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十景禪意深 松關法界入佳句
天童十景禪意深 松關法界入佳句
松關重重法界竟,梵刹處處禪意深。天童禪寺秦山峻嶺環抱,山林多姿,周光靈秀,寺前有参天古松成行伴道,寺旁有原生態森林映概,更有“深徑回松”、“清關喷雪”、“雙池印景”、“西调分鐘”、“玲瓏天整”“太白生要”、“東谷秋紅”“南山晚翠”、“平憂鋪月”和“鳳尚修竹”等十大勝景點綴其間,且這些勝景均禪意深厚,與天童禪寺密不可分。
深徑回松
舊時自小白嶺西坡萬松關標石起,經伏虎亭、古山門至景倩亭,古松夾道、翠蓋蔽空,稱“萬松關”。伏虎亭至景倩亭約1.5公里,深徑兩側千年蒼松直刺青天。南宋袁燮詩云:“太白峰前三十里,古松夾道奏竽笙;清輝秀色交相映,未羡山陰道上行。”
清關噴雪
天童禅寺山上来水先蓄于萬工池,再流經清關橋注入漢中。每當大雨過後,橋下溪流飛濺,噴涌似雪團,此景與萬松、鐵蛇合稱“天童三關”。清代陸寶《清關》詩日:“奔泉倒峽忽成關,流者無心聽者閑:坐久全身疑水化,耳根先到石橋還。”
雙池印景
進入天童禪寺前,首先看見的是一泓澄清如鏡的池水,這是寺廟的放生池,因花费兩萬多人工挖掘而成,故稱属“萬工池”。它與照壁前的内萬工池并稱;“雙鏡池”。池水清澈,黄墙碧瓦倒映入池,更添佳趣。池上原有琵琶石,以足頓之發出鏗鏘之聲如琵琶。釋隱禪詩云:“内外雙池印短襟,煙鬟倒插碧潭深;清波一似禪心定,皓月當空萬景沉。”
西澗分鐘
天童禪寺西有潤稱“西澗”,亦稱“羅漢溝”,終年流水潺潺,明代古藤懸攀於老樹,跨溝而過,越潮可至玲瑰岩。此處梵鐘鳴響時回聲反傳。清偉藪禪師詩会:“缽孟峰下落匆匆,溪竹交加曲轉東;聽得滿山風兩夜,鐘聲又在月明中。”
玲瓏天鋻
在天童禪寺的西遇,沿着崎嶇的山徑拾级而上,山上古木参天,个竹林茂密,多保原生植被。因林木基够绿鎖幽,岩奇石具,故稱“玲珈岩”。上面多石窗岩育,怪石臨危,如蜂房蟻穴,外峭中空,人可迪人洞中,焉鸟天童山風景幽勝處。
在路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數處。沿途有貞壽橋、甲壽泉、甲舞坊等景。在山道轉彎處有盤陀石横卧,上面士萨盤總錯節。據說在很久以前這裏是大海,花次巨大的海嘯把突出海面的山岩擊倒,碎石奔騰而下,玲瓏出就成為這些碎石的集中所在,而盤陀石局碎石中特别大的一方。
再往上有悟心洞,狹石如縫,衹能容一人傴僂而過,洞外則豁然開闊,地平如憂。再往上有飛來峰、爪婴世,再登步百餘米,為觀音洞。到此山更峻,石更奇。相傳觀世音菩薩常現身岩上,影照萬工池中。東下側马善财洞,兩洞相望處有拜經查。此處可俯視天童禪寺全貌。
歷代咏吟玲瓏岩者頗多。明代密雲禪師偈云遠望宛然如鐵壁,近觀竅穴自分明:曾無一點瞞他得,故指玲瓏今古稱。”
太白生雲
巍峨太白山諸峰陡起,高聳入雲。每當雨後放晴或晨光微露之際,雲霧横於山腰,時而凝固不流,揉成萬團棉絮;時而奔流如梭,繚繞於峰崖之間,太白主峰時隱時現,時濃時淡,虚無飄渺,蔚為壯觀。《太白十景》詩云:“晴時鳥淡雨罵濃,村外先佔此一峰。我衹在山看畫法,妙於染處靄重重。”
東谷秋紅
在太白山東峰之左下,俗稱盧家岙,天童禪寺開山祖師義興在此結茅建寺,今稱“古天童”。舊時楓林沿山谷重叠,每當深秋,葉紅如燃,點綴於青山之中,似霞如荼。清代僧人元乘詩曰:“太白山中東谷秋,夕陽红街晚雲樓;好春别有霜天外,早是梅花接上頭。”
南山晚翠
在古山門前有南山如屏,逢晴日夕陽返照,翠色愈濃。當游人盡興歸去時,悠然見到此景,回味更增。僧入特云:“南山翠拱北峰寒,觀面招呼向晚看:流水隔橋春尚在,个扶松老萬千竿。”
平臺鋪月
天童禪寺藏經樓前有開闊平坦的石砌曬經臺,皓月當空時青光鋪地,銀輝滿豪。僧元乘詩日“月光鋪滿一臺平,皎皎黄昏到五更;何處不逢山夜好,對人無此十分明。”
鳳崗修竹
在天童禪寺東山脚有一條幽静的小徑和一片翠綠竹林,竹林遮蔽雲天。山周起時,秀竹婆娑弄影。傳說曾有鳳凰飛來。盛夏時來此,清流沁人。清代釋隱禪詩曰:“翠鳳雙雙去又來,平崗修个鎖蒼苔;虚心覓得真消息,抵許山僧一徑開。


太白山玲瓏岩


玲瓏山道


玲瓏岩摩崖石刻



天童禪寺藏經樓 曬經臺

授三皈五戒

诵“地藏經”


清·順治御書碑

皈依说法


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