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陶瓷之师

第二节 欧洲现代陶瓷之师

知识导读

景德镇陶瓷的高度发展,大大刺激了欧洲人的眼球。他们慕名而来,从景德镇购入大量的陶瓷,为的是满足上流社会的需要。欧洲人的探索精神和对巨大利益的渴望,使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很快,陶瓷制作技术传入了欧洲,西方陶瓷工业的发展由此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德镇陶瓷应当是欧洲陶瓷之祖。

瓷娃说故事

这一日,乐乐正好闲来无事,瓷娃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圣经·创世纪》中记述,上帝在靠东的伊甸辟了一个乐园,使欧洲人相信东方充满了美好和希望。因此,产自东方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物产,自然成了古老东方的标志,对欧洲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

大概在15世纪初,景德镇瓷器一传入欧洲便被作为神奇之物和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备受珍视。此后,欧洲人都以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为骄傲。贵重的景德镇瓷器被欧洲人称为“白色黄金”,成为皇室、贵族竞相搜罗的顶级奢侈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德国的一位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曾用600名重装骑兵交换100多件中国瓷器。

“600名骑兵!”乐乐没想到那时的瓷器在欧洲人眼里那么值钱,“那么欧洲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学习制作瓷器的技艺吧?”

“没错。”瓷娃继续说,“17、18世纪,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欧洲基于其近代科学技术起步早的优势,广泛开展了仿造中国瓷器的研究。与此同时,大批以商人或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的人士开始大量收集中国陶瓷的研究资料及技术情报,18世纪初来华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到达中国后,自取汉名‘殷弘绪’,在景德镇传教期间对景德镇制瓷工艺及瓷土配方进行了深入研究。

img

▲昂特雷科莱(殷弘绪)在景德镇收集、记录制瓷工艺及瓷土配方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殷弘绪把景德镇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瓷秘诀写信介绍给自己的祖国。1716年,法国人将这封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起轰动。从此,寻找高岭土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国高温硬质瓷器的热潮席卷欧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殷弘绪又写了第二封长信寄回法国,详细记述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和市民生活。殷弘绪的信帮助欧洲人在欧洲本土找到了类似的瓷矿石,直接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掀起大规模的仿制瓷器的热潮。”

瓷娃的话,激起了乐乐心中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伟大的祖国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咱们对她的未来怎么能不充满信心呢?

img

▲“中国白”瓷器

瓷娃宝典

坯料的“二元配方”

单一的瓷石泥料(史称“一元配方”)只能烧至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高。瓷石原料加入高岭土(史称“二元配方”)后可烧至1330℃左右。这是烧成大件陶瓷、提高瓷胎坚致性的必要条件。

img

▲练泥

酷我跑跑

在地图上画一画,了解景德镇瓷器是通过怎样的路线走向世界的。

百事诸葛

现代的景德镇瓷器与西方国家瓷器相比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