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序 一

由金绍城著述的《十八国游历日记》(又名《十八国游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两书被纳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由苦盦先生承劳点校。苦盦先生自谦仁让,校毕后嘱余为之序,以彰其由来、背景和价值等。顾两书薪传之苦辛,余自忖却之不恭,故而允诺为之。

多年前为研究清末以来的中国监狱学术史,余曾据《考察各国监狱制度纪要五种》等资料,就清朝派员参加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监狱大会(时译为“第八次万国监狱会”或“万国监狱改良会”等)及其有关人员考察各国审判监狱情况在拙著《中国监狱学史纲》第三章有过专节述评。其时,余对《考察各国监狱制度纪要五种》之一的《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留有较深的印象。《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系金绍城、李方共同署名(实为金氏一人之作),经王树荣参校,由时任京师第一监狱典狱长王元增交予该监狱内设的囚犯印刷工厂印行。该书依据考察顺序和国别,对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那威(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十五国三十六所各类监狱、感化院和十四所法院或警察机构进行了逐一的调查记述,其中包含了一手的见证资料,对于了解彼时外国刑事司法制度,尤其是法院审判和监狱行刑的制度状况、研究国人的比较文化心态与见识等均具有重要价值。不过,可惜当年余未曾得见金绍城对考察行程亲予记述的《十八国游记》。此番阅后始知,作者金氏凭其学脉、才情和见识,在日记中不仅大量记述了欧洲各国的公序良俗、政事民风、人文博物、轶闻趣事等,也留下了未曾录于《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却与之相得益彰的众多补叙,故此书对于丰富后者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参鉴意义。

从专业角度看,由官方派出法律界人士对西方刑事审判与监狱行刑状况进行专题调查,此前虽已有1906年由刑部派遣董康等人赴日所作《调查日本裁判监狱报告书》、《监狱访问录》等文献,但其对象只限一国,考察范围和比较视野也远不及金氏等人的调查所得。1900年以前虽不乏政商人士如王韬、李圭、郭嵩焘、薛福成等多人往游西方诸国,偶尔涉足参观审判监狱等地,但因非为考察主题,故仅存观光印象之片言只语而已。以余观之,金氏等人此行的专门考察成果可以说明,为改良本国司法与狱制以期收归治外法权,清廷司法部门对于西方司法与监狱制度的关注与借鉴,已非单一囿于日本而有意扩展至欧美诸国。彼时留下的这些专业历史文献,对于今日之中外刑事司法制度比较研究,尤其是中西法文化关系中的比较狱制和比较监狱史学研究,诚可谓必备之参考资料。

此外,还须顺带提及两书因下述缘故更显珍贵。1910年9月,第八次万国监狱大会预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依照惯例,各成员国只需派赴一个代表团与会即可。但不知何故,清廷却派出了两路人马,即由大理院奏请特派金绍城、李方为专员,王树荣为随员的一路,而法部则奏请特派徐谦、许世英为专员,沈其昌、罗文为随员,王元增为自费编外随员的另一路。两路人马不仅分途与会,而且各自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及审判制度。“金李诸公先美而欧,许徐诸公先欧而美”(详见《考察各国监狱制度纪要五种》王元增序)。此行所得全部资料,前者经王树荣编订,集成《考察各国监狱制度纪要五种》,内含“第八次万国监狱协会报告提要”、“第八次万国监狱协会报告原本”、“考察各国监狱制度报告书提要”、“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各国监狱制度译略”等五个部分。后者归国后除向清廷提交了“法部奏派赴美万国监狱改良会徐谦等回京报告摺”,其它调查资料却因故毁于一旦。王元增有“次年春,审检两厅失慎,行囊书簏悉付焚如”(同前注)的叙述。此后直到1914年,王元增于某日忽闻王树荣业已编成上述五种资料,于是“不禁狂喜,乃亟付京师第一监狱重印出版,以补元增之隐憾焉”(同前注)。由此可知,上述成果之由来亦属不易,吾侪接手传承之责,岂有不惜之理乎?!

谨此,余略陈两书之况味如上,以复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