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境图》上的东钱湖

二、《鄞县境图》上的东钱湖

比起明嘉靖《鄞县境图》,清雍正《鄞县境图》又恢复了画的模样,增添了山峰、城墙、城堡甚至碶的图案,比嘉靖县境图生动了不少。

从河流的摆布状态可以看出,雍正县境图并非临摹嘉靖县境图的结果,而是另起炉灶。但因袭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比如,东钱湖周边地名的排列次序。如前所述,嘉靖图的“东钱湖”的左侧,自上至下分别是“梅湖堰”“栗木碶”“大堰”“平水堰”“前堰”“高秋堰”,湖中还有“霞与寺”;雍正图的“东钱湖”周边地名及其排列位置也完全相同,无非是“前堰”改为了“钱堰”,“霞与寺”改为了“霞屿寺”,而且二者都没来由地落下了“莫枝堰”。显然,雍正图继承了嘉靖图的错处。

雍正图在“东钱湖”的上方增加了地名“六山”(实为“鹿山”),下方增加了地名“寒岭”(实为“韩岭”),但“东钱湖”的右上方所增加的地名“茅涵铺”,就莫名其妙了,因为鄞县历代官邮驿站中,并无这一递铺名。可以推断,“茅涵铺”乃大涵铺。在“茅涵铺”之右、“三溪铺”之左是“东兴铺”,此“东兴铺”当为“东吴铺”之误,但事实上,史上只有“东吴市”而无“东吴铺”。

错误的陈陈相因与彼伏此兴,说明了舆图在绘制、刊刻过程中的随意任性,从未引起方志编纂者的注意或重视,这显示了舆图在方志中陷于从属地位,已然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