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整理这部书稿的时候,恰逢江南的春日,细雨绵长,校园的樱花眨眼间便已凋落。我常在放学后的黄昏,在校园的樱花树下慢跑,跑着跑着,一抬头,樱花树上已经绿叶葱茏,看不到一朵花的痕迹。春天已经倏然而去。
正是这样迅忽,跨过了好几年的光阴,积累、梳理这些课堂记录,带着审视的眼光去反思每一个细节。我发现,当淘去了时间的沙砾,课堂变得纯粹;当远去了那些曾经的噪音,思考变得宁静。于是,当我再整理这些记录,似乎还能听到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还有那些闪亮的眼神,那些思潮涌动的瞬间,都在这些素朴的、原生态的记录中回响、闪烁。
于是,我更加确认了这些年在语文课堂上那些近乎执拗的探索,我意识到,这些课堂正是我想要的语文课。
如果要描述这些“我想要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
它是一架向上的天梯,有美丽的彩云和星空在尽头,那是师生一起努力攀爬的目标和方向;
它是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学生可以看到更加博大、深远的世界;
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不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
它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学生可以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
它是适合种植任何一种植物的土壤,而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这种生长潜质的人。
……
简单地说,我想要的语文课,应该是心中有人、引领学生向前向上的课堂。我把这些课堂称为“高阶课堂”。当然,你也完全可以给它冠上很多其他的名称:“有温度”的课堂,“有智慧”的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
尽管如此,这本书呈现的依然只是“我”的语文,或者确切地说,是“闫学”的语文。我所能展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它不是绝对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正确。它只是一种可能,一种角度,一种参照,一种尝试,一种常识……而已。
所以,感谢你,亲爱的教师朋友,以包容、开放的心怀阅读这本书。
感谢责编施柳柳,以及为这本小书付出心血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
闫学
2018年6月13日
[1]金克木:《两根灯草》,《咫尺天颜应对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