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
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
武当是道教名山,又地处中原,历史上名道辈出,并与许多道派均有联系。这里仅谈一下与清微派有关的一些问题。
清微派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一个符箓派别,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据元初陈采《清微仙谱》说:道教“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而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为一”(1)。另据《道法会元》卷五载有署名“嗣派原阳子赵宜真书”自述其谱系说:“清微正宗自元始上帝授之玉宸道君、玄元老君,由是道君老君各传二派,乃分清微、灵宝、道德、正一,师师相承,元元荷泽,至唐祖元君愿重慈深,博学约取,总四派而为一,会万法以归元。”(2)此与陈采所说大同小异,即是说,道教起于元始天尊,后来分为上清、灵宝、道德、正一四派(3),传至祖元君的时候,又汇而为一。表明清微道法具有融合诸派的性质。这个谱系,只不过是清微道士为了抬高其派别地位而妄为牵强之辞,并不一定是事实。所谓祖元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有记载说:“元君姓祖,讳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州祈阳人……(尝)师事许真君(指许逊)、郑真人(指太极庆融北灵内辅真人郑思远)、灵光圣母(4)。一日于西京清虚洞神化溪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蒙与俱至洞中凡数日,变现男女,历试诸难,终无怠志,乃授以元始大道,俾乘枯木,顺流随止,少焉,木至故处,失夫人所在矣。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元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成冲举,居金阙昭凝宫,主清微洞照府,又曰金阙中灵凝照府,主持教法,惠济生灵。”(5)《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及《清微斋法》卷一均有此记载,其内容亦基本相同,唯“太玄夫人”均作“泰清泰玄元君”,并谓泰清泰玄元君名文慵,又作文镛。此与《清微仙谱》所说的谱系均不尽相同。不过这都是一些神话,本无史实可证,否则,唐昭宗(888—904在位)时的祖舒,怎能与晋代的许逊、郑思远有师承关系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又称:“嗣其道者,脉脉相承,琼室洞清郭元君、福和耀真傅元君、龙光道明姚元君、紫英玉惠高元君、元勋皇灵清虚华真人(6)、青城山通慧朱真人、云山保一李真人,至眉山混隐南真人,而清微道法尤阐焉。”(7)按照这个说法,则是祖舒之道,递经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至南毕道然后得以阐扬。《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会道》所记祖舒以下的次第,与此相同。《清微斋法》卷上除了多一个元勋皇灵夫人全茂外,还指出:成都人朱洞元、房州人李少微、眉山人南毕道,皆先后隐居青城山。《清微仙谱》也说:在祖舒之后“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南公役鬼神,致风雨。晚见雷囦黄先生,悉以其书传焉”(8)。所谓“雷囦黄先生”,系指黄舜申;“南公”,即南毕道,本姓东南,名圭,字斗文,号西滨,眉州人,李少微弟子,生于南宋宁宗丙辰(1196),理宗(1224—1265在位)时,累官至广西宪司。时黄舜申亦侍父于广西幕府,宝祐(1253—1258)中,出为检阅,故得与南相识,并得南之传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黄雷渊传》说:“真人姓黄名舜申(俗名应炎),福建建宁人。幼而聪慧过人,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仕广西时,宪使南公见而奇之,悉以神书授焉。真人钩玄探赜,集成大全,登门之士如云。”(9)故清微派虽以唐末祖舒为祖师,但真正揭明道法的是南宋理宗时的南毕道,而南的弟子黄舜申方集其大成,从此以后,清微道法始显于世。《清微仙谱·序》说: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10)。张宇初《道门十规》亦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尤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舜申)所衍。”(11)查今《道藏》中有关清微道法的一些著作,的确是差不多均出自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说明黄舜申确系清微派的中坚人物。理宗曾召见,赐号“雷囦真人”。皇兄赵孟端曾师事之。至元丙戌(1286),应诏赴阙,继请还山,隐于紫霞沧洲之上,制授“丹山雷渊广福普化真人”。其故乡建宁,成为元初清微派传授中心,四方求法者甚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黄雷渊传》说:“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已。前者各得一法,后者尽得其传。如武当洞渊张真人(张道贵),化行四海,独露孤峰,其道则多行于北;西山真息熊真人(熊道辉),独在诸立石题名之后,道阐四方,则尤多行乎南土。”(12)据此可知,在黄舜申以后,清微派又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传播中心,以张道贵为首。
张道贵号雷翁,长沙人,至元(1264—1294)间,入武当山礼五龙宫汪贞常为师。汪贞常乃全真派道士。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记载:“汪贞常名思真,号寂然子,贞常所赐之号也。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彦之后,生于安庆,嗣全真教法。入武当山,至元乙亥(1275),领徒众六人,开复五龙……兴建殿宇,改观为宫,四方礼之,度徒众百余人,任本宫提点。”(13)故张道贵当先入全真。又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张道贵除礼汪贞常为师外,又同叶云莱、刘洞阳参觐黄舜申,“得先天之道……乃清微之正脉”(14)。叶云莱名希真,号云莱子,辛亥年(1251)生于建宁,与黄舜申是同乡,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之后。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的记载,他先从黄舜申“得清微道法之妙”,元兵南下时避入武当,“至元乙酉(1285)应诏赴阙,止风息霆,祷雨却疾,悉皆称旨。至元丙戌(1286),钦受圣旨,领都提点,任武当护持”(15)。刘洞阳即刘道明。可见他们三人又同师黄舜申,得清微道法之传。张道贵又以之传于张守清。守清本亦全真道士,师武当鲁大宥。鲁大宥即鲁洞云,与汪贞常友善,同为武当山全真道传人。《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称:“鲁洞云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也。家世宦族,幼入武当学道,遍历南北。至元乙亥(1275),偕汪贞常开复武当,任紫霄岩,年八十余,以道著远,点墨片纸可疗疾,度徒众百余人。”(16)程巨夫《雪楼集》卷五《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亦记载说:“汉东异人鲁大宥隐居是山(指武当),草衣菲食,四十余年,救灾捍患,预知祸福,时人神之。天兵破襄汉,去,渡河访道清河真人(全真掌教尹志平),西绝汧陇,北逾阴山。至元十二年(1275)归,与道士汪真常等,修复五龙紫霄坛宇,独结茅南岩。……二十一年(1284)秋九月,师(指张守清)自峡州(今湖北宜昌、长阳两地)来,年三十有一,愿为弟子。大宥欣然曰:吾待子久矣。即授道要。”(17)很明显,所谓“道要”,自然是指全真道。又据《大岳太和山志》载称:张守清对于“清微正一,先天后天,靡不精通……其云莱、洞阳、云岩(即张道贵)三师之道,尽得秘传”(18)。所谓“三师之道”,当即指叶、刘、张三人共同从黄舜申那里得来的清微之道。同书又谓张道贵“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惟张洞囦(即张守清)得奥旨,于是玄风大阐,宗教自此振矣”(19)。所谓“奥旨”,当即张道贵所传的清微秘旨。张守清于至大三年(1310)应诏赴阙,建金箓醮。皇庆元年(1312),因祈雨有验,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不久还山,管领教门公事,为元代武当道士中最荣贵者。张守清门下有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唐中一、刘中和、高中常等,皆嗣清微法。
张道贵、张守清一系,虽传行清微符箓,但又均出全真,遂将全真血液注入清微道法之中,故北支当为全真与清微的融合,当名为“武当清微派”。南支以熊道辉为首:“传之于安城彭汝励,汝励传之于安福曾尘外(曾贵宽),尘外传之浚仪赵元阳(赵宜真),如上授受者,皆为一代宗匠,道德冲融,内外光霁焉。”(20)当为清微嫡派。
清微派著作,大多是一些符箓,其中谈义理者少。《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收录有题为“云山保一真人李少微授”之《道法枢纽》(21)一文,从中可知清微道法是以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为本,以符图咒诀为末。它虽源于上清,且将魏华存列在他们的“师派”之首(22),但和上清存想之法亦有不同。它说:“法无存想,存想非真法;无造作,造作为妖法;无叱喝,叱喝为狂法;无祝赞,祝赞为巫。”(23)它把上清的存想之法与妖法和巫术相类比,表明其力图说明他们的道法与上清道法的区别。《道法会元》卷二十九《清微祈祷奏告道法》有末署“青山无影道人序”一文,在谈到清微道法时又说:“夫清微法者,乃元始一炁,父母未生前,混沌妙明之性也。不垢不净,无欠无余,空洞清虚,自然而然。……《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无想无存,自然而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若有想有存有作用,即后天之法,非先天清微道法。”(24)《道法枢纽》对于符箓道法还专门做了自己特殊的解释。它说:“古云:‘书符不识窍,却被鬼神笑;书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于纸上作用以为符窍,殊不知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炁穴,内有坎离精,当于身中而求之,不可求之他也。人能知此一窍,则可与言道矣,岂徒法哉!《太上心法序要》云:‘收为胎穴用为窍,道法之中真要妙。’此漏泄之言也,子其味之。”(25)又说:“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火,可瓦砾,可土石,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是谓道法。”(26)由此可见,在其看来,所谓的符或符窍并不在乎朱墨纸笔,而是人们身中的神炁穴及其一点灵光。所以符箓之灵与不灵,最主要的不在乎纸上画得是否精巧,而在乎自身精炁神的修炼如何,以及自身的诚与不诚。它说:“治病以符,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符无正形,以炁为灵。知此说者,则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蓑草,亦可以济人。”(27)又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搏,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召鬼神,而鬼神不得不对。”(28)为什么诚则灵,不诚则不灵呢?关于这个问题它反复解释说:“法有出于同门者,其符同,而用之辄不灵者,诚不至也。诚之不至,则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则疑贰之心生;疑贰之心一生,则中无所主矣。中既无主,何以感通?故曰: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29)又说:“通三才一炁尔;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动荡,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生,炁为神主,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炁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冥,千变万化,何者非我?苟中无所主,炁散神昏,行持之际,徒倚符咒以为灵,觊侥幸于万一,吾见其不得矣。”(30)《道法会元》卷四《清微宗旨》亦称:“祖师云:法灵须要我神灵,我神灵后法惊人。祛禳祈祷凭神将,神将何曾有定形?此说尽矣。夫神者我之神也,即我心也,我之心神灵明不亏,真一不二,举目动念,即是天真神妆,何往不可?盖我之神灵,则可以感召天真雷将矣,何必吁呵呼吸,取外将来合气?我只自然而然,中理五炁,混合百神矣。《枢纽》云‘法法皆民法,心通法亦通’是也。”(31)在《清微斋法》卷上《道法驱疑说》中,还援引儒家正心诚意之说来对他们的道法进行阐发说:“道家之行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也,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非至诚孰能与于此?呜呼!广大无际者心也,隔碍潜通者神也,然心不存则不明,神不养则不灵,正以存之,久而自明,诚以养之,久而自灵。世之学者,不务操履于平时,而遽施行于一旦,亦犹汲甘泉于枯井,采奇华于枯木,吾见其不得矣。及其气索神惊,以侮致慢,乃归咎于神之不灵、法之不验,良可悲也。”(32)
清微派亦传行雷法,《道法会元》即收有清微雷法多种。《清微神烈秘法》卷上《雷奥秘论》在谈清微雷法时说:此“应世宗师心心相授,口口相传,与天长存,祈天福国,弘道化人,役使雷霆,坐召风雨,斩灭妖邪,救济旱涝,拯度幽显,赞助皇民,即今人间清微雷法妙道是也”(33)。并且指出:“其法简易,不若有为,不落无作,不贡存想,无泥虚文,无祭祀,无祷祝。”“其妙乃以吾神合彼神,吾灵合彼灵。”(34)认为“万法以心为主”,只要“平日行住坐卧”能“收敛身心,万缘顿息,存无守有,专一无二,守无所守,存无所存,一念真常”,不昧真性,使“心田无秽,性地绝尘”,临坛时从“一点灵光”随意发用,信手画符,以我之元神合雷神将帅之神,则自然互相感应。“到此田地,一举目,一动念,将帅洋洋乎如在左右。”(35)以“一点灵光”为主宰,升降自身阴阳二炁,便可发而为自然界的风云雷雨。《清微丹诀》说:“我禀阴阳二炁,出则轰天震地,神归山岳摧崩,煞去精邪粉碎。”(36)清微派的这些思想,乃是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
综上可知,清微派虽属符箓派别之一,但已明显受内丹学说及雷法的影响,并与儒家思想相融合,颇重自身精炁神的修炼,这些特点表明它与过去传统的符箓派已有很大的不同。明乎此,则知张道贵、张守清在武当将清微与全真融合为一而创立了武当清微派,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全真道由汪贞常、鲁大宥传入武当,亦因张道贵、张守清之变革而在武当得以盛行,他们所倡导的全真道已渗入清微派的义理,并大讲雷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实际已非原有的全真,而是属于全真的一个别派,也可以称之为“武当全真派”。清人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一书中曾指出:“鲁大宥、汪贞常俱全真弟子。张道贵师贞常而学于雷囦,盖全真而兼正一派者。逮张洞囦而所可大行,于是武当遂为全真别派。”(37)这里他把雷囦(黄舜由)说成正一派,显然不够确切,但指出张道贵、张守清俱既是全真而又是清微派道士,特别是张守清,乃元代武当全真派的中心人物,对武当全真有重要贡献;他特别强调以他为代表的武当全真,遂为全真别派,这完全是正确的。张守清对武当的建设亦有功劳。《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紫霄岩”条下称:“至元甲申(1284),住岩张守清大兴修造,叠石为路,积水为池,以太和紫霄名之。”(38)
(原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 《道藏》第29册,第165页。
(2) 《道藏》第28册,第707页。
(3) 参照《清微元降斋法》《清微斋法》等著作的叙述。
(4) 《清微元降大法》卷一有“本派因灵光圣母朱烜,在荆湖南路桂阳军江渚石上,坐授金阙照凝元君”的记载,是“灵光圣母”即朱烜;本书卷二十五又称:“灵光圣母朱燧烜。”前后不尽相同。
(5) 《道藏》第5册,第445页。
(6) 据《清微斋法》卷上,元勋皇灵夫人名全茂,西华清虚真人名华英,各为一人,与此略异。
(7) 《道藏》第5册,第446页。
(8) 《道藏》第3册,第326册。
(9) 《道藏》第5册,第446页。
(10) 《道藏》第3册,第326页。
(11) 《道藏》第32册,第149页。
(12) 《道藏》第5册,第446页。
(13) 《道藏》第19册,第667页。
(14) 《藏外道书》第32册,第923页。
(15) 《道藏》第19册,第667页。
(16) 《道藏》第19册,第667页。
(17) 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43—744页。
(18) 《藏外道书》第32册,第924页。
(19) 《藏外道书》第31册,第120页。
(20)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道藏》第5册,第446页。
(21) 此文又收入《道法会元》卷一,未著撰人。
(22) 《清微神烈秘法》卷上。
(23) 《道藏》第4册,第275页。
(24) 《道藏》第28册,第838页。
(25) 《道藏》第4册,第275页。
(26) 《道藏》第4册,第275页。
(27) 《道藏》第4册,第275页。
(28) 《道藏》第4册,第275页。
(29) 《道藏》第4册,第275页。
(30) 《道藏》第28册,第674—675页。
(31) 《道藏》第28册,第689页。
(32) 《道藏》第4册,第286页。
(33) 《道藏》第4册,第135页。
(34) 《道藏》第4册,第135页。
(35) 《道藏》第4册,第135页。
(36) 《道藏》第4册,第963页。
(37) 《藏外道书》第31册,第120页。
(38) 《道藏》第19册,第6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