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国外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早在中世纪就已存在,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家精神在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热点。近几十年来,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国内学术界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起步得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有关学者才开始引入国外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来研究中国企业的成长问题。虽然“企业家精神”一词频频见诸媒体,但是理论文章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尤其缺乏丰富的实证研究数据和对于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企业家精神不可或缺。各国政府纷纷将培育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为了保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把欧盟各国培育成为全球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1]埃森哲是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它曾经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进行了交流或访谈。这些企业家中超过70%的人都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世界最大的科技顾问公司Accenture对全球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多数高层的眼中,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经济上封闭落后的国家变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之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企业家的贡献和企业家精神所发挥的作用不可磨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在国务院会议上就改善企业家营商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进行部署和安排。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出台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并下达到全党和各级政府要求贯彻落实,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出台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联合出台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把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最高层面,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是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历史性肯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队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标志着国家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家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企业家能力创造了契机。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企业家是中国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实践者,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为中国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无数优秀民营企业家所焕发出来的企业家精神,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动力、价值追求以及精神支柱。回顾改革开放,第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一大批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民营企业家的创富传奇、创业经历、经营行为、社会贡献、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的正能量,鼓舞着无数有志之士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之中,创新创业,开拓进取。

改革需要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敢试、敢闯、敢于探索,中国的改革就不可能不断向前。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代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同时也得益于企业家自身的财富追求、价值追求以及创新精神追求。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悠长,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国缺乏文化积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内在统一的理论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性制度安排、行为规范与文化认知,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所以,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在表现出充分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表现出负面非生产性作用。伴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家在自身修为、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民营企业违法经营,甚至不择手段谋求财富,不良现象层出不穷,给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以及社会文明风气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许多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因为缺乏志存高远的经营目标,过于强调利润最大化,导致企业短命,浪费社会资源。即使是一些创新创业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也出现了向海外大量转移资本、改变国籍身份的现象,这反映出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深处对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缺乏信心,爱国主义情怀淡漠,民族意识缺乏的倾向。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依靠拉拢、行贿政府官员牟取暴利,垄断市场、强买强卖、大肆敛财,破坏市场秩序,不仅不能使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健康道路,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起到破坏性作用,也严重败坏了执政党的形象与声望。凡此种种,都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缺失、理想缺失、信念缺失的精神危机,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