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设问策略与方法的因素
影响设问策略与方法的因素很多,有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对象的影响,还有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等等。教师要恰当地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样地运用不同的设问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开阔思路,启发思维,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
一、不同学习任务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课,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设问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宜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问题对于学生要具有潜在的逻辑意义,是学生“跳一跳”所能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又要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现状,努力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将教情和学情二者有机统一。这样,设问才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增强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探究性,达到化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而在复习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宜大,综合性要强。下面以实例进行分析:
【案例】氯气的漂白性实验复习课,可设置以下问题:
(1)干燥的氯气有无漂白作用?如何用实验证明?
(2)潮湿的氯气可以漂白,真正起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3)将氯气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4)试分析问题(3)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哪种观点正确。
(5)如果将Cl2和SO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将褪色后的溶液分别加热有何现象?说明了什么?
(6)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7)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装置,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Cl2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物质。学生在初步学习之后,往往不能全面、深入认识Cl2的化学性质,对Cl2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够熟悉,对其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应用缺乏了解。Cl2的漂白性实验复习课,凸显Cl2的性质与其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相关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Cl2的性质,复习、熟悉、深入理解Cl2所能发生的重要化学反应。高中化学复习课要重视教学容量、教学深度,关注所学知识的应用。以上的设问,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综合性强,体现了复习课的设问特点。
二、所学知识特点的影响
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有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主要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知识,还有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内容。其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在“必修1”,包括金属钠、铁、铝,非金属硅、氯、氮等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必修2”和“选修4”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化学理论知识;“选修3”学习结构化学;“选修5”学习有机化学,等等。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中,不同的内容有其相应的特点,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也存在差异。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重在理清学习的思路,条理清晰地进行学习,需将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而化学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侧重于理解,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形象、直观地呈现,化难为易。同时,要找出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相关原理的实质,化繁为简。化学实验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渗透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应高度重视。关注实验教学与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重视实验教学的严谨、规范和系统化。对于高中化学主要的学习内容,下面具体分析其教学设问的方法和策略。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涉及的物质种类多,化学反应多,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在设问时要思路清晰,帮助学生梳理庞杂的学习内容,找出学习的出发点、着眼点、重点和基本思路,依据线索有条理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误解,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记下来就行了。实际上,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只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明确的设问角度,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点。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内容和重要反应设问,突出知识特点设问,针对容易混淆、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薄弱环节”设问。还要通过设问,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原因,从实质上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理论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多而复杂,系统性强,难度大。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与相关学科也有关联;知识结构具有灵活性和迁移性;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主动获得,体会化学理论发现和完善的过程,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习观、人生观。化学理论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学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置良好的、开放性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深刻性,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对相关理论知识真正理解。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抓住核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理论教学中的设问,要尽可能化抽象为直观,深入浅出,分析到位;要多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类比,在设问中善于打比方、举例子,化难为易;对知识结构相似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注重提供先行组织者,应用已有知识类推新知识,进行整合设问;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问要有明确的目的,紧扣知识主线,抓住知识要点。
化学实验教学生动、直观,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但是,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实验训练某项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这样的简单层面上,而是要抓住更多的学习契机,通过教师有效、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通过细节设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深层次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通过开放性设问,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使其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的影响
设问的方法和策略还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也不平衡。教师的设问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展现才能和表达见解的机会,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按照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和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设问目的、类型也应有所不同。
1.认知水平的设问
认知水平的设问是相对低层次的设问,对于认知性水平的学习内容,较多应用这种设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用于确定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学过的知识要点,如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化学用语等。教师经常用到的关键词有“什么是”“写出”“说出”“举例”“描述”等,例如“写出化学式”“举例说明浓硫酸有哪些特性”“什么叫同分异构体”“描述Na与水反应的现象”等。
2.理解水平的设问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和说明简单的化学问题,经常用到理解水平的设问,目的是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如解释实验现象,比较相似或相反的概念,领会概念中的关键词,判断物质所属类别等。理解水平的设问,常用的关键词有“叙述”“比较”“说明”“对比”“解释”“归纳”“分类”等。例如:“用自己的话描述离子反应的概念”“请归纳烯烃的化学性质”“试比较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点”“请说明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比较Na、K、Mg金属性的强弱”,等等。
3.应用水平的设问
在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电解、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等学习过程中,常用到应用水平的设问,以帮助和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此类设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应用”“运用”“分类”“选择”等。如:“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如何换算”“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区别NO2和Br2蒸汽两种红棕色气体”“怎样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对反应Cl2+
的还原性强弱进行比较”,等等。
4.分析水平的设问
分析水平的设问,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理清事物间的关系及有关原理的前因后果等。例如: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纠正实验错误等。这样的设问中常用关键词有“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预测”等。如:“为什么工业合成氨选择生产温度为500℃左右”“分析O2的化学性质比N2活泼的原因”“分析比较醇羟基、酚羟基、羧基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应”“为什么溶液中S2-与Al3+反应有沉淀和气体生成,而S2-与Fe3+反应却无气体生成”,等等。
5.综合水平的设问
综合水平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在化学学习中,综合运用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等有关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常用到综合水平的设问。如运用物质结构知识分析比较各类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复杂物质的鉴别与检验,综合性实验分析等。此类设问常用到的关键词有“预测”“如果”“鉴别”“总结”“设计”等。例如:“总结洗气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设计实验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预测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共热有哪些气体产物生成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如何用CO2和NaOH溶液制取纯Na2CO3溶液”,等等。
6.评价水平的设问
评价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判断与选择,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设问中常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如:“某学生用酸化的Ba(NO3)2溶液鉴定SO42-离子,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课本中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应如何改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