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里松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王宫

二十里松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王宫

山外青山翠滿峰

叢林禪院九州同

樓堂仙閣難相數

廣厦干間是天童

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天童禪寺,坐落在寧波市東吴鎮的太白山麓。它前臨二十里遮陰的萬松關,後倚鄞州東南第一高峰太白山,左為松樟掩映的東峰,右為層巒疊嶂的玲瓏岩,群山環抱,猶如彌勒菩薩坐在靠背椅上,人稱“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

昔日前往天童禪寺必先經過小白嶺,嶺上有一座五佛鎮蟒塔,俗稱“小白塔”。相傳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嶺上有巨蟒出没,傷害行人。住持心鏡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徒孫,很有道行。他聽說巨蟒傷人,就設法度化,先為它施食再為它說法受戒,使它身心都得安樂。所施食物本是帶餡的饅頭,由於禪師的法力神通,饅頭化為無量百干。巨蟒未及吃盡,所剩下的便化烏石頭遍布山領,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石饅頭”。令人稱奇的是,石饅頭内呈褐色,如同餡兒一般。而巨蟒因黑得到禪師布施的食物和佛法消除業報脱維蟒身。

蟒蛇死後,心鏡禪師將它的遺體焚化埋葬,在上面建塔,并在塔内放置佛像和經咒,希望巨蟒仗佛力早日證得菩提,它的同類不再危害生靈。至民國初年,因为千年的風雨侵蝕,百地傾頹難支。寺院住持文質禪師發願重造,并於最高層設供五方佛像,因此小白塔也稱“五佛鎮蟒塔重造的小白塔八面七磨,高35.40米,黃墙黄瓦,六角徐翹,挺拔壯觀。内設扶梯,盤旋可至塔頂。頂層開拱門外設平查、棚杆。爱塔憑欄眺望,领下凰光盘收眼底。

塔下有“揖讓亭”。相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阿育王寺高僧大慧宗杲禪師與寧波歷史上出的第一位狀元張孝祥共赴天童禪寺朝拜。方丈宏智禪師迎候於小白嶺。三人相見,在道旁小亭歇息,兩位禪師相互謙讓不已。張孝祥喟然道:“三代禮樂,今歸釋氏矣1”後人因此稱小亭局“揖讓亭”。

從小白领西麓至天童禪寺,途中有三道亭式山門,依次為“伏虎亭”、“古山門”、“景倩亭”。沿途古木参天,翠蓋碧空,綿延數十里,俗稱“萬松關”。

群山環抱之中,茂林修个之間;峻石幽谷之處,天童禪寺巍峨莊嚴,恰如梵天聖殿一般。時縣令王安石有詩赞道:

山山桑柘綠浮空 春日鶯啼谷口風

二十里松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王宫

小白嶺 五佛鎮蟒塔

古山門

萬松大道

伏虎亭

外萬工池

天王殿抱柱長聯

琵琶石

覚磬石

寺藏重要文物

放生

“東南佛國”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