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现场】

课堂现场】

一、从解题入手,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今天,闫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勿勿,学生纠正,教师指导“勿”和“匆”的区别。)“勿”是什么意思?可以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吗?“匆匆”是什么意思?通过你们刚才对课文的匆匆一瞥,能不能说说是指什么匆匆?时光匆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讲的就是时光匆匆这样一个话题。说到本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我们来看看一些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怎么评论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的,也许有助于大家对文章的解读。

二、了解朱自清文章特色

出示下列文字,请学生读: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资料,是不是特别想读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呢?那就快点读一读吧!

三、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师:课文已经读了一遍,但还远远不够。好文章要反复读,大声读,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你们一定有很喜欢的段落吧?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真起劲儿。那么有没有感到比较难读的段落呢?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再读读,直到读通读顺。

(学生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读一读)

师:把最难读的句子读通了,这种胜利的感觉不错吧。听了大家的朗读,闫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想听吗?请多指教!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闫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闫老师读得好!

师:闫老师哪里读得比你好?你认为闫老师为什么比你读得好?你从闫老师的朗读中听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生:急迫。

生:焦灼。

生:闫老师读的遍数多,有音乐伴奏,所以读得比我们好。

生:闫老师是在用心去读。

师:好!读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心也融进去了,只有用心去读才能把课文读好。没有人向闫老师挑战吗?没有人觉得不公平吗?

(生微笑,沉默)

师:闫老师是配乐读的,而你们读的时候却没有音乐。怎么没有一个人向我提出来?想配乐读读吗?把你觉得读得好的地方读一读。

(学生配乐读一读自己觉得读得特别好的地方)

四、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师:配乐读的感觉不错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文章就是要这样反复读,大声读。可是同学们知道吗,默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现在再请大家将课文默读一遍,看看哪些文字值得细细地去读,去品,去思考?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文章中画一画。

(学生将课文完整地默读一遍,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请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交流:

1.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1)学生将黑板上的词语读一读,订正词语的书写。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个词?(通过相关词语的理解认识时光匆匆,一去不回:逃去如飞、头涔涔、泪潸潸……)

(3)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情绪?(焦灼、无奈、痛苦)

(4)将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每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的焦灼、无奈、痛苦的情绪。

2.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交流句子或者段落:你觉得哪些句子或段落值得一再地去品、去读、去思考?自由读文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自己喜欢的段落,谈体会,教师随机引导。

(1)出示第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同学们喜欢这段文字,我不得不佩服大家的审美眼光,这一段中的句子已经成为经典。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燕子去了,还可以再来,杨柳枯了,可以再青,桃花谢了,还可以再开。但只有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

师:是啊!燕子、杨柳、桃花,这些世间最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实现轮回,可谓生生不息,但唯有时间一去不返。带着这样的感触读读这段文字。

(学生读这段文字)

师:桃花依旧灿烂,杨柳依旧青翠,燕子依旧在空中展翅飞翔,唯有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回。当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吗?

生:痛苦,无奈……

师:把这种感情融进去再读。

(学生再读这段文字)

师: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关于“永远不会回来”,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文章《与时间赛跑》中,父子俩有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出示文字,师生共读: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师:“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就拿你自己来说吧,你还是去年的你吗?你的什么变了?

生:我的年龄变了。

师:你又长大了一岁!你更加懂事了。

生:我的年级变了。

师:你又升高了一级,知识增加了,能力增强了。

生:我的体重身高都变了。

师:增加了多少?你变得更结实,更帅气(漂亮)了。

……

师:你看,这一年多的时间,你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呀!总之,你已经不是去年的你了。再读读这段文字吧,把你新的感触融进去。

(学生读这段文字)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读这段文字,你说说为什么还想读?

生:用词准确。

生:用词很美。

师:佩服你!能说说哪些词用得准确、用得很美吗?

(学生从这段文字中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控:开头三个并列的句子,句式基本一样,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得语言很有节奏。“去”与“来”,“枯”与“青”,“谢”与“开”,一组反义词的连用,更为准确。)

师:开头几句话有几个词语意思相对,用词非常准确。那你美美地读读好吗?

(学生再读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美)

师:有没有读诗的感觉?我把文字排列形式变一变,就是一首诗了。

出示下列文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学生读这首诗,感受诗一样的语言美)

师:诗一般的语言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受。美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候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心里体会到就行了。能够说出来的也许仅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带着这种美的感觉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逐个读,师生合读,后齐读)

师:诗一般的语言传达的却是一种面对时光一去不返的痛苦、无奈的情绪,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啊!

(2)出示第二段: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作者的手中溜去,你能不能大体算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多大年龄?(生答二十多岁)实际上,作者当时是24岁。面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

生:自己已经过了二十多岁,虚度了很多光阴,自己依旧是一事无成。

师:是啊,想到这些,作者怎么能不焦灼呢!再也没有比发现自己虚度光阴更令人难过和懊悔的了。所以他焦急,他痛悔,所以他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读一读,体会作者的焦灼、痛悔。

(学生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必要时教师范读。)

师:“八千多日子”,这里你为什么读得这样重?“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里你为什么读得这样轻?

生:读得重,是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而自己依然是一事无成;读得轻,是因为时光的流逝总是令人毫无觉察。

师:是啊,时光的流逝总是那样轻轻悄悄,那样无声无息,那样令人毫无觉察。但自己一旦醒悟,才发现很多日子已经从我们的手中悄悄溜走。再读一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时光匆匆流逝的焦灼和痛苦。

(学生再读这一段)

师:大家算一算,已经有多少日子从你的手中溜去?

生: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

师:没想到吧,四千多日子已经从你的手中溜去。我们每个人有多少日子呢?我们不妨估算一下:假如你能够活到70岁的话,你就拥有25500个日子;假如你能够活到80岁的话,你将拥有29200多个日子。同学们,按常理推算,你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六分之一或者七分之一。闫老师呢,差不多走过了人生的一半。时光的流逝就恰如作者所说,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在不知不觉中,多少日子就已经从我们的手中溜去了。在时间面前,我们谁都没有理由去挥霍。说到这里,你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吗?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必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焦急、痛苦、懊悔、无奈。

师:把这种感情融进去读一读。

(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3)出示第三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读了这一段,闫老师想请你做小老师,谁能按照课文中的描述讲一讲,我们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现在我知道了,“洗手的时候……”(教师领读这段文字)时光就是这样匆匆溜走,稍纵即逝。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红色字体,你能不能仿照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比如“……时候,日子从……过去”写几句话,用你的亲身体验告诉我,时光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配乐写句子。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话,从个人体验出发,理解时光的匆匆流逝。交流学生写的句子,教师随机点评。)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都已经从亲身体验出发,认识到时光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种种不经意之间匆匆溜走。当你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是你真正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

(4)出示第四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有没有发现这一段用得最多的一个标点符号是什么?(生答六个问号)朱自清先生一连串的自我追问,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自我追问。现在也请你问问自己吧!谁来读?

(学生读这一段)

师:同桌之间互相问问好吗?注意,第一句该怎么读?句子中的“我”,就要改成“你”了。其他的句子依此类推。“八千多日子”要改成“四千多日子”。

(同桌合读这一段)

师:其实这些问题也是闫老师这些年一直在心里追问自己的问题。你们都是闫老师的朋友,你们可以问一问闫老师,闫老师试着来回答。

(师与一生合读这一段。教师改成“在一万两千多日的匆匆里……”)

(师与全体学生合读这一段)

师:其实闫老师真的不能平的,我真不愿白白走这一遭!现在也让闫老师问问你们吧,你们试着来回答好吗?注意,“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要改成“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

(师生合读这一段)

师: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或者说你愿意留下什么样的生命的痕迹?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就算没有虚度?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作为例子来说明。

生:雷锋的人生没有虚度。

……

教师随机点评:说得真好。他们的生命都没有虚度,都留下了深深的生命痕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也非常短暂,所以要尽量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所作为。朱自清先生正因为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并没有虚度人生,他也留下了生命的深深的痕迹。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学生看后谈感受:

生:朱自清的文章这么多,他的人生没有虚度!

生:朱自清至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很有骨气,他的人生有价值。

生:我看过他写的文章《春》,很喜欢,感觉写得很美,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师:谈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的人生无疑是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师:你可以再想象一下,再过四十年,闫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那时候的闫老师正在走向人生的尽头,你能不能替闫老师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每天在想些什么?

学生想象,教师点评:闫老师可能在想我这一生教过多少个学生,如今他们都在哪儿,都在干什么;我上过哪些成功的课,经历过哪些失败。你们给我敲响了警钟,闫老师应该更加努力,希望那时候的我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减少一些遗憾。闫老师的人生已经走过了将近一半,过去的日子已经永远不会回来了,我真的要像林清玄那样与时间赛跑了。

五、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关于时间的话题,多少年来,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警句,关于时光的流逝,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你们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诗文、警句呢?

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2.出示教师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句格言,字幕式出示,学生接读。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如果你为失去阳光而叹息,那么你将连星辉也失去了。——泰戈尔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窦娥冤》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黑发不知勤学早,老大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曹操《短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钱福《明日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六、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师:是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是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中那些细小的却又是美好的东西,那些值得怀念的东西。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普希金的诗歌《一朵小花》,看看诗人普希金又是怎样从一朵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产生时光流逝的人生感悟。

教师出示下列文字,学生配乐朗读:

一朵小花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别离,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教师小结:一朵遗落在书本里的小花,一朵干枯的、失去了芳香的小花,都能让诗人产生时光流逝的人生感悟。在我们的生命中,也会有无数朵这样的小花,请学会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一去不复返。

七、结束语引发深层思考

师: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需要你理解得多么透彻,只是引发一些思考: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虽说世间万物可以轮回,但请你想一想,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吗?(学生思考后摇头)是的!燕子已经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间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正如诗中所说,请看大屏幕——

出示下列文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师: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也许以你的年龄还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没有关系,时光匆匆,它能够教会你领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