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閣輝煌具匠心 梵宫千間氣軒昂

堂閣輝煌具匠心 梵宫千間氣軒昂

天童禪寺周圍葦峰叠翠,寺内殿堂巍峨,营松翠个个,一派東南佛國聖地的風光。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5萬平方米,據先前統計有999間殿堂寮居。的今日的天童禪寺,基本保持了明朝的建築風格。持依山而建,逐層遞進,整體布局嚴謹,疏密相間,有藏有露,主從有致。中軸終上,由南而北垂直排列,依次焉外萬工池、七佛塔、内萬工池、照壁、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東桂堂、先覺堂、羅漢堂。其主體建築巍峨宏偉,開闊壯觀,飛檐翘角,雄偉挺拔。

東西分别為配殿,東面為新新堂、伽蓝殿、雲水堂、自得齋、立雪干,西面為客堂(清規堂)、祖師殿、應供堂、静觀堂、面壁居。在高度上這些殿堂低於中軸終上的主體殿堂,建築面積也相對狹小。取重檐人字坡屋面,覆以陰陽瓦,樸素而典雅,與主體殿堂遥相呼應,互為襯托。偏殿的兩掖,因地形之宜,分别建有鐘樓、禪堂、戒堂、奎焕樓、回光樓、返照樓、重房、如意寮、大鑒堂、方丈室、西桂堂、長庚樓、古松堂等諸多殿堂寮室,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古建築羣。

除了主要建築華的巍峨壯觀,禪寺建築還有一大特色,即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這些長廊或順地形拾級而上,或通偏殿幽遠曲折,不僅可遮陽避雨,方便人們到達寺内各處,也使整個寺院的建築一氣呵成,宏偉而不乏秀美,壯麗却更見精巧。同時,這一建築特色符合傳統風水學“藏風納氣”的原則,體現出天童禪寺歷代祖師巧奪天工的禪心智慧、普利有情的慈悲精神,形成宗教建築的獨特風格,造就了人間一方福地。

天童禪寺内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也是一大景觀。庭院深深业曲徑通幽;門掩春秋、各有洞天。衹要順着長廊隨意而行,不經意間推開一扇小門,就會發現一個别致的庭院。這裹是獨立的一方天地,或許是滿院花草,或許是一辈白鴿隨處徜徉,或許是一位老修行正默默誦經用功……

太白山的巍峨山勢造就宏偉氣魄,千間殿宇軒閹構成壯麗梵宫。對稱、莊嚴、古樸,典雅、精巧自由,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天童禪寺,在歷史文化的沉澱中顯示出獨特魅力。

盡把乾坤一袋裝 坦懷終日笑人忙

天王殿為中軸經上第一重殿,明崇禎八年(1635年)由密雲禪師創建,民國時期國瑛法師重建。“天王殿”的殿額密雲禪師親筆書寫。

天王殿宽31.80米,進深23.65米,通高19.60米。殿中正面供奉彌勒菩薩,背面供奉韋馱菩薩。兩旁彩塑的四大天王坐像雄冠重胄、神能威武。相傳,五代高僧布袋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寧波奉化人,常用禪杖背負一個布袋。他給人以笑口常開、歡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他圆寂前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朱元璋下令全國寺院都建天王殿供奉的彌勒菩薩,即是布袋和尚的造像。

天王殿前的壹階下,原來有“琵琶石”。因焉脚踏在石上鏗鏘有聲,似琵琶的弦音,因此得名。琵琶石已經不在,但仍有碑銘記載。天王殿前還有照壁一面,照壁前有内萬工池,池前七座佛塔成一直錢,并排而立,其中四座為白色、三座為紅色,源於“白以生水,赤以壓火”之說。

天王殿

四大天王塑像

彌勒塑像 寺藏重要文物

锺樓

寺藏重要文物

天童禪寺“院中院”

海島觀音與五百羅漢

回廊

慈雲密布三世佛 彌勒應供天童院

佛殿在天王殿後,是天童禪寺第二重殿。佛殿是僧杂朝暮禮誦和舉行重大法會的場所,也是全寺的中心。

明崇禎八年(1635年),住持密雲禪師重修了佛殿,後來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和咸豊三年(1853年)又兩次重修。殿前“佛殿”殿額由明代密雲禪師親筆書寫。該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建於高1.40米的豪基上,宏偉莊嚴、氣度不凡。殿内懸挂清雍正皇帝御筆親書的“慈雲密布”内匾,殿中正面供奉三尊鍍金坐佛,中間為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别為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兩側是他的大弟子迦葉和阿難尊者。三佛背後影壁上是海島觀音浮雕塑像和五百羅漢像。大殿兩侧是十八羅漢坐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佛殿前有一棵古柏屹然挺立、生機盎然,因扁是唐代宗弼禪師將精舍遷徙到太白峰下時種植的,也被稱焉“唐柏”。據舊詭記載,佛殿下的古柏,盤根錯節氣勢威武,風吹過時聲音洪亮如同狮子吼,因此又被稱腐“狮子柏”。明萬曆年間古柏曾一度枯萎。崇禎四年,密雲禪師住持天童禪寺,而枯柏竟再發新枝日見繁茂,於是便有“枯柏復榮兆本山中興之瑞”的說法。

應供堂又稱齋堂,位於佛殿西侧,坐西向東。天童禪寺應供堂的主位龕内供奉彌勒菩薩,對面設方丈座席這是天童禪寺異於其他寺院的獨特之處。據傳,明代密雲禪師任住持的時候,一日午齋過堂,有位雲游僧占據了方丈座席。糾察上前斥责并拽其耳,不料耳朵竟被拽至門口,而雲游僧依然安坐如常,僧泉大為驚愕。恰好此時密雲禪師進入察堂,見此情景,知道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趕緊制止,將方丈席讓給他,而自己在對面另設座用齋。從此,便在應供堂内雲游僧的座位處建佛矗,供奉彌勒菩薩,方丈的座席則移至佛龕對面。後人在佛龕兩旁的柱上挂對聯以紀念這段佳話: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雲現海量喜讓客僧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三世佛

天童禪寺大雄寳殿明代建築

佛殿

灑淨

明·千僧锅 寺藏重要文物

過堂

演法無畏獅子吼 隕石不言示迷津

法堂位於佛殿之後,為天童禪寺第三重殿,屢毁屢建。現存建築系民國廿一年(1932年)圆瑛法師住持時重建,面積1584平方米。建築共有兩層,一樓太法堂,是和尚垫堂開大座講法之處。堂正中設有戒受,中置法座,座後之壁繪有雄獅圖。這幅圖象徵說法的人,以無怖畏心代佛宣法,猶如狮子為案獸之首。《維摩經》云:“演法無畏,猶狮子吼。其所說法,乃如:雷震。”二樓為藏經樓,收藏御賜《龍藏》和大量的佛經典籍。中設佛堂,供奉清順治帝御賜鎏金藥師銅佛。尊。法堂和藏經樓的匾額均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的手筆。

在法堂西侧,正對禪堂的地方,有一塊“覺磐石”。據舊詖記載,光緒年間寄禪敬安禪師任天童禪寺副寺職位,一天巡視田間,過清關橋,看見一塊四方的石頭,光潤如玉,用禪杖敲擊時發出悦耳動聽的聲音,如同磐音。禪師以為奇,於是安置在法堂右前方。會稽王子獻太史來寺游覽,便以“覺磬”名之,并撰寫了銘文。這塊石頭據傳為隕石。經考證,約有八。千萬年的歷史。

法堂·藏經樓

閲藏

清·御賜鎏金藥師佛 寺藏重要文物

十八羅漢浚西澗 千年古刹安無恙

羅漢堂位於方丈室、大鑒堂、先覺堂之後,是中軸縷上最裏面的建築。中間罵單檐歇山頂樓房,兩側18間平房,每間平房壁上嵌置由著名畫僧竹禪法師繪作的石刻羅漢像碑一方,雕刻精細,形像逼真。這種十八羅漢各居一室的布局在全國各大寺院中是非常罕見的。

天童禪寺流傳着一個十八羅漢顯神通的故事。由於寺院三面環山,周圍的溪澗常被洪水沖下來的泥石堵塞,寺院常受山洪毁壞之害。相傳明代,住持密雲禪師正計劃在寺西鑿浚溝澗,忽然來了十八位行脚僧要住寺掛單。禪師就和他們談起鑿浚西澗的事情,他們說:“這個簡單得很,衹要讓我們在這裹住一宿,明日就可以開工1”當天深夜衹聽得寺院西山人聲鼎沸,畚鍤大作,響徹四野。第二关早晨,禪師和隶人過去一看,西澗已經浚通完工,而十八位僧人已不知去向。這時禪師才知道這些僧人是十八羅漢神力化身。焉了紀念這段經歷,便將西澗取名“羅漢溝”,溝上面的橋取名“羅漢橋”,溝内的紫藤取名“羅漢藤”。有了羅漢溝正常洩洪,天童禪寺四百多年來安然無恙。

出坡(僧人参加集體勞動)

十八羅漢畵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