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写作不是教的。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他写作的时候,他的写作必然陷入了一个框框。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无心得或办法的。”那么,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因此,我对“小作家培训班”之类的东西不以为然,甚至我对写作教学也不那么热衷。这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似乎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毕竟,现实中孩子们的写作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如果这是写作教学存在的理由,当下的写作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探讨这些问题,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我上作文课的初衷。
作为一个喜欢涂抹文字的人,我常常在想,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好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年,写了几篇被别人感觉还不错的文章,也阅读了别人不少真正的好文章,心里渐渐坚定了几条为文的信念:
第一,好文章须有真性情。说真心话,不说假话、套话,以真情打动人,这是一篇好文章必备的特点,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底线。可是,看看当下孩子的作文,有真性情的文章有多少呢?不少作文从内容、格式到行文的态度及语气都严重缺乏一个孩子应有的特点,浓浓的大人腔、媒体腔,悲哀之余,不禁慨叹: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由此,我想写作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场,这个场是真实、安全、温暖的。只有在这样的场中,孩子们才会安然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于是,想起了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那个可爱、单纯而又不乏顽皮的男孩卤蛋,那个凡事总喜欢许愿的卤蛋,他的话就是真话,是只有孩子才能说出来的话。我想,给孩子们读读这些话,看看这些美丽的图画,可以帮助我在课堂上营造这个真实、安全而又温暖的场。
第二,好文章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熟悉的生活,才能保证写作意义上的真实与具体。让孩子们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正是为了服从这种“真实与具体”。并不是不可以想象,想象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创造。一切想象与创造都基于真实。那么,无限喜爱想象、喜爱创造的孩子们,他们所有的美好想象和创造,其实都基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当他们把这些想象和创造写下来,就成了创作。
由此,写作教学应该帮助孩子寻找一个切口,从这个切口进入熟悉的生活领域,写作就不再是无话可说,写作就变成了一种创造的快乐。
于是,想起了几米的绘本。卤蛋的愿望用一种最真实、最胸无城府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长期听惯了大话、套话的大陆孩子看来,许多语言无疑是极富冲击力的,而这种极富冲击力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熟悉的东西:愿望。对孩子而言,不论是生活在台湾还是大陆,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的愿望,我相信这一点是一样的。那么,让孩子学会用真实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熟悉的思想,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好文章须表现思想。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有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只是一堆语言材料的堆砌,它可能是华美的,但毫无价值。我们不强调思想的高深,也不刻意追求思想的新异,我们只看重思想的自由飞翔。思想的飞翔不应该有固定的方向,更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同样,写作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束缚,更不是只能表达一种思想。有多少思想就写多少思想,能想多远就写多远,那时,对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写作就变成了一种成就。
由此,写作教学应该给孩子一个起点,思想就从这个起点起飞,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写作就会到达一个无限迷人的境界。
于是,还是想到用几米的绘本。我希望几米作品的言浅意深能够给孩子们以启发,我从这一点来看,几米的作品堪称典范。那个总爱许愿的小男孩卤蛋,还有那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茱莉,作者都用极其素朴而又美好的语言传达了他们心中那些同样素朴而美好的愿望,是那样引人遐思。孩子们在阅读了这样的文字,欣赏了这样的画面之后,他们会受到感染,心灵深处的语言与思想之泉就会被开启,被激活,被唤醒,然后汩汩流出。
当孩子心中那语言与思想之泉汩汩流出,这样的写作教学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会明白,写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它不困难,甚至也不重要。
《愿望》这个课例,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所做的尝试。