地产卖给了那些出价最高的人。就这样,他卖掉了许多城堡、要塞和镇子。于是,王室财产急剧减少。购买地产的那些人如果钱不够,就向犹太人借。理查一世的一些大臣反对他这种不计后果的政策,但他的回答是,他急着为十字军东征筹钱,如果有必要,他甚至会卖掉伦敦城,就怕没人买得起。
理查一世通过出售王室地产,筹集了不少钱。之后,他又开始卖官鬻爵。他找到英格兰所有的富翁,根据他们出的价格高低分别为他们安排了官职;同时按同样的方法,他卖掉了贵族头衔。如果有的官员不是很富有,却担任了一个重要职位,他就会找借口罢免他,然后将这个职位卖掉。研究这一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说,这段时间,理查一世的宴会大厅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贸易中心,就像是商人或者交易所的账房。王室的任何财产或是贵族头衔都可以公开出售。出价最高者得之。

装备精良的骑兵
理查一世另一个筹钱的方法是让犯人交钱抵罪。当然,这个办法恶劣至极。为了尽量多筹钱,理查一世会找各种莫须有的借口起诉富人,然后强迫他们交一大笔罚金抵罪。据说,一大批政府官员都受到了控诉。他们锒铛入狱,除非交纳3000英镑的罚金,否则就出不了狱。
理查一世同父异母的哥哥杰弗里,也就是罗莎蒙德的儿子,是其中最惨的人之一。根据亨利二世驾崩时的遗嘱,杰弗里应被任命为约克大主教。理查一世找了个借口,说不同意,或许他是想把这个官职也卖了。不管怎样,理查一世声称杰弗里要想平安,就必须交一大笔钱。最后,杰弗里确实交了钱,遂了理查一世的愿。
通过这些和其他类似的方法,理查一世想尽办法在英格兰筹集到了一部分钱。之后,他准备穿越英吉利海峡,去诺曼底看看是否能筹到更多的钱。但出发前,他首先得对英格兰的政事做些安排,最重要的是任命摄政王,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由摄政王治理英格兰。这是君主制国家的惯例。无论何时,不管是因为国王年幼、精神障碍、长期生病还是不在国内,只要国王无法亲政,就必须任命摄政王来替他治理国家。成为摄政王的人通常是与国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人员。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希望能当摄政王,可理查一世并不这么想,他要将这个职位也卖了,就像卖其他官职一样,可是约翰没钱。他同样不能任命他的母亲担任摄政王,尽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她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所以理查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将摄政王的职位名义上卖给两个有钱的朝臣,让他们一起摄政,其中一个是主教,另一个是伯爵。或许,说他直接把摄政王的职位卖给他们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确实任命他们二人共同摄政,而且私底下收了一大笔钱。同时,他指定母亲和约翰有权参与并裁决国家大事。不过,约翰对这种四人共同摄政的局面非常不满,但他仍然千方百计、热情殷切地支持理查一世东征。他的如意算盘是,理查一世一到圣地就战死,那样他就可以称王了。因此,这段时间,谁是摄政王也就无关紧要了。他下定了决心,凡是理查一世的提议,他都不会反对。
理查一世正要准备渡过英吉利海峡去诺曼底,这时法王腓力二世的使者来了,与他商议十字军东征的计划,然后确定出发时间。当时正值晚秋,腓力二世的提议是,明年三月底出发,因为从现在到明年三月天气恶劣。理查一世认为,三月底前出发,他应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最后,双方就时间达成一致,并庄严起誓,确保各自做好准备,不得出现闪失。
过了不久,理查一世辞别了朋友们,率领许多伯爵、男爵、骑士和侍从离开了英格兰,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诺曼底。这些人将和他一起出征,前往圣地。
离东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理查一世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嘱咐和安排。于是,他决定在离开欧洲前再见母亲和约翰一面。他就派人去接约翰和母亲来诺曼底,而且决定在这里召开国事会议。会议召开时,他打算妥善安排国事。当然,还有一件事不得不防,那就是法王腓力二世有可能背叛。当时,基督教世界英勇的国王们彼此都不怎么信任。无论是理查一世,还是腓力二世,也是相互猜忌,怀疑对方是否忠诚。毫无疑问,他们两人都不放心离开自己的领地去东征,除非另一个人也一起去东征。如果一人去,一人留下,那么留下的那个肯定会找借口趁对方不在,入侵并抢夺对方的一部分领地。这也是理查一世与腓力二世同意一起东征的一个原因。现在,为了以防万一,他们正式签署了盟约。他们庄严地起誓,要肝胆相照,坦诚相待;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对方的安全和荣誉,不得置对方于危难而不顾;不得图谋对方的领地,腓力二世要像对待自己的城市巴黎那样正视理查一世的权益,理查一世要像对待自己的城市鲁昂那样正视腓力二世的权益。

奇怪的是,在盟约中,理查一世竟然将鲁昂称作英格兰的首都,而不是伦敦。这就表明,虽然英格兰和诺曼底都归理查一世统治,但在他看来,诺曼底才是他的权力中心,而伦敦更像是附属的领地。也有可能理查一世认为,里昂离法国更近,腓力二世更了解这座城市。
该协议于二月签署,到了三月,在约定的时间,十字军东征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