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元之际的明州还曾有一张巨幅刻制地图,那是至早成图于咸淳二年(1266)的宋拓《舆地图》(见图1-9)。与志磐三图、清浚《广轮疆理图》不同,没有证据表明该图的制图者是僧人,但它的流传仍然与名刹高僧脱不了干系。现在知悉的该图传承事件节点是这样的——
1.日本僧人白云惠晓(1223—1297)于日本文永三年(即南宋咸淳二年,1266)入宋求法。
2.希叟绍昙在咸淳五年(1269)至德祐元年(1275)住持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在今宁波北仑九峰山景区内)期间,惠晓师从之。
3.祥兴二年(即元至元十六年、日本弘安二年,1279),惠晓回国;日本正应五年(1292)住持东福寺,永仁二年(1294)隐退后,于洛北白云村创建栗棘庵,五年(1297)底圆寂,谥号佛照禅师。
4.20世纪30年代,在栗棘庵发现宋拓《舆地图》,但它未列于惠晓当年手订的藏书目录中。
据此,如今都认定该图由惠晓从中国带回。
显然,惠晓在宋13年(1266—1279)中,除了师从希叟的6年(1269—1275),其前后仍有总共7年的空白。所以,这图是否必为惠晓所带到日本、是否一定得自瑞岩寺,其推断所依赖的证据链似嫌薄弱。
不过,因为宋拓《舆地图》上庆元府一带的海陆小地名很多,从庆元出发到日本的海上航路(“过沙路”和“大洋路”)又画得很准确,所以推断该图绘制于庆元,应该是合理的。另外,该图是刻制的,故而在当年,复制并不困难,这与手绘地图更易成为孤本情况不同,所以不妨进一步推断,在祖铭的青山钟秀阁中,也收藏有宋拓《舆地图》。
支持这一猜测的证据是,清浚《广轮疆理图》上的“辛卯线”和“壬辰线”,正相当于宋拓《舆地图》上的“过沙路”和“大洋路”,而元代海漕航线在前至元十九年至三十年间(1282—1293)已经开发出从浏家港到成山、直沽的三条航线!但清浚只画了两条,这是他所见(宋拓《舆地图》)、所行(1351年、 1352年两次随浙东海漕船队北上)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