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拨效应与备考

第十章 反拨效应与备考

自从Alderson和Wall(1993)提出“反拨效应是否存在?”以来,语言测试学界开始将反拨效应作为语言测试的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对反拨效应的样貌、反拨效应的促成和反拨效应的缘由均进行了探究。学界甚至将一项测试所引发的后果作为该测试效度证据的重要部分,足见反拨效应的重要性。其中,教师因素是重中之重,他们是反拨效应的行动者。如何避免高利害的考试对教学带来负面的反拨效应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拥有评价素养的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负面的反拨效应,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乃至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不是机械性地运用题海战术组织学生长期备考。

就应考策略来说,Cohen(2011:305—306)认为完成语言评价任务依靠三种主要策略:(1)语言学习者策略。它指的是提高听说读写以及词汇、语法翻译过程中所培养的策略。(2)考试管理策略。它指的是有意义地应对测试题目或任务中所采用的策略。(3)解题妙招策略(test-wiseness)。它指的是运用题型漏洞或其他额外信息来应答题目,规避使用预期的语言和认知过程的策略。单从策略这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反拨效应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者策略以及考试管理策略,尽量避开解题妙招策略。当然,在测试设计、测试内容、测试组织工作、测试解释与分析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测试积极的反拨作用。

alt参考点十六 意识到测评的反拨作用,能运用测评带来积极的测评后效并关注测评中的伦理问题。

alt参考点十七 能熟练地为学生提供备考指导。

10.1 “反拨效应与备考”条目呈现

☑ 能运用测评带来积极的反拨作用。

☑ 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备考指导,降低考试焦虑。

10.2 “反拨效应与备考”条目解读

alt

❑ 能运用测评带来积极的反拨作用。

表10.1 提升积极的反拨作用的措施


测试设计

1.广泛取样,让考生无法预测。

2.以标准参照思想来设计测试。

3.设计测试来测量语言学习项目与教授的内容。

4.将测试基于良好的理论原则上。

5.使用直接测试。

6.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测试内容

1.测试的能力应该是期望培养的能力。

2.更多使用建构应答型题目。

3.让考试反映课程的所有内容,而不是有限的方面。

4.测试高阶认知能力来确保它们被教授。

5.使用多种考试形式,包含笔试、口试、听力和实际操作。

6.不能将测试内容限制在学术领域,应该与校外的任务相关联。

7.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文本。

测试组织工作

1.确保被试、教师、管理员、课程设计者能够理解测试的目的。

2.确保语言学习的目标是清晰的。

3.在有必要时,为教师提供帮助来理解测试。

4.为教师提供反馈,使得有意义的变化能够产生。

5.在大型考试中为学校提供详细和及时的反馈,反映学生的表现水平和难点。

6.确保教师和管理员在测试过程的不同阶段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带来变化的行动者。

7.提供详细的分数报告

测试解释与分析

1.确保考试结果对于被试和其他分数使用者来说是可信的、公平的。

2.在评价大型考试结果和排名时考虑教师努力之外的因素。

3.对大型考试进行预测效度研究。

4.提高考试权威机构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测试设计上。

5.确保每个考试机构都有做研究的能力。

6.让考试权威人士与课程开发机构和教育管理员紧密合作。

7.建立区域专业发展网络来开启交流项目,分享共同关心的问题。

(改编自Brown,2005:245)


alt

❑ 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备考指导,降低考试焦虑。

表10.2 阅读选择题中的考试管理策略


· 此类策略主要依赖于语言使用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此类策略。

· 通读全文,记住不同的信息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 做题时回看文本,查找或确认答案,不要仅仅依靠记忆。

· 在阅读文本前,先读题,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增强阅读目的性。

· 再读一遍文本,确保完整理解文本。

· 在看选项前,自己先考虑问题的答案。

· 借助背景知识做明智的猜测。

· 在其他题目中找到新线索,与前面的作答有差别时,应及时考虑修改答案。

(改编自Cohen,2011:307)


表10.3 在评价中降低学习者焦虑的策略


· 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就明确说明评价方案。

· 与学生讨论评价的目的,并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分享评价的标准。

· 在评价中采用清晰明确的评分标准。

· 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他人的学习成果。

· 常常通过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学习成果,如讨论一篇作文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 提供给学生优秀成果的样例,并标明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如提供给学生好的作文样例,标明重要的语言特征,学生可以依此评判自己的作文。

· 鼓励学生运用好档案袋评价,比较与审视他们学习进步的情况。

· 尽量确保在学习者充分学习后再施行学业测验。

· 在设计评价时考虑评价所收集的证据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 将教学与评价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评价与课程学习和学生均有很强的相关性、目的性和具体性。

· 为学生提供反馈,强调进步情况,并指明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改编自Hyland,20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