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培养什么样的人已经成为各国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普遍问题,因为它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个体的前程。近年来我国对此问题的探讨非常热烈,重要文件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这一重要概念。国内学者也积极地对核心素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辛涛、姜宇、刘霞(2013)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并行的是新一轮高中课程的改革与课标的修订。就英语来说,自2007年开始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王蔷(2015)总结了六点:(1)教学目标由掌握语言系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2)教学性质由工具性向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转变。(3)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4)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5)教学方式由死记硬背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变。(6)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转变。归结起来,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实现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走向。(余文森,2016)
新一轮高中英语课标修订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王蔷,2015;程晓堂、赵思奇,2016)相比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传承、有超越,传承的是内涵,超越的是性质。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余文森,2016)
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笔者所关注的教学评价来说,应该重视核心素养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作用,促进教育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国内学者也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真实性评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杨向东,2015),基于真实表现的评价具有关键作用,让师生拥有评价话语权,在自律中实施评价,是良好评价生态的显著标志(柳夕浪,2014)。
让师生拥有评价话语权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师生,特别是作为导学者的教师拥有相应的评价素养。早在1991年,美国学者Rick Stiggins就指出,缺乏评价素养的教师不了解怎样获取高质量的学生学习成果数据,也不能够批判性地评价他们要使用的数据。他们直接接受学生学习成果数据的面值,惧怕看起来很专业的测试分数信息及其呈现模式。一句话,缺乏评价素养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工具来批判性地看待评价得出的数据。本书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还比较低,难以胜任学科核心素养转向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评价要求。(林敦来,2016)因此,笔者期望通过本书提高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语言评价素养方面的意识,并切实提高教师们的语言评价素养。
过去五年多来,笔者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语言评价素养研究。笔者以《中国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于2015年申获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初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量表研制与验证研究”(15CYY022),带领团队在此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英语学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项目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项目所积累的一手经验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笔者衷心地希望《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评价素养参考框架》的出版能够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评价方面提供良好的思路,为从事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专家、学者或其他对语言评价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多方人士的支持。恩师武尊民教授在百忙中审读了书稿,提出建议,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笔者组织的语言测试读书会的同仁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思路,特别是高淼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建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发中心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宋微微女士、柳丽萍女士。笔者指导的硕士生陈璐校对了书稿。外研社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笔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谬误纯属笔者能力有限所致。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笔者家人的支持。咿呀学语的女儿开始评价她的小世界,为笔者提供了诸多灵感。
诚然,笔者的水平非常有限,本书还有许多方面待补充和完善,甚至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诸位同行批评指正(笔者的邮箱为lindunlai@bnu.edu.cn)。从全球范围来看,语言评价素养研究方兴未艾,还有很多待开发和待深入探讨的领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同行开展语言评价素养的研究。
林敦来
2018年11月于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