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小 结

3.6 小 结

大渡河大桥位于高海拔高温差深切峡谷内,桥址区几乎每天下午起风,其平均风速往往为10.0 m/s以上。为探讨这类日常大风的成因,采用CAWS600-RT型四要素自动气象站、手持风速仪及便携式温度计对桥址区的风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实测,分析了桥址区日常大风的形成原因,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常规的季风或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风不同,桥位处每天下午出现的风是由于局部温差和地形双重作用形成的局部小尺度风,不平衡热力作用对风的产生及风的强弱起控制作用。已有的现场观测也表明,温度越高,温差越大,风速就越高。

②沿河谷温度测试结果表明,泸定水电站附近温度低,而两侧温度高,温差导致气流从温度较低的高压区域流向温度较高的低压区域,从而使泸定水电站成为风向的分界线。水坝上游风速较大,风向以沿河道向上游吹的东南风为主;水坝下游风速减小明显,风向可能出现与上游截然相反的西北风。除地形因素外,泸定县城的热岛效应也是水坝下游出现西北风向的原因之一。

③桥位处受到雅安侧山峰和水电站处山峰双重阻挡,桥位处与水坝之间区域气流可能表现为三维的立体气旋,不同点位处的风速和风向差异明显。此外,河道狭窄处存在一定的风速加速效应。

④桥位处每天下午出现的风主要是由不平衡热力作用引起的,冷空气通常沿底层流动。因此,高空的风速不一定比低空或贴地附近的风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