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堅固感太白 晉代開山法燈輝

道心堅固感太白 晉代開山法燈輝

天童禪寺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晉代。

相傳西晉永康年間(300--301年,僧人義興雲游至鄖縣(今寧波鄞州區)南山的東谷,見山水鐘靈毓秀、人迹罕至,便在此結廬而居。附近並無人煙,却有一位童子每日前來送柴送水,并隨侍左右。一天,童子忽然對義興禪師說:“我其實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道心堅固,感動了玉皇大帝,所以玉皇大帝命我化漏童子前來侍奉護持。如今大功告成,特來告辭。”說完,童子就不見了。從此,這座山就得名“太白山”,禪師的精舍也就命名属“太白精舍”,義興禪師因此被後世尊馬天童禪寺的開山鼻祖。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兵荒馬亂,太白精舍被毁。唐開元二十年(732年)法璇禪師披荆斬棘,終於找到晉代義興禪師結廬静修的故址,重建太白精舍。他日誦《法華經》,精進修行,再次感得天童踏雲而降,捧天食供奉。因此,法璇禪師被尊焉“天童禪師”,太白山又被稱焉“天童山”。

相傳,當時的秘書省正字(“正字”馬官名)在太白精舍的西南角建了多寶塔,法璇禪師曾經夜間繞塔,侍者見他的身形居然與寶塔一樣高,一時被傳馬奇事。《明永樂鈔話》及《貿刻叢編》兩書都有記載,唐代《天童岩寺大白禪師銘碑》一文詳細記述了這段軼聞。

唐至德二年(757年),禪寺住持宗弼禪師因東谷谷淺地狹,很難擴展寺院規模,將精舍遷徒至太白峰下(今址),距當初義興禪師開山處僅一公里,從而奠定了今日天童禪寺宏大規模的基礎。

天童禪寺全景繪圖

明·密雲圆悟禪師書祖堂碑記

古天童太白精舍

宋·牧雲禪師書“淵默雷聲”碑

宋·張孝祥書宏智正覺禪師塔碑 寺藏重要文物

老和尚圆寂茶毗儀式

天童禪寺歷代祖師塔林

朝聖

農曆四月初八祝型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