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古有莘氏之国

三、阳——古有莘氏之国

《阳县志》云:“尝稽唐尧时,鲧取有莘氏女,而夏启以莘封支子。殷初,伊尹耕于其野,后为周太姒所生国。《诗》《大雅》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原注引《朱传》云:洽,水名,在同州阳夏阳县,流绝,故去水加邑。)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据此,则唐虞夏商之世,阳为莘国明矣。”所以现在阳的东北区有伊尹墓,东区有太姒墓、帝喾墓。

据《县志》,阳城东西二里,南北二里,但实际走起来,南北不到一里,东西最多也只有一里半。从城墙上遥望,城外一望无际,看不见什么村落。县城西北约四十里有梁山,但为高原所遮住。天气晴朗时,可以在城墙上隐约地望见百七十里外的华山。

城内文庙中存着一个曹全碑,明万历年间出土,为汉碑中最完全的一个,当时只一“因”字半缺,现则历经拓摹,损缺的颇多,且搬动时受伤,断裂为二,拼合之后,有十余字损缺。但在所有的汉碑中,它仍算最完全,最清楚的一个。字为八分体,清逸而遒劲,琢字亦无刀痕,没有书撰人姓名。

教育局中又存着观音佛塑像一个,为隋开皇四年所造。石纯如玉,琤作声。面貌和装饰颇似印度人。此像前在城外某村中,没有人注意,前几年一个古董商人偷卖了出去,已经运到黄河边,大家才知道它是件古董,把它夺了回来。

和潼关、朝邑一样,阳的街上开着许多卖大烟的店,一元钱可买二两多。据说每一家人家都有一二副烟具,自吸或招待客人。有些人吸的是四川的卷烟,或者兰州的水烟。未到陕西以前,听说陕西人有熬烟油点灯,有三五岁小孩子吸烟的,但在阳,并没有听到这种情形,据说这样的事情是有的,但不是阳,吸大烟最厉害的说是要算山西的有些地方,那里的人多吃白丸,那是烟土中最强烈的一种。今年的政府禁种鸦片似颇认真,三申五令,逼着县知事亲自到乡下去铲烟苗,所以我一路来去,官堂大路旁都没有看见罂粟。

阳没有酱油店,只有醋店;挂着醋店的招牌的,并不带卖酱油。大家都不很爱吃酱油,买来的酱油味道是苦的,墨汁一般浓黑。有一次,我们的厨子在檐口滴下了几滴酱油,它便像漆似的凝固在那里,太阳晒了几天,愈加胶固了。只有醋,是大家不能少的作料。一碟醋,一碟盐,有时一碟辣椒油或大蒜,便是很好的下饭的菜。阳县境内没有水,许多井掘挖到七八十丈深,有的地方甚至吃沼中的污水。大家都爱惜水,有一家七八口共用一盆水洗脸的。只有离县城三十里的夏阳镇是在黄河滩上,且有瀵水,种了一些菜蔬。阳人几乎没有东西下饭。一年到头很少下雨,井水很混浊,茶水里全是灰土,白的衣服愈洗愈黑,做出来的豆腐是黄色的。猪肉很便宜,一元钱可买六斤,鸭每只值大洋二毛,然而阳人也不常吃。夏阳的瀵水出鱼,大家不爱吃,也不敢吃,说是有毒。鸽子成对成群地栖宿在每家的屋梁上,没有人捉来吃,连它们的卵也不收。大家已经习惯了不吃菜的生活,只要有醋,有盐,有蒜,有辣椒,一个一个的馍,无论冷的硬的,都吃得很有味。阳没有什么工业品,店家贩卖的布、帽子、袜子、鞋子以及一切的消耗品,几乎全是河东来的,所谓河东,就是指的山西。只有羊毛毡子是它的特产品,但不及俄国货的美而柔而轻,所以它的销路也有限,而出产这毡子的地方又很多。

阳的土地全是粘土,一粘在衣服上,便不容易把它刷掉。随便哪里的土都可以挖起来烧砖瓦,用不着像江浙一带挖得很深,而且还只限少数的土地。大家用的土砖,做起来非常容易。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底里撒一点灰,从地上铲起土来,放在木盒里,只用棍子轻轻一敲,倒出来便是一块土砖,所有的屋子几乎全用这种土砖做墙,屋上瓦下衬的也是那种泥土。

房子的构造是这样:朝南的有三间祖堂(他们叫祠堂),两边是朝西朝东的厢房,中间一个很狭窄的长方形的天井。人都住在厢房里,每一个房里有一个大土炕(夫妇睡的炕叫做配),横直都可以躺上好几个人。冬天一到,底下就生起火来。女人家做女红的一天到晚盘着腿坐在炕上,据一个医生说,阳的女人特别多病,就是这缘故,因为坐在那里血脉不活,生火的时候,下身特别热,光线空气又不佳(纸糊的窗子和天花板)。但大家还是最爱住窑子,造屋的时候,里面特别用泥土造成窑子,有的甚至没有窗子,黑洞洞的,大家说更加舒服,冬温夏凉。

地广人稀,是陕西一般的情形,阳已经接近陕北,所以在旧关中道中最甚。天时坏,种田的人愁收获不多;天时好,愁工作的人少。牛车、骡车、驴子,拖的负的又非常迟缓。大家想人口兴旺,结婚得很早,男子十六岁,女子十三岁,都结了婚。某一个中学校,初中二三年级学生总数为三十八人,年龄以二十岁以内的占多数,没有结婚的只有三人。结果怎样,是很容易知道的:妇人多病,生育不多,子女羸弱;加上天气过热和太冷,饮食缺乏养料,不讲卫生(妇人生产时坐在灰袋上,故产妇常多危险),没有医院,要生存是很不容易的。

和其余地方一样,阳最多的是农人,其次是商人,再次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历来是做官,做绅士,因此地位最高。学生出门,学校里写一张护照,完全照着军队里所发的一样,命令着“沿途驻军不得留难,切切此令”。上面再用朱砂在“为”字上涂下一个大点,在有些字旁边加上几个红圈。于是拿着这护照的学生便可通行无阻,不受检查盘问了。在中学校里毕了业,便有人送捷报到他家里,贴在他的门口,说要由教育厅厅长省主席“转呈国民政府大学院以小学教师及普通文官任用。”但是否有小学教师或普通文官可做,要看命运,要看会不会钻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