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陶之叹

一、蚕陶之叹

【甲文】

陶 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选自《宛陵先生文集》)

【乙文】

蚕 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选自《全宋诗》)

【丙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全唐诗》)

【丁文】

故乡(节选)

鲁 迅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选自《呐喊》)

学校艺术节上,校话剧社拟将以上四篇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旨在体现时代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沉浮。请熟读选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4题)。

1.以上选文中的主人公——陶者、蚕妇、石壕吏、老翁、老妇、杜甫、杨二嫂,你认为谁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小人物”?请结合该人物的特征,列出小人物的几条标准。(5分)(考点:概括阅读材料的要点)

2.人物表演创作时,为了更好体现人物的特质,请为以上选段中涉及的七个人物分别安排一个典型的道具。(4分)(考点:根据阅读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人物”之“小”,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大人物”的映照和对比下才凸显出来的。下列不能体现大小人物对比关系的一项是 ( )(3分)

(考点: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A.陶者与“居大厦”者

B.蚕妇与“遍身罗绮”者

C.老翁、老妇与石壕吏

D.杨二嫂与“我”

4.就话剧社本次有关小人物主题的活动,撰写一句宣传语供艺术节期间在校内宣传使用。(6分)(考点:根据设定的情境,按要求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