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综合分析
2025年09月26日
3.5 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与常规的季风或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大风不同,桥位处每天下午出现的日常大风是由局部温差、局部地形和日照不均匀共同作用形成的局部小尺度大风,不平衡热力作用对大风的产生及大风的强弱起控制作用。已有的现场观测也表明,温度越高,温差越大,风速就越高。在没有较强的天气系统影响时,桥位区域早晨、上午及夜间风速较小。当河谷东岸雪山上来流冷空气足够强时,河谷内的大风会出现以水电站大坝为分界线的反向风。
图3.10 桥位附近风场流向
通过大量实测和现场考察,对桥位处风场流向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图3.10为根据调查结果得到的桥位附近风场流向示意图。可知,河谷内的大风主要是由两岸山坡上的山风和河谷中因局部温差形成的风。随着时间越接近傍晚,两岸山坡上的来流越来越强。当东岸山坡上来流强度超过河谷内本身向上游流动的强度时,就出现以水电站大坝为分界点的风向截然相反的情况。此时,在大坝上游侧河谷内的风是河谷风、山坡风和局部地形加速效应的三重叠加。因此,在桥位附近区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大风区。大坝下游没有明显的河谷加速效应,同时山坡风和河谷风的流动方向相反,河谷中的风速是山坡风和河谷风相互抵消后形成的。因此,大坝下游侧河谷内的风速明显小于大坝上游河谷内的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