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稽古僧史耀 燈燈續焰萃斯堂

佛門稽古僧史耀 燈燈續焰萃斯堂

自義興禪師結茅廬建精舍,到宗弼禪師將禪寺遷至太白峰下,天童禪寺規模不斷擴大。歷代朝廷多對天童禪寺重視有加,從唐代開始便時有封賜,寺院有修行的禪師也是人才輩出。唐乾元二年(759年),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唐咸通十年(869年),懿宗賜名“天童天毒寺”。會昌年間的住持心鏡藏奂禪師(790-866年)被稱為天童禪寺開法之祖。據《高僧傳》記較,唐成通元年,有展民軍裘甫率兵兩千人。手執兵器進入禪師所居的禪院。心鏡禪師神態自如,冥心安坐,案軍士為之震幅,恭敬作禮而退去。

宋代,禪宗興盛,南宋尤其如此,天童禪寺成馬禪宗名刹。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御書“太白名山”。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天下禪院“五山十刹”,天童禪寺被列為五山之第三。

南宋時期,天童禪寺著名的禪師有宏智正覺禪師、長翁如净禪師等。宏智禪師曾任天童禪I寺住持三十年。他弘揚曹洞宗風,創立曹洞宗“默照禪”,為禪宗興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他住持期間,殿宇焕然一新,寺院地產極鳥廣闊,常住僧人干餘,是馬天童禪寺中興時期。據說,一次金兵來犯明州,很多寺院遭到毁劫。當兵寇经洗劫天童禪寺時,崇人得知消息紛紛逃離,而宏智禪師不属所動依然端坐在殿堂内。敵寇派兵先到嶺上打探消息,居然看到寺朝上空有許多金甲神兵護持,金兵將領驚嘆此處必有高僧,因此下令收兵而退。參人都局禪師的攝受神力警嘆不已。相傳,宏智正覺禪師圓寂前寫了一首偈“夢幻空董,六十七年。白鳥酒没,秋水連天。”隨後擲筆而逝。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封天下名寺,列关童禪寺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三,并賜名“天童禪寺”。明萬曆平五年(1587年)七月廿一日,天童禪寺遭遇干年不遇的洪水,殿宇盘被冲毁。崇禎四年(1631年),密雲圓悟禪師1566-1642年)住持天童禪寺。禪師多方籌募,苦心經營十餘年,終於得以恢復殿宇梵宫,奠定了天童禪寺今日之規模。他大力弘揚佛法,丕振宗風,每逢講經,徒隶達數萬,常住僧人多達數干,最稱鼎盛。後來,密雲禪師被尊為天童禪寺重興之祖。

清初皇帝均崇尚佛教。同治後期,天童禪寺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合稱“禪宗四大叢林”。光緒廿八年次1902年,詩僧寄禪敬安禪師(1851-1912年)任天童禪寺住持。他曾至阿育王寺游學参訪,在佛舍利塔前禮拜,燃二指供佛,世人稱“八指頭陀”。他住持禪寺十一年,先後重修大殿,創辦僧學,清規整肃,重振宗風,任賢用能,百廢俱興。他改天童禪寺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為十方選賢制,首倡建立“中華佛教總會如并任第一届會長。

1930-1936年,圆瑛法師1878-1953年)住持天童禪寺,期間修建鐘樓路鑄金剛大銅鐘,重建天王殿,再現昔日輝煌。他整肅清規,樹立道風,影響深遠,曾連任“中國佛教會”七届會長。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百廢待興。住持廣修法師帶領僧来,經過數年努力,完成寺院整修、恢復的重任,終於使天童禪寺昔日注嚴再現,干年古刹佛日重輝。1988年春,廣修法師退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1906-2002年)繼住住持。用法師属佛教事業嘔心瀝血,漢鞠躬盡瘁2004年12月,誠信法師接任住持。天童禪寺隆重舉行陸座詩慶典禮,日本曹洞宗宗務顺總長有田惠宗長老、日本永平寺監院森嶺雄法師、日本總持寺後堂野田大燈法師、堂國佛教臨濟禪學院宗務總理摩定法師等都前來参加了此次典禮。誠信大和尚在答謝辭中表示,將“維宗風於不墜,繼祖業而不衰,繼承天童禪寺的優良傳統,發揚人間佛教的大乘精神,精進不懈,同舟共濟……”。

天童禪寺這座千年古刹,曾經中興也曾經磨難。風雨歷練使它氣象更新,大德頻現使它法燈常明。

明·密雲圆悟禪師爪髪塔

寺藏重要文物

祖堂

萬松關(1870年代攝)

天王殿(1870年代攝)

法器

佛事

清·順治御書碑

“八指頭陀”敬安禪師像碑

寺藏重要文物

寺藏文物

燃燈绩焰

寺藏文物

方丈陛座法會

慧可求法圖雪舟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