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記功蒼崖邊 巍巍太白同萬年

勒石記功蒼崖邊 巍巍太白同萬年

自晋代義興祖師開山以來,天童禪寺經千年風雨、歷種種磨難,時至今日,不僅延續了禪宗法脈和嚴謹的宗風,而且還保存了大量的珍貫文物。

寺内保存的佛像中,年代最早的有北魏銅鑄觀音菩薩和北魏石雕佛像。另有明代銀鑄鎏金座佛、藏式釋迦銅佛、藏式文殊菩薩銅像、古銅釋迦佛像、古銅毗盧遮那佛像和古銅觀音菩薩像,以及清代順治皇帝御賜的鎏金藥師佛銅像等,皆為佛教塑像中的精品。

寺内還保存着自宋以來石刻碑碣六十餘方,有宋代張孝祥所書的“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元代高僧曇噩撰書的“萬佛塗田記”清朝順治康熙、雍正幾位皇帝的赦命、詔書、御札等。:如順治邀請住持山翁道态禪師入京的“召道忘進京敕”碑刻,御書的“敬佛”、“梵網經”選段、唐詩“春城乞食還”以及“發金命修雪嶠信藏塔御札”、雍正皇帝御書“贊釋迦、觀音偈”等。

禪寺中不少匾額是密雲圓悟禪師在明代崇禎年間親筆題寫的。據傳,當時天童禪寺一些殿堂重新整修,密雲禪師請名震江南的書法家董其昌題寫匾額,而董其昌因故朱如約趕到。由于殿堂急需啓用,密雲禪師便親筆揮毫,題寫了殿堂匾額。幾日之後,董其昌來到天童禪寺,遠遠看到匾額上蒼勁質樸的题字,自嘆不如,原轎返回。現在看到的“天王殿”、“佛殿”“雲水堂”、“先覺堂”、“腰供堂”和“禪堂”等匾額都是密雲禪師的親筆。此外,密雲禪師還書寫了“天童寺祖堂碑記”和“天童寺中峰庵佛果、應庵兩祖語偈”。

說起密雲禪師的書法造詣,陳垣的《湯若望與木陳态》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天,順治皇帝讓山翁道高禪師比較密雲和雪嶠兩位禪師,哪一位的書法更好。道商禪師說,密雲禪師雖然造詣功夫不錯,但天分不如,雪嶠禪師天資極高,但學力稍欠,兩位互有長短。密雲禪師曾經說:“他自己的書法不過是東塗西抹,寫不出什麼好字,不過是膽子大而已。”順治皇帝贊道:“我看密雲老和尚真正是高手,大膽潑墨,心手兩定,筆法圓潤靈便,出于自然。”

其它書法珍品還有雍正皇帝御書的“慈雲密布”匾額,圓瑛法師在照壁北面題寫的“萬法朝宗”,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題寫的“藏經樓”等樓額或石刻,以及豪多近現代書畫名家的作品。

寺内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明清瓷器。明代瓷器有:崇禎青花雙龍瓷爐瓶、龍泉窑大瓷鼎爐、龍泉窑暗花三脚瓷爐、龍泉窑暗花柿形瓷爐、龍泉窑刻花瓷瓶等。據康熙《天童寺談》記載,明龍泉窑大瓷鼎爐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浚築萬工池的時候挖掘到的。當時挖到的兩耳三足的鼎爐有兩個,底上有圆孔,從足到耳高有五尺。其中一個完好無損,質地如同碧玉,光彩照人。時經萬曆特大洪水灾害,瓦礫無一幸免,而此鼎順水漂流而沉積淤泥,又經鍁鍬碰撞不傷毫发,被嘆為神物。

清代瓷器有順治青花瓷爐、順治青花雙龍紋瓷爐、雍正青花描龍瓷罐、彩繪龍鳳大瓷盆、雍正青花描獸蕉葉瓷瓶、青花人物獅耳瓷瓶、彩繪羅漢瓷瓶、青花山水瓷瓶等。

寺内的干僧銅鍋鑄造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直徑2.36米,深1.07米,重約四千斤,可容米二石,足可想象當時千僧過堂的繁榮景象。此外,大鑒堂外檐廊前的銅零板、佛殿前的大銅磬、鎮蟒塔大銅鐘、應供堂大銅雲板等很多器具都是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珍貴文物。

重修法堂碑文 章炳麟撰書

大鋻堂 明代建築

大鋻堂(丈室)明代建築

寺藏重要文物

清·雍正御書碑

天童規約

上供

晨鐘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